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陆游和《入蜀记》
宋孝宗乾道中,朝中抗战势力抬头,因“鼓唱是非”之罪一度被罢官的陆游复被起用。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陆游“得报差通判夔州”(《入蜀记》卷一)。因染病,迟至第二年夏初始离开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赴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水亭有怀》),此次赴任所,历时一百三十多天,行程五千余里,写下六万余字日记。陆游以日记形式记录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结集为《入蜀记》。关于此段行程及交游情形,于北山《陆游年谱》概述如下:“闰五月十八日离山阴赴夔州通判任。六月二十五日,在镇江神庙中遇义军战士王秀,记其感叹之言……二十八日与范成大遇于金山,时成大奉使赴金。行至当涂,以诗吊李白,途中曾函候曾逢。舟抵江州,游庐山。至武昌,遇诗人章甫,别后有诗寄之。在荆州,赋诗吊屈原。经巴东,登秋风亭拜寇准像。入瞿唐,登白帝庙。十月二十七日到夔州。知府事为济南王伯庠。凡旅途经见,均排日记录,成《入蜀记》六卷。”
《入蜀记》以清新隽永的文笔,描述大好河山,寄托忧国情思。“游本工文,故于山川风土,叙述颇为雅沽。而于考订古迹,尤所留意……皆足备舆图之考证……其他搜寻金石,引据诗文以参政地理者,尤不可殚数。非他家行记徒流连风景,记载琐屑者比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八)教材所选,虽为八月一日、二日两天日记,却很鲜明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陆游有一颗爱国之心,却长期被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四十六岁的诗人是怀着一种忧患意识和期待心情赴任的。诗人写道:“一从南昌免,五岁嗟不调。朝廷每哀矜,幕府误辟召。终然敛孤迹,万里游绝徽。”(《将赴官夔府书怀》“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哀郢》),“豪杰何必后世名,材高遇事即峥嵘”(《秋风亭拜寇莱公遗像》)。陆游入蜀通判夔州后不久,转官至南宋著名抗战派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麾下,于抗金前线南郑(今四川汉中)一带度过生平唯一一段军旅生活。此段“铁马秋风”的经历,日后化作诗人魂牵梦绕的回忆,成为诗作反复吟咏的题材。
二、小孤山和大孤山
小孤山俗称小姑山,屹立在安徽省宿松县城东南60公里的长江中。一峰独立。故名孤山,圆形如椎髻,旧亦称髻山。南岸与彭浪矶相对,江流至此,湍激如沸,海潮不得上,故有“海门第一关”之称。半山有启秀寺,民称“小姑庙”,始建于唐,再建于宋,其后有圮有建,寺内供奉小姑像。此山以独特形象吸引无数名人。
小姑为民间传说中一位少女,与彭郎相爱,但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小孤山。彭郎悲小姑之死,化为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陆游人蜀途经小孤山,人寺庙,见寺额题“惠济”,供奉的神像则为“安济夫人”。据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本朝开宝中,真州有渔者,钓一木刻妇人,背刻‘丁氏’二字。既归,神事之,辄有灵验。立庙江上。舟过其下者,必祠而后济。州为保奏,封安济夫人。”此记载与传说中小姑彭郎事无涉,故陆游辨之曰:“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大孤山又称鞋山。在江西湖口县东南鄱阳湖中,状如鞋。故名。西南系湖水入口的要道婴子口,东南群山起伏,西南匡庐崛起,北扼湖口,南镇鄱湖,为历代战略要地。鞋山四面临水,以清幽著称。匡庐山色,鄱湖水光,尽入眼帘。陆游舟行经过此处,见“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三、江山舆地和爱国情思
宋室南渡后,金统治者一直未收敛南侵野心,长江以北是金人常常骚扰的地区,故长江成为南宋最重要的防线。宋金间多次战争发生于长江。“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到了南宋,江北制高点的古代烽火台依然沿用。“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江北小孤山地形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故这一江防战略要地驻扎着南宋的军队。陆游通判夔州之际,隆兴和议签订已有7年,但宋金间摩擦不断,金人亡南宋之心不死。从陆游似乎不经意的记载中,可以感受南北对峙的临战氛围,不难窥见诗人的忧国情思。
