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失误一:文章没有读懂,就匆匆动笔。
2005年建始语文调考试卷中有这样一题:“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许多同学没有“细读”毕淑敏的《随风飘逝》,答成了“人不要惊奇”之类,完全曲解了原文。随之后面与之相关的题目,也都“一错到底”,失分惨重。而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应该惊奇,人不能丧失惊奇,丧失惊奇,就丧失了自我,必然变得平庸。
应对策略: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叶圣陶认为,阅读的第一步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学生阅读文章一定要着眼于整体,不拘泥于局部。一般可以通过阅读标题、开头、结尾、过渡语等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基本情感,明确思维指向,形成“鸟瞰”状态后再动笔答题,就不会犯“方向性”的错误了。
常见失误二:题目没有看清,就草草作答。
如2004年兰州市中考卷中有一题是:“第(12)段说海尔曼‘不由地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请结合上下文,在30字内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选文《天职》)。题目是要求学生发挥想像,参与创作,进行心理描写。而一些考生还是用叙述、议论式的语言总结归纳,也有考生不注意“30字内”的限制,大大超标,导致扣分。又如2005年恩施州中考卷中“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自拟一道题目并作答”,许多考生却拟成“标题”并作了点评,估计是把“一道题目”看成了“一个标题”。
应对策略:审准题目,选好角度。
审题要认真仔细,即使是括号内的提示语也不要漏掉。有字数限制的要分清是用一个词、四字短语还是不超过多少字或必须达到多少字以上,严格按要求办。答题之前应明确“方向”、“角度”,选好答题角度就成功了一半。
常见失误三:信息没有找全,就中止“寻读”。
2003年济南市就张淑梅的《给我未来孩子的信》出了一题:“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希望自己未来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文章第①、③段有明显的提示语“首先”、“其次”,“理想主义者”、“踏实的人”的信息容易找到,而第④⑤段所提供的信息“懂得和珍惜感情”、“不媚俗的人”,因为没有明显的标志被一些粗心的考生疏漏。
应对策略:明确范围,仔细筛选。
有效或有价值信息判断的依据是命题。体现在题干上,诸如哪段、哪几段乃至全文。考生可根据命题的提示语,确定答题的信息范围。范围确定后,依题干要求,找准对应材料或根据对应材料进行语言转换(即仔细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必要加工)。在答题后,最好想一想,还有没有另外的“信息”符合要求或者说更符合要求。
(作者通联:湖北建始七里坪中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