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1期 ID: 355637

[ 张国光 文选 ]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自由与文本限制

◇ 张国光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颁布与推进,研究者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许多实践、理论层面的宝贵探索,取得了很多优秀成果,还学生以“话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独特性、独创性,追求民主、平等、和谐、共生的教学氛围,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共识,但同时,怎样处理对话自由与文本限制的关系,仍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据披露,《背影》被某套语文教科书排除在外,理由是“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这一消息引起了家长的义愤。有位教授先生说“学生能够发现‘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也是好的嘛”。是否所有对话都须肯定?教师是否有责任作深入的引导?怎样看待这种现象产生的背景?
  一老师在引导学生鉴赏杜甫《登高》一诗时,有个学生忽然问:“为什么没写成‘不尽长江滚滚去’?”后来一位学生认为是为了押韵,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予以充分肯定,说:“回答得很好。”大诗人杜甫仅仅为了“押韵”就将“去”改为“来”吗?
  颇具研究性成果的“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其核心概括为“二不”、“三开放”,即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开放的学习目标、开放的学习材料、开放的学习评价,通过互动与对话,“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教师该怎样实施课堂调控?怎样防止课堂对话的“平面滑行”?怎样处理对话的“量”与“质”的关系?
  针对种种剑走偏锋的教学实践,我们不妨先看看新课标:(关于鉴赏)“能感受(文本)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实际上告诉我们鉴赏文学作品围绕什么进行,鉴赏到什么地步。(关于阅读)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恰当地表达文本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这说明自由鉴赏与尊重文本同等重要。
  对话体现的首先是解读者对文本探究的广度和深度,是对文本的阅读和鉴赏,所以,任何对话必须以研究课文文本为前提,在课堂教学对话体系中,首先应是教师、学生分别与课文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由于教师、学生的文化素养、认识水平、审美趣味、个性心理、价值观念、获取文本相关信息(互文本)的途径、研读文本的时间长度各不相同,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也就有了无限丰富的呈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种独特的个性体验中,个体读者的精神是自由的,无须“参考答案”,也不应有任何预设或指示。但另一方面,文本又是客观的,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在肯定作品意义不确定性的同时,也在寻找意义的相对“确定性”。在他看来,文本中的“空白”虽然指向文本中未曾实写出来的部分,但本文已经实写出来的部分却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暗示或提示”。一方面,文本的空白召唤、激发读者进行想像和填充;另一方面,存现文字又暗示乃至决定着解读的自由度和意义阐释的可能范围。可见,与文本对话的自由是有限的,是要受文本文字约束的。鉴于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组织对话前,首先就应该认认真真地研究对话的方法,先要老老实实与文本对话,去读懂文章,探究它说了些什么,是怎样一层层说下去的,这些话表露了哪些思想观点,含有怎样的感情,这些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读者有何启示或触发。也就是说要通过与课文文本对话,使学生学会品味语言,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获得审美的愉悦,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与此同时,教师要与文本进行更深入的对话,充分预设可能出现的多元解读,对师生对话中随机生成的语文能力要有思想准备,一篇课文怎样读,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教师预先都应该有个大体的考虑,以便更好地参与交流,引导交流。例如《背影》,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参考:父亲执著地要自己去,越是不顾交通规则,不考虑自己的安全,就越是显示出对儿子的深厚情感。父亲越是感觉不到自己的费劲,自己的笨拙,越是忘却了自己的不雅观的姿态,就越是流露出自己心里只有儿子,没有自己。这就是诗意,阅读审美的价值所在。如果随心所欲地对待文本,势必会导致浅薄、虚浮和形式主义的泛化,值得警惕。
  值得一提的是,强调与文本对话的重要性,还因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内省、熔铸、提升思维的过程,随着文本对话的不断深入,新思维不断否定旧思维,科学理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必将随之而来!还是“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的问题,难道学生一定想不到半个为什么吗?试想,让儿子自己去,又快,又安全,又不会违反交通规则,或者如果父亲很轻松地、很潇洒地、很轻快地把橘子买来了,哪还有父爱如山,哪还有“我”的眼泪、我们的心灵震撼?一点诗意也没有了。我们的学生是有思想情感的,只要对话紧靠文本,究本得法,对话结果完全有可能殊途同归,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必须指出的是,课堂上要与课文文本对话,应有一定的时间来保证,如果仅仅是为了展示、活跃气氛或将对话简单理解为有声语言,而压缩或取消了个体与文本对话时间,那么,课堂“平面滑行”、重“量”不重“质”就在所难免。同时,即使有一定时间与文本对话,学生所生成的独特感受也未必尽然合法合情合理合符文本,因此同样要展开生生对话,也同样要展开师生对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让学生的个体情感在集体交流中得到矫正、提升,得到锤炼。
  因此,基于文本限制的对话自由应解决以下认识问题:1.课堂对话由师生个体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三部分组成。2.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文本对话方法,形成多解性、批判性、指向性思维。3.教师应做好充分的预设(教师而非学生),以应对课堂可能生成的情况。4.教师要发挥“首席”作用,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必要个个肯定。5.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将对话引向深入,以便使学生自主生成语文素养。6.教师应适时调控课堂,不能一“醉”方休。
  (作者通联:湖南浏阳六中)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