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个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一个由不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循序渐进、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文本是以各类文章为代表形式的课文,它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低回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表达着作者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呐喊。在接受美学看来,作家完成的文本,只是堆砌的印刷符号,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许多空白点和不确实性,当读者以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充这些空白处时,文本才变成作品,由此看来,文本就像一块刚成型的毛坯,等待着读者用自己的情感去打磨上光,添色加彩。
对话就得有个话题,这个话题就得由教师根据文本内容而提出,并根据学生这个发展主体的特点时时调换,特别是当文本提供的生活高于或低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时,学生会对文本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学有专长的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对话的首席作用,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文化底蕴去补充课文的知识背景,展现文章的语境,并根据学生这个不断发展主体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由浅入深地调换对话话题,搭建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力求在学生的心理图式和文本图式之间建立起多条通道,以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贴近作者,让学生以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填充文本的空白处,为未成型的毛坯打磨上光、添色加彩,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真正对话。
如,执教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时,教师就要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情况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地设计以下几个话题:
第一层话题,请找出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它们对诗歌的作用。
明白:(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作用)诗人以时间发展组诗,四个词语对应四个人生阶段,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人生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之情,表现了诗人乡愁之情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多而得出的。
第二层话题,找出寄托作者抽象愁思的具体事物,体会托物寄情之法。
明白:(具体事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诗人为自己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通过这四个具体事物表达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变抽象为具体,给人一种形象、直观之感,这种写诗技巧叫托物寄情,这种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层话题,“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是实写还是虚写?体会这种写法的作用。
明白: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和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情绪。
第四层话题,分辨四节诗所表达的不同愁思、愁感,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变化。
明白:小时候——母子离愁,长大后——夫妻别愁,后来——丧母哀愁,现在——思归忧愁。由思亲、思乡到思国,步步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前面三节如同汹涌而来的波涛,到后来轰然而汇成了全诗九级浪。
第五层话题,作者为什么把不同阶段的乡愁分别寄托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请说说这四个具体事物后面激动人心的、催人泪下的故事。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回大陆访问探亲,你对此又有何感想?
明白:诗人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唯有通过那小小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托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
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回大陆访问探亲,预示这种乡愁有望结束,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实现民族统一大业已为期不远。
这些话题更换,就是教师结合文本特点,根据学生这个不断成熟、不断完善的主体,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设计的,它改变过去课堂上一窝蜂、一锅汤地走过场的讨论,充分发挥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突出了教师在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地位。
(作者通联:湖南临武教研室)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