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1期 ID: 355648

[ 吴国梁 文选 ]   

品诗,切莫买椟而还珠

◇ 吴国梁

  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公开课,讲的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看得出来这位老师课前确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显得胸有成竹,流畅自如,在带领学生读诗时也很有感情。然而,就在我以为她要带学生真正走进贾岛给我们营造出来的那一片人间仙境时,后面的进程却令我十分惊讶。
  这位老师是这样阐释本诗旨趣的(大意):头句“松下问童子”写诗人满怀希望地寻访隐士,遇到童子,满以为隐士就在咫尺了,可“言师采药去”一句却将诗人的希望毫不留情地打破。诗人很失望,肯定会心有不甘地追问你师父哪里去了之类的问题,在听了童子回答的前半句“只在此山中”时,诗人又燃起了一线希望:既然就在此山中也未必就找不到,但接下来的一句“云深不知处”却令诗人彻底失望。诗人用短短4句诗共20个字,就写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将一次寻访未遇的过程写得一波三折,并将诗人“满怀希望——失望——重燃希望——再度失望”的心理过程写得淋漓尽致,曲折动人。最后,这位老师饱含激情地说这首诗短短20个字却有千字散文的容量,并希望学生们学习贾岛这种高明的写法。
  当时学生反应倒是很热烈,但我在下面听得却实在不是滋味;这位老师讲的也许有她的道理,可我却怎么也接受不了。我非常喜爱的一首《寻隐者不遇》竟是靠情节曲折凝练“20个字相当于千字散文的容量”而流传至今的?为什么我自己品读这首诗时的感觉却与她大相径庭呢?
  在我看来,诗人初知见不到隐者时可能有些失望,但以一个具有诗心的人来说,看到云深雾锁莽莽苍苍的山时,恐怕早就将寻而未遇的不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神游云山雾海意寄泉涧岩松还来不及呢,哪里还顾得上“失望”“再度失望”?现代人以己之心度古人之腹,以为寸时为金,寻而未见自然就是失望万分了,却未能放眼于那烟霞苍苍云海茫茫的山,未能寄意于那天阴郁郁地气泱泱的林。想那云中雾中林中山中,集天地之英气,蕴日月之精华,可与万物同参,可与自然同化。居于其中,有天为幕,地为床,云霞为帘峰为帐;隐于其内,听松涛之天籁绝响观云峰之水墨丹青,不是神仙胜似神仙,此等福地洞天难道诗人体会不到吗?如果诗人因见不到人而只顾“失望”“再度失望”,那也不过一俗世蠢物罢了,这样的人哪里会有心思去寻访隐士呢?隐士又怎么会与这样的人为友呢?
  听完了课,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每次想起来都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但我能简单地否定人家么?是不是我太过主观了?为慎重起见,我特地设计了一节实践课。我精心设计了两段鉴赏文字。第一种基本按那位讲课老师的意思设计,第二种则按我自己的感受来设计。其一:
  此诗短小精悍情节完整曲折。首句“松下问童子”开篇点出了问话的对象——隐者的小童,可感受到诗人的满怀希望,隐者似乎已呼之欲出;但次句“言师采药去”却令情节顿时一转,令诗人顿感失望,诗人自不会甘心,肯定会追问隐者所去。诗中却未写诗人追问,第三句直接写了童子的回话“只在此山中”,诗人听到这里心中定会一喜,既在此山中就有寻遇的可能,只是到底在哪里呢?正渴望着童子说出一个具体地点时,却听到了回答的下半句“云深不知处”,诗人心中刚刚燃起的一点希望之火又复归于失望。此诗短短20字却写出了一个完整的“寻访”过程,将诗人心情的曲折变化也写得细致而传神,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我在课上先给学生展示了对《寻隐者不遇》的第一种看法,并说明这是一位老师在公开课上讲的,然后要求赞同这种鉴赏的同学举手。结果只有两三个学生举手,不少学生皱着眉头显得对这种鉴赏并不欣赏,但却并没有人举手表示反对。按我对他们的了解,他们显然是被“公开课”吓往了,要是在平时的课堂上,他们也许早就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了。我叫起一个未举手的学生问他觉得这种鉴赏什么地方不合适,他很迟疑地表示他也说不好什么地方不对,可就是感觉不好。再叫一些学生起来也基本与第一个学生意见相同:感觉不好,但还说不清不好在什么地方。这时我展示了第二种鉴赏文字:
  此诗虽然短小,却充满意趣。全诗虽然题为《寻隐者不遇》,但全诗的真正着眼点却未必就在隐者。“松下问童子”,未见隐者,先见小童,由童子引出寻访的主人公隐者;第二句“言师采药去”借童子之口暗暗点出了题目中的“不遇”,至此,诗人未免有点失望,自然会追问诸如“你父哪里去了”之类的问题。“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似乎是一个很普通的回答,诗人却巧妙地借童子的这两句话让寻者与读者都把目光转向了那白云青松云蒸霞蔚的山林,仿佛看到了置身在这一个天阴郁郁地气泱泱的人间仙境中隐者的身影,白云愈显其高洁,苍松愈衬其风骨。此时诗人与读者早已没有了寻而未遇的失望,有的只是对这位隐者的心折、叹服与仰慕之情了。从始到终,这位隐者都未在诗中出现,而我们却已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位品行高洁超凡脱俗的隐士的形象。
  此段文字一展示,学生的反应与前面大大不同,这一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起了手。不少同学十分兴奋,纷纷表示自己就是这种想法,甚至有一位学生情不自禁地猛拍了一下桌子大喊一声:“我就是这样想的呀!”结果疼得一阵甩手,引起了同学们一阵笑声。我再叫起一位两次都举过手的同学,问她到底赞同哪种意见时,她非常肯定地说第二种,我笑着问你不是第一次也举手了吗?她不好意思地说当时不是还没看到第二种鉴赏文字么。同学们听了又是一阵大笑。我又叫了几位同学,他们一致认为第二种要比第一种好得多,并且说第一种鉴赏“太俗了”。
  看到学生们的反应,我坚定了我的看法。诗,有多种读法,但笔者始终认为,重分析而轻品味的读诗法恰恰是最不容易走近诗与诗人的,这种读诗法可能使我们对诗的一些外在表层结构之类的东西更容易理解与接受,但这又与诗的真正意趣何干?假如我们欣赏《寻隐者不遇》时放着“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式的意趣不去体会,却偏偏去穷究什么情节曲折感情起伏20字胜千字之类的地方,不亦是在买椟而还珠么?
  (作者通联:河北唐山一中)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