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这个画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名称。在西方,称之为讽刺画、卡通、幽默画和滑稽画。在我国,1925年前,人们称之为讽画、讽刺画、讽喻画、讽字谐画等,1925年,前辈画家丰子恺创作的有独特风格的画连载在《文学周刊》杂志上,主编郑振铎代为定名《丰子恺漫画》,“漫画”一词在我国才正式出现。“漫画”包含着“随意”的意思。
2005年16份语文高考试卷中,湖北、天津、浙江3个省市的试卷同时推出了漫画试题,引起了师生对漫画题的关注和思考。作为考生,如何积极应试呢?我认为,关键要从以下三方面去思考解答:
(一)细察画面,抓住主要矛盾。图是做题的依据,考生动笔前一定要把图看认真,看仔细,要毫无遗漏地观察画面中的人、景、物,明白人、景、物有什么特点,细致分析,发现矛盾,进而用辩证的眼光,抓住主要矛盾。比如2005年湖北卷第23题“仔细观察右面这幅漫画,按要求作答:(1)简要说出你对这幅漫画内涵的理解;(2)为漫画拟定一个标题”。通过细致观察,发现大树形状的特点是个大大的“心”形,这无疑会让考生联想到“爱心”;两棵小树:图左面的树幼小,在“心”形的大树下正健康成长;图右面的小树较大,因大树的荫蔽正畸形成长。一“健康”,一“畸形”,构成了漫画中的矛盾之一;之二的矛盾显然是:大树的荫蔽和小树的“畸形”成长。主要矛盾是哪个?结合漫画的“讽刺”特点进行分析,应该是“大树和畸形小树”这组,明确了这点,再联想加工,漫画的内涵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理解:大树以自己的高大荫庇小树,反而妨碍了小树的成长,借此讽喻了当今社会因过度呵护、溺爱而导致的弊端。标题因此也可以拟为:《如此呵护,怎生了得?》。
(二)精析关系,揣摩细节变化。漫画题,有时要考生看的是单幅图,有时要考生看的是多幅图,无论是单幅图还是多幅图,考生都得花心思去分析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明确漫画中有哪些细节变化,再加以细心揣摩,弄清漫画作者通过画面所表达的真正意图。如2005年天津卷第23题“描述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写出它的寓意”。这幅漫画由两幅图组成,充满着动感,上方画面与下方画面构成事件的经过和结果的关系。上方画面,4个人排成一排,踩在井盖上,前3个健全人正昂首阔步向前,后面1个盲人正小心翼翼用一根棍子探路向前,他们的前方是一口无盖的井;下方画面,盲人仍在,且安全绕过了无盖的井,在盲人的后面,脚印的行数骤减,而且他的前方无脚印,发现了这个细节变化,就可以大胆推测:3个健全人已经掉进了井里。但是,盲人为什么能安然前行呢?细心揣摩,原来盲人一直是用棍子在探索前行,而健全人却是凭着对前面路况的印象,凭着一贯的经验前行,结果掉进井里。由此明白,漫画的寓意是在讽刺经验主义的危害。
(三)重视结合,审视关键提示。就是要重视漫画画面内容和漫画画外内容的有机结合,认真思考有关漫画内涵的关键提示。有些漫画所体现的主题往往并非直露地让人一览无遗,这就得借助漫画标题、漫画中的文字或对漫画的说明性文字及漫画题的要求和限制来把握看漫画做题的方法。做好漫画题,这点相当关键。如2005年浙江卷第23题“根据漫画内容设计一条公益广告”。画面画的是一个人站在一个中空的“毒”字上,正探头往下看,“毒”字的下方是一堆枯骨。有的考生就写“不要去窥视毒品的危害”,有的考生写“毒品危害大,把人变成枯骨”,等等。这些失误就是由于缺乏“重视结合”、“审视关键提示”意识所致的。如果考生做题时能够结合题干中“体现画意”的要求和限制,关注漫画左上方“吸一次试试”的关键提示,就能扣住“试试”这个画意关键点,或许就能拟出诸如“接触毒品,结束人生”,“想走完完美的一生,请别尝试毒品”,“一吸毒成千古恨”等好的公益广告词。
总之,只有看好了漫画本身和有关漫画的文字,才能成竹在胸,对如何写好符合要求的句子和短语才能了然于心,进而假以联想,确定范围和中心,采用恰当修辞,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随心所欲不逾矩”地写出既符合要求又优美多姿的句子和短语。
(作者通联:江西峡江中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