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难读,更难教。诗歌教学是有层次有境界的。由于诗歌在语文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因此,语文教学的艺术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诗歌教学的境界。
但学生对诗歌教学的认同程度有多高呢?
一、诗歌教学的三种现状
请看一位学生的自诉:
我喜欢诗歌。
我读诗,从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只是因为它美,它带给我许多感动。教材上选的几十首诗词,我过去就会背了,有不少还是在小学背的。当然,那时候没有人强迫我背诵,我只是喜欢,一遍一遍地读下来,自然而然就上口了。
不过,当初即使会背,对诗的感受也是比较朦胧的,不清楚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所以,当我看到教材上出现这么多诗词,并且还要由老师一一讲解时,我着实兴奋了好一会儿。我原以为我对诗的理解会由此升华一个层次,诗歌会给我带来更多的感受。
可是,我错了。
一堂堂课下来,我可以把作者的写作目的、诗歌的主要内容、深层意思、写作技巧等等说得清清楚楚,但是诗歌给我的最初的感动却荡然无存!诗歌那丰富美丽的语言变得只剩下几句大白话而已。诗歌带给我的丰富的感受只剩下“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之类的字眼。
诗,还是首诗,只是被抽走了灵魂。
我想哭,我想大喊:“还我诗魂!”
这段文字相当准确地描绘了目前中学语文领域中诗歌教学的部分状况!但现实可能较此严重得多!
事实上,还有更多的学生对于诗歌几乎毫无感觉!他们对于诗歌只是一味地排斥。学生远离文学早已不是新闻,远离诗歌更是司空见惯!
目前,诗歌教学面临的现状,概言之大约有三大表现。
现状一:学生尚在诗歌之外徘徊,远离诗歌乃至拒绝诗歌。诗性的光辉始终无法照耀到学生的心灵。
现状二:学生已经隐约感受到诗歌之美,但对其中意蕴感觉飘忽模糊;内心有所感触,但在总体上朦胧一片,在细节处亦不甚了然。
现状三:学生能够大致读懂诗歌,但难于体验领会其间幽微的情韵和节奏韵律。这一阶段须要仰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生活体验。
概言之,学生对于诗歌有三类情形:不愿读诗者、不会读诗者、不会品诗者。诗歌教学应当据此现状并考量诗歌文体自身特点,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诗歌教学的两条途径
技术还是艺术,历来是诗歌教学的两难选择。
强调诗歌文学性的教师极力主张诗歌教学的艺术性,强调诗歌的诗意和情味,反对对诗歌进行细致分析和深入的阐释。而关注学生阅读实际的教师,则深知学生在尚未掌握诗歌基本阅读方法几乎无法进行诗歌阅读活动时,适当向学生进行一些解读技术指导确实必要。
二者在教学实际中是不可偏废的。
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主要工作如下:
一是帮助学生跨越诗歌的门槛,教给学生必要的读诗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获得欣赏诗歌的“入场券”。
诗歌进入教学领域,必然面临这样的矛盾:诗的趣味高雅幽微,注定要远离大众的口味;但对于教育而言,诗的素养却又是每一位学生应该具备的。如何使原本属于少数人的艺术成为大众的欣赏对象呢?培养兴趣自然是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教师应该使学生把握诗歌的形态特征,研究诗歌的欣赏结构,了解诗歌欣赏的具体路径。如同欣赏交响乐、昆曲一样,欣赏诗歌也有较高的门槛。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没有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了解,就几乎不可能进行诗歌欣赏。因此,教师还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诗歌解读的技术指导。
刚刚学习诗歌时,学生还处于懵懂阶段,诗歌的积累很贫乏,对诗歌的感受很苍白,这时要求学生阅读、抄录一定数量的诗歌,增进基本的积累至关重要。学生对诗歌有了相当的积累,在自我阅读过程中自然习得了基本的解读方法后,较为专业的解读技术指导就必须及时跟上。否则,学生的阅读水平将永远停留于最原始的感知阶段。
诗歌教学,须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诗歌章法、句法,须要使学生掌握诗歌主要的题材内容。例如,律诗一般按“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安排诗句。因此,有教师在执教李商隐《锦瑟》一诗时,就先将诗歌首尾两联组合起来,使学生基本了解诗歌大意;然后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中间两联的四个意象,从而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在此,首尾两联是诗歌的叙事框架,中间两联则是诗歌的灵魂血肉。
再如,诗词中叠字运用的意味,句式倒置的情形,炼字锻句的妙处,主要意象的特征……这些都须要一一引导学生领会掌握。
这一阶段教学类似于“技术培训”,这是教给学生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这一阶段分析讲解成分较多,教学容易流于机械沉闷。它是诗歌教学的过渡阶段,如果仅仅停留于这一阶段,诗歌教学势必僵死乏味——本文所引的学生对于诗歌教学的意见,主要产生于教师只是停留于这一层面。
必须明确的是,这时的分析也不是一味的分析,而是结合积累结合赏析进行的分析。分析,只是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而不是教学的全部。事实上,教学应该是三个层面任务的融通,只是各有侧重而已。
二是创设适宜的氛围,使学生沉浸到诗歌的意境中去体味、生发。
例如,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惊涛拍岸”一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惊”字意味。可以先做一比较:将“惊涛”换为“怒涛”或者“巨浪”效果如何?再研该字本意:“惊”(驚)乃“马受惊吓”之意,“惊马”的猛烈迅疾和势不可当读者非常熟悉,当江涛如“惊马”时,那种狂暴那种雷霆万钧的力度都将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可以想见如此急浪拍打江岸的气势。如此,可以使学生进入诗境之中体会到其中的意韵之美。
又如,《诗经·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全诗只是简单几句的重章叠唱而已,如果只是单纯地翻译解释,诗歌将索然无味。但是清人方玉润却读出了极为动人的诗意情境:“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诗经原始》)
可见,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教学,应该重视诗歌文本的内在肌理,严防追问“僵死的意义”,决不满足于为诗人的情感贴标签,决不使诗歌鉴赏停留于“悲苦”、“欢快”、“浪漫色彩”、“现实主义”之类的词语上。诗歌鉴赏应该通过对诗歌语言、意象、节奏、韵律的把握去体味其中细腻幽微的情感和意蕴。
三、诗歌教学的根本目标
诗歌与我们内心的声音、时代深处的声音同频共振。诗歌抚慰心灵、滋养心灵、升华心灵。读诗不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是为了更诗意地生存。
读者不是天生的。诗歌的读者是培养熏陶出来的。语文课堂教学自然也是培养诗歌读者的主要园地。读诗要以诗歌的眼光而不是小说、散文的眼光。诗有别裁。诗歌精练的语言、广阔的想像空间、充满音乐性的节奏韵律等都使得诗歌具有别样的魅力。
培养爱好诗歌、能够欣赏诗歌的学生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则是培养能够领会诗歌与生活中丰富诗意的心灵!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