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学生发这样的牢骚:文言文真是既枯燥又难学,除了考试,一点用处也没有。
文言文真的既枯燥又无用?
现实的文言文教学往往呈现这样的倾向:一篇篇积淀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又奥妙无比的至文被送上“读―译―抄―背”的生产流水线,被肢解为实词虚词用法、古今意义、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的知识集成块,然后强制学生记忆。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价值,在“文”不在“言”,“言”只不过是学习“文”的工具。当“文言”中最富魅力的感性的“文”被剥离、舍弃时,面对着枯燥的、纯理性的知识载体“言”,我们的学生无怪乎要发出上述的感慨。
对应试目标的过分追求,这是对文言文教学功用的偏见和扭曲,以致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失去了兴趣。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应以以下“三重境界”来确定教学目标。
一重境界: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目标。诵读、积累、领悟,这是学生主体语言习得的规律。无论在哪一个环节,教师都要致力于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的培养,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满堂灌,逐字逐句分析;学生却昏昏欲睡,心劳力瘁之后,非但能力没有形成,反而日渐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精品的神往和亲近。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学权利,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在探索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要教会学生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掌握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合作、探究,培养理解、分析、推断能力,以积累必备的文言知识,掌握一些必要的语法规律,迁移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为将来自由阅读、学习和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著作打好基础。
二重境界:使学生认同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文明。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过程目标。传统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文言文教学,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都在里面。
客观上说,我们的学生成长于电视、卡通等文化快餐时代,即使解决了古代书面语的认识和理解困难,但对千百年前的古典文学还是有着时代的隔膜,对古代圣贤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的认同还是有着现实的差距。因此,在教学古代优秀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穿越渺远的时空,去触摸先贤的灵魂,用经典文言的独有的魅力与神奇,来吸引学生、迷住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美学价值极高的文化经典的热爱。如,教学《论语》,要以儒家的“仁”、“爱”熏陶学生;教学《孟子》,要让学生感受雄辩之气;教学《庄子》,要让学生领略汪洋恣肆的笔法;教学《老子》,要和学生一起探究它的博大精深;教学《战国策》,要和学生一起领会策士纵横捭阖的才情……要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使学生亲近认同文言经典,为传承民族文化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以致用、古今观照,使学生认识到文言文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有用。文言文工整的句式(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简约的语言(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美丽的形象(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深刻的意境(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丰厚的内涵(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经典的笔法(卒章显志、赋比兴、乐景写哀情、托物言志等)……它们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生活,还能积累语言的素材,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为全面提高语言修养提供学习和借鉴的知识宝库。
三重境界:注重人文关怀,开启智慧,教会学生做人。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现今的社会转型期,学生母语水平不高,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美丑不分不是个别现象,君子之风渐行渐远;而颓废、功利、懒惰、虚伪、妄自尊大,这些缺点在很多学生身上体现着。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让学生汲取古代文化中的做人智慧,涵养心灵。正如顾之川先生所说:“这次课程改革(新课改),强调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弘扬民族精神,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更注重于人文素质教育。”
朱熹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同样,教学文化经典,第一要义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中学文言选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做人准则,如“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骨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之道、与时俱进之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人文关怀等等。
教学文言文,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联系实际,以自己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感染学生、带领学生与经典同行,引导学生超越时空,和圣贤为友、同哲人对话,积贮人生体验,积蓄高尚情感,积聚优雅趣味,从而丰富学生思想,启迪学生智慧,开阔学生胸襟,砥砺学生心智。经过长期的熏陶渐染,学生的气质就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精神境界就会一天天高尚起来。让学生做心灵完美、人格健全的人,是教育工作者最根本的关怀。
(作者通联:江苏灌云高中)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