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是一种最精粹的文学样式,是文学作品中艺术概括最集中、思想感情最饱和、艺术想像最丰富、语言艺术最精美的体现。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很重要的积极意义。针对这类诗词曲赋课文的特点,笔者曾以“读”为主线,贯穿“朗读—品读—赏读—背读”四步教学流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现以我的《哀江南》课堂为例,简要谈谈我的教学体验。
高二的学生,关于诗词曲赋的学习,少说也有11年的经验和体会了;城里的学生,大多数在咿呀学语的时候,甚至还在娘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接受了父母的诗词熏陶。所以,上课之初,我并不急于直击课文,而是引导大家回顾一下自己多年来的诗词曲赋学习中的方法体验,以营造一种“教是达到不需要教”的自读氛围。在同学们沉醉于自己学习体验的时候,我顺势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端出我的“朗读—品读—赏读—背读”的自读流程,供学生选择性地接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路高涨。
一、朗读:把握诗词曲赋的基调
诗词曲赋的学习不能没有朗读的声音。诗词曲赋情感极度丰富,朗读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初步把握这些诗词曲赋的情感基调。古人读书很讲究吟诵之道,吟诵得口到、心到、情到。现在的诗词曲赋朗读更应该保持这种吟诵情韵,要求表情朗读,读出感情,读出情味。
课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文,获得了一些课文的初步朗读体验,笔者在学生谈论朗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朗读点拨(课件展示):
①情感:凄凉悲怆是【哀江南】套曲的情感基调,总的说来,读时宜语速舒缓,音调低沉。但在具体的朗读过程中也要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如:“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前两句可以一步步高昂,以衬出“兴”时的得意,后一句就可以陡转低调,以显出“亡”的哀痛。②意韵:【哀江南】套曲中的许多曲词具有意蕴深长的特点,读时应注意体味曲词内蕴。如“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一句,本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只剩满目的“萧条”,其间的失落,其间的哀伤,其间的苦痛,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③节奏:可按语法关系朗读。如:“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④末句:一曲终了,尾字重读,适当延音。如:“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腰”适当延长半拍。
朗读点拨后,学生有了更丰富的朗读体验,可以真正“下水”朗读了,为激励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我让学生自己选取课文中最喜爱的曲子放声朗读,然后进行个人朗读表演、师生齐声朗读、多媒体示范朗读跟读等朗读活动,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中,对课文的基调已初步把握。
二、品读:理解诗词曲赋的大意
品读重在初步读懂课文,基本扫清字词句篇的障碍,对诗词曲赋的艺术概括、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等作初步的理解,与后面实施的“赏读”侧重点不同。为了让学生“有章可依”,我给学生提供了几道能够涵盖课文许多内容的、实施品读的思考题(课件展示):
1.你能从课文中七支曲子里分别读出所见的景点吗?
2.这七支曲子的写作视角都相同吗?
3.你最喜欢这些曲子中的哪些词句?为什么喜欢?它是怎样写出来的?
4.这些曲子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文章主旨何在?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既能帮助学生或局部或整体地理解课文,也能给学生留出自主品读的空间。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已经有了一般性的理解,但还不能说是有层次、有深度、有系统的赏读。
三、赏读:感悟诗词曲赋的内容
赏读课文,应该是对课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系统探讨,也是创造性阅读的最好表现。赏读的方法有多种,可由师生一起共同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后,学生可以自由采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对自己喜爱的曲子进行各种形式的赏读,赏读要求学生用文字形式当堂表现出来,当堂进行交流。
赏读时,我先给学生引路,制成互动式的课件对几种赏读的基本方法和示例进行多向的展示:
1.评点赏读法
方法提示:所谓评点赏读法,就是对诗词曲赋的字词句段等作一定的点评处理,可以从意象、意境、修辞写法等方面着手去点评。这种读书方法,相当于作文评点中的“眉批”,古已有之,金圣叹、毛宗岗即为著名的评点家。方法示例:“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句,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2.概括赏读法
方法提示:用极简短的词语或句子,对某些诗词曲赋的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意在训练语言的高度凝练能力。
方法示例:依据【折桂令】一曲,对秦淮的败落情形,用一对联概括:
旧日窗寮只剩破纸坏槛,便无黄花依旧白鸟飘飘;
当年粉黛已罢灯船酒旗,纵有新叶唯见绿水滔滔。
3.改写赏读法
