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对语文教学的意义十分重要。如何把诵读这一环节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要加大诵读的训练量。语文课应是先读后讲,多读少讲,多背精讲,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为辅。一些自读课文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感悟,对于一些精读课文老师可以讲解某些重点或难懂的片断,有些片段不须要细讲,只要读熟即可。一堂课,应保证主要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读书,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读,最终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外,早自习也是语文诵读的极好时间,这个时间教师不能放任自流,也不适宜用来讲练习、做练习,可以采用目标教学,从早自习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这个时间应该完成的诵读任务,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任务也不能局限于课文,也可以是课外读本上的美文,也可以是教师自选的古今诗文名篇。朗读方式也要多样化,可以学生自读,教师领读,听录音范读,同学之间角色表演等。总之一句话,灵活、有效、充分地利用早自习每一分钟。
2.要加强教师的范读。朗读并不是老师可以放手不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教师和谐自然、悦耳动听的声音等于将文章的情调与情思初步地传递给了学生,学生将很快对文章产生好感。有了好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真正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学生与文章的作者原本是相距遥远、互不相干的,教师琅琅上口的诵读,在无形中把这两者的距离给拉近了;对这两者的沟通,这里的诵读,无疑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因此,它要求教师具备朗读的示范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恰当精致的点评能力,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
3.要加强诵读的指导和督促。教师除了自己要具备较高的诵读水平外,还极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由于长时间以来,大家都不够重视诵读,致使诵读能力成为学生的弱项,诵读的知识对于学生也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对诵读的指导应从督促学生讲普通话开始,这是训练诵读语感的最有效途径。接下去,要结合诵读实践,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并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
文体不同,诵读的要求也不同。议论文的诵读要依照文章的思想脉络,总体上要求声音宏亮,刚劲有力,要把宣传、鼓动的特点充分表现出来以引起共鸣。小说、散文、通讯、报告文学等文体的诵读,语速或快或慢,语调或高或低,感情或飘柔似水,或激越奔放,或如泣如诉、或怒发冲冠,都要随着字里行间的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诗歌的诵读就要抓住其韵律与节奏的特点,可以运用配乐朗诵、反复吟诵等方法,通过充满激情的诵读,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
除了不同文体要掌握不同的诵读要求外,把握停顿、语气等也相当重要。
好的文章,尤其是教材中要求背诵的文章,要想读出其中的“味外之味”,就必须懂得停顿。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8个小句构成的一段话,句子间都是逗号,但在诵读时,停顿略有区别。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稍长一点,因为第一句在这段话中起提示作用。二、三、四、五、六句,五句话,五个方面,结构相同,简洁有力。诵读时则要一气呵成,形成一股排山倒海之势,然后停顿又稍长一些。缓和一下口气,再接着读最后两句。如果不会停顿,读起来就会平均用力,平淡无味。
一句话,是一个调子,一种语气。这些语气,不外乎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共有21个“也”字,这些“也”字,语气不尽相同。“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用于描述景物)属于陈述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用于直抒胸臆)属于感叹语气。诵读时,就应该通过这些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另外还要注意,即使是相同的一句话,语气不同,意思也就不同。如:“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站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这里用了两个问句,三个感叹句,诵读时,如果不注意到这些语气,就不可能把文中强烈的憎恶之情有力地表现出来。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