《入蜀记》特别重视对江山舆地之考证。“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地理沿革与江山兴废关系密切,北宋初年南唐之灭,正由大将曹彬于浔阳、当涂一带突破江防狂飙突进攻入金陵。历史教训值得注意,定江军之防务不可松懈。陆游不是从写景角度,而是从军事角度考订历史地理的。这类记州郡沿革的文字,不可视为闲散之笔。
“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宋孝宗隆兴初年,陆游曾参与枢密使张浚主持的北伐工作,和张浚之子张南轩结为知己。后因战事失利,抗金派失势,乾道二年(1166)“言者言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宋史》本传)。张浚是高宗、孝宗两朝抗金派代表人物。因功封魏国公。当年张浚开府建康,都督江淮,主持北伐,陆游效力麾下,踌躇满志。张浚功败卒后,陆游沉痛悼之。《送王景文》:“张公遂如此,海内共悲辛。逆虏犹遗种,皇天夺老臣。深知万言策,不愧九原人。风雨津亭暮,辞君泪满巾。”而今,陆游至小孤山祠庙,见故人“尝加营葺”的寺宇已“极为荒残”,只留下记载张浚营葺之事的石碑。不禁抚碑唏嘘,感喟不已。
陆游的忧国情思。正表露于这些细微之处。细心体察,不难感知。有论者认为,“杰然特起”之山石,为“岿然独立的作者品格之化身”,而由南江“清澈”“不相乱”。“可以想见”陆游“不与媚敌投降派合污的高尚品格”。(杨怀武《读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载顾振彪、王连云、张厚感主编《高中语文课文析集》第五册,第462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8)这种脱离实际的架空分析,貌似有理,实乃皮相之见。
四、景物特点和描写手法
本文写景,善于捕捉景物的特点。写烽火矶,突出其“奇”;写小孤山,突出其“秀”;写大孤山,突出其“壮”。第一段写烽火矶的奇异景色。秋高气爽,水落石出。烽火矶之山石“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一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第二段写小孤山秀丽景象,“碧峰蠼然孤起,上千云霄”,“烟雨空漾,鸥鹭灭没”。第三段写大孤山雄壮景观,“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这种艺术描写,不是有景皆录,而是抓住江山壮美的特征。或细笔描写,或粗笔勾勒。描绘出鲜明独特的形象。
作者并非孤立地描绘景点。各处景物千姿百态,但又均与长江山水生发辉映。作者舟行观景,将分散景点一线贯穿,绘出了一幅长江山水图卷。
作为一篇写景散文。其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映衬手法。表现祖国河山的妖娆多姿。
八月一日日记描写两山,烽火矶着意写山石,小孤山着意写山峰。两相对照,表现出烽火矶山石
之“怪奇万状”和小孤山山峰之“峭拔秀丽”。
描绘小孤山时,先写“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接着笔锋陡转,“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如此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突出了小孤山独特的美感。接着。作者从江中望山和山中望江两方面描绘。江中望山,由远及近,远望碧峰“蝗然孤起”,近看山中“愈近愈秀”。山间望江,亦由远而近,远眺江面“烟雨空漾”,近观寺外“俊鹘”“掠江”,绘出一幅大江烟雨鸥鹭图。
描绘大孤山时,以小孤山来映衬。“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把小孤山不及大孤山开阔的“短处”放在这里写,既不破坏小孤山峭拔秀丽的形象,又能凸现出大孤山的壮美,显示了作者的裁剪功夫。又将大孤山与旅途行经之西梁山作比较(因前有日记叙述,点到为止),突出大孤山水势浩大的壮景奇观。
五、援引诗句和相关诗作
