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师提出在教温庭筠的《望江南》时,查阅了一些资料,没有看到有关“白蘋洲”的理解,认为“白蘋洲”是什么不太重要。
本人查阅了一些材料,发现“白蘋洲”对整首词理解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词。
《辞海》释“蘋”:亦称四叶菜、田字草。蕨类植物,多年生浅水草本。常见于水田、池塘、沟渠中。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全草入药,也可作猪饲料。
或许是能全草入药,还有初生可食、也可以作猪饲料等特点,因此“采蘋”、“采白蘋”的字眼在古诗中经常出现。
早在《诗经》中就有诗题为《采蘋》的。如果说陆龟蒙的“为爱江南春,涉江聊采蘋”可能还只是好奇,那么钱珝的“雨余虽更绿,不是采蘋时”则说明“采蘋“是常见的劳动。
比较有名的诗句还有:
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蘋。(李白《渌水曲》)
君山可避暑,况足采白蘋。(杜甫《寄薛三郎中(据)》)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检索了《全唐诗》,发现“蘋”、“白蘋”词语出现的频率很高,有几百首之多。作为一个具体的植物意象算是比较重要的了。
洲:《说文·川部》谓“水中可居曰洲”。
白蘋洲从字面上看也就是开满白色蘋花的洲渚。关键是为什么“白蘋洲”成为思妇的“肠断”之地呢?
细细翻看这些诗,不难发现“白蘋”、“白蘋洲”的意象与送别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
有的,诗题点明送别,诗句中出现“白蘋”的意象。其中就有温庭筠的“白蘋风起楼船暮,江燕双双五两斜”(《西江上送渔父》)。
相关的诗甚多,选录如下:
白蘋已堪把,绿芷复含荣。(陈子昂《送客》)
忆想汀洲畔,伤心向白蘋。(刘长卿《送李侍御贬郴州》)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昨梦芳洲采白蘋,归期且喜故园春。(钱起《送褚大落第东归》)
有的诗题点明送别之意,诗中出现“白蘋洲”这个地点。如:
赠君青竹杖,送尔白蘋洲。(孟浩然《送元公之鄂渚,寻观主张骖鸾》)
橘花香覆白蘋洲,江引轻帆入远游。(陈翊《送别肖二》)
霜风红叶寺,夜雨白蘋洲。(马戴《将别寄友人》)
有的在诗句中点明“白蘋洲”就是送别之地。如: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张籍《湘江曲》)
唯见分手处,白蘋满芳洲。(赵微明《古离别》)
还有的直接在诗题就指明“白蘋洲”是送别之地。如顾况的《白蘋洲送客》,皎然的《白蘋洲送洛阳李丞使还》《同杨使君白蘋洲送陆侍御士佳入朝》。
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词选释》中指出白蘋洲“这里若指地名,过于落实,似泛说为好”。的确,这么多的送别都集中在一个地方似乎不可能,再加上白蘋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因此可以大胆推断:“白蘋洲”是古代水路送别之地的泛称。
现在“肠断白蘋洲”就很好理解了。白蘋洲应该是两人分手的地方。在期盼中却发现“过尽千帆皆不是”,再想到当时分手的场景,能不“肠断”?感情由期望到失望直至绝望,一波三折,极尽曲折之能事。
有的意象在后人因袭重复或者增值性的使用中不断强化。也有的意象在当时可能盛行一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湮灭在历史的烟波中。
现在,埠头、码头周围是否还有白蘋?
(作者通联:深圳宝安区教研室)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