方法提示:诗词曲赋跳跃性强,欣赏时,调动自己的主观生活体验,发挥自己的艺术想像,用散文、现代诗、散文诗甚至戏剧等文学样式再现诗词曲赋中的情景,以获得更加具体形象的阅读认识的一种赏读方法。
方法示例:以“谒陵”为题,改写【驻马听】:
见到碎落一地的皇陵碑额,苏昆生落下两行清泪。大明三百年江山就这样崩塌了吗?崩塌了!洒遍享殿的鸽翎蝠粪,遍布庭阶的枯枝败叶,就是最好的明证。从“弘光群丑”当政那天起,剩水残山就禁不住狂风骤雨的侵蚀。三年过去,真是痛定思痛啊!苏昆生目光投向远处:一群群山羊沿坡乱跑,护陵的楸树多半烧焦。不用说,守陵的太监早已不见踪影。一种积淀已久的亡国之悲猛然袭上心头,再也无法抑制。“咚,咚,咚”,苏昆生匍匐青砖之上,连磕三个响头。“太祖皇帝的不肖子孙哪!”苏昆生失声恸哭,山谷中响起悲怆的回声……
4.研讨赏读法
方法提示:以研究者的眼光,不局限作者本意,读出自我的个性理解,写成观点性的文字。可以质疑,可以评论等等。
方法示例:《哀江南》的美学意蕴,已经超越一般的遗民之思,激发读者从苏昆生一曲曲悲怆的呼喊中,对千古兴亡的历史,作出自己的评判和思考。《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是因为“余韵”之韵,蕴涵着一种可以为各阶级各阶层的有识之士认同的历史情绪:千古兴亡之悲。《哀江南》传达的这种悲剧精神,浸渍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道义的追求,熔铸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文明的求索,也渗透了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历史的反思。“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离亭宴带歇拍煞】这支曲子,释放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民族的悲声。悲歌一曲恸山河,“只有兴亡触后贤”(孔尚任《集治城道院试太乙泉》),正是《哀江南》尾曲的美学价值所在。
课堂上,学生赏读积极,涌现出很多有创造性的赏读片断,也收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现分类摘录一二如下:
1.评点类
“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句中“五十年”,不妨读作“五百年”、“五千年”,“兴亡”的又何止是南明王朝?人生、历史、人类等等不同样有着种种兴亡的际遇吗?曲子之所以能产生感人肺腑的伟力,应该与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有关。不然,我们现在又没国破家亡,怎么读起来也“心有戚戚焉”呢?(王建芳)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
现以我的《哀江南》课堂为例,简要谈谈我的教学体验。
高二的学生,关于诗词曲赋的学习,少说也有11年的经验和体会了;城里的学生,大多数在咿呀学语的时候,甚至还在娘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接受了父母的诗词熏陶。所以,上课之初,我并不急于直击课文,而是引导大家回顾一下自己多年来的诗词曲赋学习中的方法体验,以营造一种“教是达到不需要教”的自读氛围。在同学们沉醉于自己学习体验的时候,我顺势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端出我的“朗读—品读—赏读—背读”的自读流程,供学生选择性地接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路高涨。
一、朗读:把握诗词曲赋的基调
诗词曲赋的学习不能没有朗读的声音。诗词曲赋情感极度丰富,朗读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初步把握这些诗词曲赋的情感基调。古人读书很讲究吟诵之道,吟诵得口到、心到、情到。现在的诗词曲赋朗读更应该保持这种吟诵情韵,要求表情朗读,读出感情,读出情味。
课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文,获得了一些课文的初步朗读体验,笔者在学生谈论朗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朗读点拨(课件展示):
①情感:凄凉悲怆是【哀江南】套曲的情感基调,总的说来,读时宜语速舒缓,音调低沉。但在具体的朗读过程中也要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如:“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前两句可以一步步高昂,以衬出“兴”时的得意,后一句就可以陡转低调,以显出“亡”的哀痛。②意韵:【哀江南】套曲中的许多曲词具有意蕴深长的特点,读时应注意体味曲词内蕴。如“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一句,本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只剩满目的“萧条”,其间的失落,其间的哀伤,其间的苦痛,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③节奏:可按语法关系朗读。如:“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④末句:一曲终了,尾字重读,适当延音。如:“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腰”适当延长半拍。
朗读点拨后,学生有了更丰富的朗读体验,可以真正“下水”朗读了,为激励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我让学生自己选取课文中最喜爱的曲子放声朗读,然后进行个人朗读表演、师生齐声朗读、多媒体示范朗读跟读等朗读活动,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中,对课文的基调已初步把握。
二、品读:理解诗词曲赋的大意
品读重在初步读懂课文,基本扫清字词句篇的障碍,对诗词曲赋的艺术概括、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等作初步的理解,与后面实施的“赏读”侧重点不同。为了让学生“有章可依”,我给学生提供了几道能够涵盖课文许多内容的、实施品读的思考题(课件展示):
1.你能从课文中七支曲子里分别读出所见的景点吗?
