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完《鸿门宴》全文,突然有学生发问:樊哙在一番陈辞后和张良坐在了一起,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这里用了一个“招”字;而沛公出项羽营帐后,“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这里却用一个“召”字。我不解的是,同样是军事集团的首领在“唤人”,两处用字为何不一样呢?
这个问题,以前还真的没有注意过。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究的好时机。于是笔者说,这位同学发现了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把它当作一项课外作业布置给同学们,希望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或查找工具书,或讨论交流。我相信,大家一定能自己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天上课,笔者和同学们一起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师:昨天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一开始我还怀疑,是不是我们的教科书印刷错误呢?下课后,我查阅了其他版本,发现教科书没有错。这就是说,这位同学发现了一个极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在学习语文时,就要善于提出疑问,同时也要努力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进行探讨并解决它。
生1:我们几个同学分工查阅了《辞海》《辞源》《古代汉语大辞典》《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招”有下列义项:打手势叫人、挥手示意;引起、招致;箭靶、靶子;供认、招供;招抚、招安;摇动、挥舞。“召”有下列义项:呼唤、召唤;召见;召集;招引、招致;召请、征召。我们讨论后认为,《鸿门宴》“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中的“招”字的意思,应该是“打手势叫人、挥手示意”,而“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中的“召”字应该是“召见”的意思。
师:你们得出的结论是对的,我也查了那些辞书,而且有的辞书在“打手势叫人”、“召见”的义项下举的例子就分别是“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和“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那么司马迁在这里为什么用两个不同的字呢?
生2:鸿门宴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时刘弱项强,双方力量极其悬殊,刘邦冒险到项营,用花言巧语骗取了项羽的信任,但危机并没有解除,事实上项羽的大帐内剑拔弩张,危机四伏,刘邦随时都会成为刀下之鬼。这一点刘邦阵营的每一个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刘邦谋划逃跑势在必行。而此时,樊哙的一番陈辞,让项羽感到刘邦是一个恭顺懦弱、志气卑下、没有政治野心的人,和自己没有冲突,没有矛盾,而且为误解刘邦深感内疚,思想上完全解除了对刘邦的警戒。这是刘邦逃跑的绝佳时机,因此,在“坐须臾”后,刘邦就想到了“三十六计走为上”,但情势所迫,不能明言,他就只好用肢体语言暗示,打个手势把樊哙叫了出去。所以,司马迁在这里用了“招”字。而项羽不同,他是鸿门宴上的主人,他不需逃跑,因此,他无需打什么手势了。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有道理,但我觉得意犹未尽。司马迁用这两个字,应该不会仅仅因为鸿门宴上的情势吧?
生3:我们学习小组认为,司马迁是要用这两个字表现刘项二人迥然不同的性格。刘邦出身草莽,起于民间,靠少量的兵力争夺天下,虽然有些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但他也有很多优点,他机智果断,能相机而动。在项羽要讨伐他的紧急关头,他摇尾乞怜,向张良问计。接见项伯时,说得天花乱坠,又做得天衣无缝。他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得到了鸿门宴上见项羽的机会。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其实是身入虎穴,命运难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项羽之怒,所以他冒险而往。见到项羽后,他卑躬屈节,假意殷勤,不停地奉承项羽,掩饰自己。一个“先破秦入咸阳”的“有大功”之人,谦卑地称项羽为“将军”,自称为“臣”;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却安之若素,惟恐有所不周,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刘邦是一个能屈能伸、机智狡诈、善于韬光养晦的人。他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在强大的对手面前善于伪装自己麻痹敌人,即便在自己手下面前,也顾不得什么面子。所以,“起如厕”时就像个小混混似地顺势挥手示意“招”樊哙而出,而不是摆臭架子“召见”他的这位连襟。项羽则不同,他是楚国贵族的后裔,性格有致命的缺陷。他自矜攻伐,刚愎自用,足勇少智,他在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后曾“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司马迁在这里用的也是“召见”。鸿门宴会时,项羽并没有为王,但他欣然接受范增、项庄、张良、樊哙等人称呼他为“君王”、“大王”、“项王”,可见他骄傲自大,不可一世和沽名钓誉。在他心目中,自己俨然已经成为“霸王”了,而刘邦则是他的部下或臣民。从刘邦前来认错以及鸿门宴上的座次排列可以看出,他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因此他在发现刘邦“如厕”未归后使都尉陈平“召”刘邦,他目空一切,要摆出君王的架子。
生4:起义后,刘邦一路行来,大打为民除害的旗帜,下令军队不入城,将士不扰民,不烧杀,不劫掠。他能忍辱负重,知人善任,虚心下问,机智权变,深沉精细,并善于吸取众人的智慧,他的这种性格使得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君臣同心同德。项羽的性格则是肆意恣睢,恃勇骄横,缺乏远虑,从杀宋义始至破秦,他一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走过来。他一出现就是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形象,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更使得他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他开始把自己看作一个神。能支撑起他这一精神世界的惟一支柱就是赢得胜利,哪怕是在精神上战胜刘邦,让刘邦低三下四、谦词卑礼,他也觉得获得了自高自大的满足,以致于知道刘邦成功逃脱了他也不以为意。他的这种性格,使得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内部不团结。由此看来,“招”和“召”,虽然只是一字只差,然而刘项二人的不同性格却跃然于纸上。刘邦一个手势,项羽一道命令,虽只写出人物的一个侧面,却又未尝不使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刘邦自比“信陵君”,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而项羽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所以他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从鸿门宴开始,刘胜项负自成定局,刘邦注定要对后世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而项羽却只能在四面楚歌时悲鸣“力拔山兮气盖世”!
师:几位同学的发言太精彩了,可以说“招”与“召”虽仅一字之差,但却展现了刘项二人的两样性格。我们分析《鸿门宴》的艺术特色时指出,司马迁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今天讨论的这两个字又何尝不是用对比来突出人物性格呢。《鸿门宴》虽然不是诗歌,司马迁也不是诗人,但从“招”和“召”这两个字看,他锤炼语言的功夫并不亚于后世诗人的“炼字”,难怪鲁迅先生要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了。
(作者单位:濉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