“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见杜甫《次空灵岸》。诗云:“法法逆素浪,落落展清眺。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空灵霞石峻,枫栝隐奔峭。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可使营吾居,终焉托长啸。毒瘴未足忧。兵戈满边徼。向者留遗恨,耻为达人诮。回帆觊赏延,佳处领其要。”(《杜诗详注》卷二十二)引杜诗,表达作者因“风静”“潦缩”“舟迟”,尽见一路风物之趣。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见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此诗教材引,略。引苏诗,考证民间传闻,增添文章趣味。
“开帆人天镜”,见李白《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诗云:“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开帆人天镜,直向彭湖东。落影转疏雨,晴云散远空。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李太白全集》卷十四)李白诗写彭蠡景象,与作者所见“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之景完全吻合,引诗突出大孤山周围湖面的壮美景观。
“诗文有别”是本文教学重点,陆游有关小孤山的两首诗作。可与文本作比较。
《观小孤山图》:“江平风不生,镜面渺千里。轲峨万斛舟,远望一点耳。大孤江中央,四面峭插水。小孤特奇丽。丹翠凌云起。重楼邃殿神之家。帐中美人粲如花。游人徙倚栏干处,俊鹘横江东北去。”
这是一首写景诗。对读日记可以看出,写景状物有相同之处。诗云“游人徙倚栏干处,俊鹘横江东北去”,文日“徙倚久之”,“迅鹘搏水禽,掠江东南去”;诗云“大孤江中央,四面峭插水”,文日“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然而诗文章法各异。诗中描写多想象之词。“轲峨万斛舟”“丹翠凌云起”这类奇特的联想,不太可能出现于日记之中。“重楼邃殿神之家。帐中美人粲如花”。这一想象之词更显出陆游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舟过小孤山有感》:“小孤山畔峭帆风,又见烟鬟缥缈中。万里客经三峡路,千篇诗费十年功。未尝满箸蒲芽白,先看堆盘便绘缕红。商略人生为何事,一蓑从此人空蒙。”
这是一首抒怀诗。诗中议论直写心志,表达了一种怅惘之情,末句寄寓着被投闲置散的无限感慨。而文中对爱国情思的渲染,则有丰富的内涵和相当的深度。
六、文意理解和注释辨析
作者写到大孤山,有“大孤状类西梁”之评,然文中未作深说。教材亦未详注,令读者对“状类”的内涵难以知晓。东梁、西粱即今安徽之天门山,因二山隔江对峙如门,故名。查《入蜀记》,作者在七月十八日日记中写道:“解舟出姑熟溪,行江中。江溪相接,水清浊各不相乱”。本文亦称“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又云:“两小山夹江,即东梁、西梁,一名天门山。李太白诗云‘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王文公诗云‘崔嵬天门山,江水绕其下’,梅圣俞云‘东梁如仰蚕,西梁如浮鱼’,徐师川云‘南人北人朝莫船,东梁西梁今古山’。皆得句于此也。”由上列日记可略见其“大孤状类西梁”情形。
作者描述过烽火矶情景:“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教材“抛江”注:“抛锚停船于江中。”这一注释在上世纪末曾引起众多争议。《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等杂志曾多次发文诠释“抛江”。笔者认为,《语文学习》1991年第4期江福训《“抛江”别议》一文所说甚为允当。作者曾在长江航运公司工作多年。亲历“抛江”之举不下百数。其说不可湮没,略引如下:
若船至高耸悬崖绝壁。纤路受阻。(木船)只得抛弃原有航线。将船横渡江面,另辟纤路。
抛江前,船夫须将船拉至岸边——附岸而不靠岸,实际在缓行中——待所谓“纤藤”者(拉头纤的人)收纤挽于肩头,纤夫们纷纷飞跃上船,开始抛江,船夫敏捷驾桡,板桨,以巨大的力量求得快速横渡(抛弃此航道),抵达江之对面(就彼航道)。
故江文诠释“抛江”:“‘抛江’亦名‘抛河’,即船抛弃此航道,冲过江面而就彼航道的惊险过程。”陆游沿长江上行,时值八月深秋枯水季节,必靠纤夫拉纤行船,船行烽火矶下,纤路受阻,乃有“抛江”之举。陆游是在木船行进中观赏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景象的。“抛江过其下”之“过”亦可旁证“抛锚停船于江中”之说与事理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