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10期 ID: 147583

[ 赵清林 文选 ]   

陈平

◇ 赵清林

  说起应该为刘邦逃席承担责任的人,大家自然会毫不犹豫地指向项羽,因为项羽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头脑简单,他错失了在鸿门宴会上杀掉刘邦的机会,以至于酿成千古遗恨。当然也有人认为项伯在刘邦的逃席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项伯目光短浅、顾小义而失大义,他为报张良“活之”之恩,把军机毫无保留地泄露给项羽的政治对手,然后又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在项庄舞剑之时以身翼蔽刘邦。笔者在教学《鸿门宴》后认为,在对刘邦逃席归责时,我们不能忘记另外一个人物,他就是后任汉相的陈平。
  陈平,秦末汉初谋略家。人品不是很好,“居家时,盗其嫂”,又多易其主,“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他辅佐汉王,一匡天下。其智慧即使是被刘邦称为“人杰”的韩信、萧何、张良等人也远不及:韩信受谤,被擒于云梦泽,死于钟室;萧何遭谗,曾械于牢狱;张良惧祸,托言闲游。而陈平却久居相位,且得善终,足见他官场权谋之老道,虽然他的那些主意中无论是反间项王与范增关系还是计擒韩信都不怎么光明正大,连他自己都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太史公赞陈平说:“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智谋谁能当此者乎?”(《史记·陈丞相世家》)然而,鸿门宴上还属于项氏集团的这样一个“智谋”者陈平,是怎样做的呢?《鸿门宴》中有关陈平的只有一句话:“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后文就是刘邦成功逃离楚营了,换句话说就是陈平没有完成项羽交给他的“召沛公”的任务,没有尽到其职责。陈平跟随项羽的时候,项羽待他不薄,先封武信君,后拜为都尉,而且他自己也承认“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史记·陈丞相世家》)。可是这样一个善出“奇计”的陈平却未能助项羽一臂之力。按理说,鸿门宴上,在经历了刘邦自辩、项庄舞剑和樊哙陈辞后,沛公“起如厕”,以陈平能够“六出奇计”的智慧,他完全可以判断沛公是逃席,所以当项羽派他“召沛公”时,他也应该完全能够完成项羽交给他的任务,但他却未能完成。为什么呢?联系鸿门宴前后的表现,尽管我们不能说此时陈平已经暗通刘邦,但从他于次年三月即以“惧诛”为借口背楚投汉并忠心耿耿辅佐汉王来大胆猜测,鸿门宴时他已经倾心于刘邦,已经是身在项营而心属汉了。上海三九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制作的电影《鸿门宴》以及香港电视连续剧《楚汉风云》对这一情节都做了相同的处理:陈平在领了“召沛公”之命后,并不急于看刘邦是否在“如厕”,而是在等了一段时间之后,会心一笑,随后向项羽复命说是由于自己疏忽,刘邦已经离开军营了,项羽只好不了了之。这两位影视编剧的处理虽然不能佐证笔者的观点,但可以至少说明这种解读是有着其合理性的。
  所以说,即便是项羽坐失良机、项伯刻意庇护,但作为一个充满智谋的都尉,在刘邦假借“如厕”想逃跑时,陈平依然可以把刘邦追回来,但他却没有做到,或者说,他根本不想做,而是想卖个人情给刘邦,为日后投汉作一个铺垫。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平是一个在其位却不尽其职的人,他是刘邦逃席的最后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责任人。

陈平

  •  / 谢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