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见到一篇中学生作文,其中有一段话:“求幸福,有时就要有阿Q的精神。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极具讽刺意义的人。然而,今天的我们,在困境中不妨把阿Q作为一种榜样。原来,阿Q也是幸福的。”以此作为“幸福在于心”的论据。
小作者的观点固然值得质疑,令人不解的是,文章是被一位中学教师作为优秀考场作文引用的,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冠以“具有十分缜密的思辨性,现象与本质的哲学观点也体现得十分到位”等赞语(见2005年9期《中学语文教学》:《以辩证分析写透议论过程》)。这使我想起了另一件事。一位老师上公开课执教《阿Q正传》,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怎样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生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积极的作用,它可以使阿Q在精神满足中忘却痛苦,它实际上是一种乐观的对待生活的态度。”与上述作文中的言说如出一辙。尽管当时就有学生反驳,唇枪舌剑,各不相让,但老师总是作“壁上观”,不介入,不引导,对争论双方都作了“有道理,很深刻”的肯定,使语文课成了没有是非标准的口水战。于此,早有人撰文评说,《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3期的《让语文课远离虚伪的美丽》和2005年1期的《“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批判》都把这一案例作为“不顾作品的基本意义而随心所欲地进行解读”的典型予以剖析。想不到如今又冒出了同样的声调,这就不能不引起应有的关注。
那么,阿Q真是幸福的吗?阿Q的精神胜利法真的有积极作用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理由有三:
第一,阿Q不是一个觉醒了的斗士,而是一个浑浑噩噩的牺牲品。他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穷得连姓什么的权利都没有,但他的不幸和悲哀不仅仅在他的穷,更是因为他穷得没有了一点人的骨气、人的尊严,他整个的灵魂“皮肉以外的东西”都被狼一样的恶魔掏空了,吞噬了。他有莫名的攀龙附凤意识,赵太爷的儿子中了秀才,他也觉得光彩,高兴得手舞足蹈,是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是本家,结果被老太爷一个嘴巴打过去,只听得“你哪里配姓赵”,从此不敢再说姓赵。他奴性十足,天生一副奴骨,一遇到主子,就骨头发酥,准备着挨打,假洋鬼子提着哭丧棒走来,他就“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打在了头上;而对于那些力量比他弱的奴隶,一有机会他就欺侮他们,把“屈辱之后”的怨气发泄到他们头上。他与被其藐视的王胡寻事斗殴,他摸小尼姑新剃的头皮,享受着凌辱弱者的快感。他也相信道德家的信条,受着封建礼教的熏染,但作为人的本能,他又拧过女人的大腿,摸了小尼姑那腻滑的感觉总挥之不去,再加上主子欲娶小妾的语境引起他潜意识的骚动,于是便跪在吴妈面前,演出一场求爱的闹剧,结果除了挨打不说,还丢了饭碗。他凭感觉向往革命,但他所理解的“革命”只是主奴易位和打家劫舍之类:“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是最原始、最古老、最深入骨髓、也最令人心寒的兽性需求。可正当他在土谷祠里做着玩女人、取元宝、杀仇家的好梦时,假洋鬼子“不准革命”的哭丧棒断送了他的“前程”;官方因盗窃案不得侦破而将他捕获,充当了“杀一儆百”的替罪羊。直到临死前他还在纸上认认真真地画押,在大堂上“照例地跪下”,有的只是连法官都看厌了的“奴隶性”,却不知为何而死,有何冤屈。这完全是一个毫无反抗意识的奴隶,像这样一个阿Q,何幸福之有!
第二,精神胜利法与“幸福在于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由恶劣的生存环境、文化语境和“非人”的生存方式决定了的自我把握形式和心理调节方式,是一个人灵魂被掏空、人格被践踏之后唯一能存活下去的理由,或者是一个人在身处弱势时足可自解自嘲的精神避风港。一个人被剥夺得什么都没有时,拿什么去对付外界的欺侮,求得灵魂的自安?精神上的胜利就是唯一的法宝。阿Q穷得丁当响,但每当与人口角,就抛出他的精神武器:“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你算是什么东西!”甚至在心里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这是跌到社会最低层、失去了所有尊严的人用来作心理平衡的最好法子。当他挨打时说得最多的是“儿子打老子”;当他被主人打了,竟成一种光荣,因此“得意了许多年”;直到最后临上刑场,他还说出“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的半句话,人群中立即爆发出“好好好”豺狼一般的嗥叫。没有同情,没有哀伤,只有麻木了的灵魂为麻木了的精神胜利法欢呼。这才是真正的悲哀,是阿Q的悲哀,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鲁迅正是从这个角度揭示了阿Q万劫不复的奴隶命运的根源,也是弱势民族积贫积弱、受人欺侮的病根。
这与我们说的“幸福在于心”有本质的区别。当我们面对苦难、身处逆境时,心中有一种信念和追求,苦难和挫折会激起奋发的精神,磨练坚强的意志,即使再苦,也觉得苦中有乐,“在淡红的血色中看到微茫的希望”。当你战胜了苦难,这苦难便是你一笔人生的财富,这时你便感到自己是个富有者、幸福者。而阿Q的胜利法只是精神上麻醉自己,生活在虚妄的幻觉之中,麻木到即使挨打、被杀也不觉痛苦。哀莫大于心死,这才是真正的不幸,比肉体的消亡更可怕可悲。这正是鲁迅所要揭出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又何能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幸福在于心”的佐证!
第三,阿Q形象的意义在于它的警醒作用和穿透时空的震撼力。作为世界文学画廊中不朽的艺术形象,阿Q之所以能被各种肤色的人接受,并不是因为他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乐观地对待生活,而是因为他赤裸裸地毫无隐讳地暴露了人性的弱点、精神的萎缩,从反面告诉人们:肉体以外的东西比肉体本身更重要,要做一个强大的人、强大的民族,就要有强大的精神、强大的民族意识。我们今天读鲁迅,走近阿Q,就要由阿Q的本质特征引起对当今社会、人生的思考,清醒地看到阿Q的影子是否至今还在;当它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自己时,我们如何对待。既要看到改造国民劣根性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又要看到克服弱势文化、弱势人格、弱势心理的迫切性和普泛性,从而让自强不息、万难不屈的民族精神化入当代青年的心中,促使人格和心灵的健康发展。
(作者通联:贵州桐梓二十三中)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