2.这七支曲子的写作视角都相同吗?
3.你最喜欢这些曲子中的哪些词句?为什么喜欢?它是怎样写出来的?
4.这些曲子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文章主旨何在?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既能帮助学生或局部或整体地理解课文,也能给学生留出自主品读的空间。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已经有了一般性的理解,但还不能说是有层次、有深度、有系统的赏读。
三、赏读:感悟诗词曲赋的内容
赏读课文,应该是对课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系统探讨,也是创造性阅读的最好表现。赏读的方法有多种,可由师生一起共同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后,学生可以自由采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对自己喜爱的曲子进行各种形式的赏读,赏读要求学生用文字形式当堂表现出来,当堂进行交流。
赏读时,我先给学生引路,制成互动式的课件对几种赏读的基本方法和示例进行多向的展示:
1.评点赏读法
方法提示:所谓评点赏读法,就是对诗词曲赋的字词句段等作一定的点评处理,可以从意象、意境、修辞写法等方面着手去点评。这种读书方法,相当于作文评点中的“眉批”,古已有之,金圣叹、毛宗岗即为著名的评点家。方法示例:“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句,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2.概括赏读法
方法提示:用极简短的词语或句子,对某些诗词曲赋的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意在训练语言的高度凝练能力。
方法示例:依据【折桂令】一曲,对秦淮的败落情形,用一对联概括:
旧日窗寮只剩破纸坏槛,便无黄花依旧白鸟飘飘;
当年粉黛已罢灯船酒旗,纵有新叶唯见绿水滔滔。
3.改写赏读法
方法提示:诗词曲赋跳跃性强,欣赏时,调动自己的主观生活体验,发挥自己的艺术想像,用散文、现代诗、散文诗甚至戏剧等文学样式再现诗词曲赋中的情景,以获得更加具体形象的阅读认识的一种赏读方法。
方法示例:以“谒陵”为题,改写【驻马听】:
见到碎落一地的皇陵碑额,苏昆生落下两行清泪。大明三百年江山就这样崩塌了吗?崩塌了!洒遍享殿的鸽翎蝠粪,遍布庭阶的枯枝败叶,就是最好的明证。从“弘光群丑”当政那天起,剩水残山就禁不住狂风骤雨的侵蚀。三年过去,真是痛定思痛啊!苏昆生目光投向远处:一群群山羊沿坡乱跑,护陵的楸树多半烧焦。不用说,守陵的太监早已不见踪影。一种积淀已久的亡国之悲猛然袭上心头,再也无法抑制。“咚,咚,咚”,苏昆生匍匐青砖之上,连磕三个响头。“太祖皇帝的不肖子孙哪!”苏昆生失声恸哭,山谷中响起悲怆的回声……
4.研讨赏读法
方法提示:以研究者的眼光,不局限作者本意,读出自我的个性理解,写成观点性的文字。可以质疑,可以评论等等。
方法示例:《哀江南》的美学意蕴,已经超越一般的遗民之思,激发读者从苏昆生一曲曲悲怆的呼喊中,对千古兴亡的历史,作出自己的评判和思考。《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是因为“余韵”之韵,蕴涵着一种可以为各阶级各阶层的有识之士认同的历史情绪:千古兴亡之悲。《哀江南》传达的这种悲剧精神,浸渍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道义的追求,熔铸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文明的求索,也渗透了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历史的反思。“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离亭宴带歇拍煞】这支曲子,释放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民族的悲声。悲歌一曲恸山河,“只有兴亡触后贤”(孔尚任《集治城道院试太乙泉》),正是《哀江南》尾曲的美学价值所在。
课堂上,学生赏读积极,涌现出很多有创造性的赏读片断,也收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现分类摘录一二如下:
1.评点类
“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句中“五十年”,不妨读作“五百年”、“五千年”,“兴亡”的又何止是南明王朝?人生、历史、人类等等不同样有着种种兴亡的际遇吗?曲子之所以能产生感人肺腑的伟力,应该与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有关。不然,我们现在又没国破家亡,怎么读起来也“心有戚戚焉”呢?(王建芳)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