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是一部自然观察、社会批评和哲学思想融合在一起的著作。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通过作品教学,启发学生怎样的思维?教学这类作品时,中美语文的教学价值取向存在怎样的差异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中美《瓦尔登湖》里的研讨练习之比较
先以人教版为例,看我们的语文教材要求学生完成哪些练习。
1 作者说:“一个湖就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编者的设题意图:这是课文的起始句,也是文中的一个关键语句,包含非常丰富的意蕴。认真品味这一语句,可以对全文的内容有所了解,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领悟。
2 这篇课文写景细致逼真,而且情景交融,精彩纷呈。参看下面的示例,从文章中再找一些你喜欢的语句。结合语境加以赏析。
①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
——眼睛比湖。睫毛比森林,以彼物比此物,生动形象。画面鲜明生动。“望着……深浅”表达作者的体验和感悟。他认为湖的纯洁清净使人得以返观内心,发现自己的自然本性。
②一条鱼跳跃起来,一个虫子掉落到湖上,都这样用圆涡。用美丽的线务来表达……
——这是在晴天。作者坐在树桩上静观、感觉到的情景。虽是动景,却极显静谧;景物描写生动细致,又映现作者心境,物我互“观”,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丰富体验。
这道题引导学生学习并把握写景状物的表达技巧。设题意图为: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培养语感,体会写景状物的深层意蕴及其精妙所在。示例只供开拓思路之用,不能成为答题标准模式。事实上学生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只要说出自己的品味感受就可以。不必寻求统一答案。
3 《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是当代西方被广泛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之一。有条件的话可以找来读一读。探究一下。这样一部“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品,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而经久的魅力?
本题的设题意图:旨在扩展阅读。鼓励学生读全书,并探究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和魅力所在。至于探究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果有学生读了,可以向同学介绍书的内容,甚至可以朗读部分精彩片段;有的学生没读,也可以查找一些介绍和评论的资料,讲给同学听;还有的同学由于条件所限+不能进行这些扩展阅读(读原著、读资料),则可以就这部书或者这篇文章思想的现实意义作一些较为深入的思考。最重要的是过程,是参与;至于答案,不必求得统一。
这样的练习题目标似乎太大,一般学生完成不了。虽说是拓展题。但对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以实现的目标。下面以《美国语文》为例,来看美国教材在“阅读后”设置的语文练习题。
文学与生活
读者反应:根据你的看法,一个人独自在自然环境中度过两年时光的有利之处和不利之处是什么?
主题焦点:梭罗可能对今天快节奏的社会有什么看法?你生活中的什么具体事情可能会特别让他担忧?
“读者反应”是美国文学阅读教学的一贯要求,无论读完什么样的作品都要求读者进行“反应”:“主题聚焦”则是通过阅读学生应该获得的主题认识,即从“社会批评”的角度来理解梭罗,激发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阅读理解
1 梭罗在想象中做了什么事情?2,(a)梭罗为什么住在森林里?(b)他最后为什么离开了森林?3 他从他的“试验”中学到了什么?4 梭罗对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提出了什么忠告?
这里的“阅读理解”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所提倡的追寻意义、挖掘作品的宗旨不同,美国教材“阅读前”已把作品的意义向读者展示出来,很少让学生去追寻作品主旨,“阅读中”只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理解那些能够为大多数人所能理解的内容。问题的答案一般都很清晰。比如第3题,他从“试验”中学到了什么,而不是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如果把“他”改成“我”,答案就很不相同了。
思考
1 梭罗的评论“受到一个农场的束缚和受到国家监狱的束缚并没有什么不同”是什么意思?(分析)
2 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梭罗对于个人主义和遵守常规的态度。(解释)
3 根据梭罗的观点,为什么穷人要比富人好?(证据支持)
4 你认为梭罗有可能在今天的社会里进行他的“试验”吗?解释原因。(假设)
5 今天的旅行社和假期活动组织者为想回归自然的人们设计假期。为什么这样的旅行很有吸引力?(职业连线)
美国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阐述观点以及学会用证据支持观点的能力。比如加州课程标准要求11-12年级的学生在进行文学分析和文学反应时做到:分析文学作品中表达的哲学观点,以确定作者的立场是否有助于提高作品的质量和人物的可信度。(哲学探讨法)
第4、5题练习则是对作品阅读的应用与拓展。第4题是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展开合理的假设,进行推理与判断。第5题则是拓展题。把阅读与旅游职业联系起来。让学生对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愿望的出发点进行思考与探讨。
美国语文教材对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训练哪些能力以及学生需要做什么等问题的研究,比我们先走一步,教材的编写思路比较清晰。
二、中美《瓦尔登湖》教学价值取向的差异
从梭罗的《瓦尔登湖》来看,中美两国语文教材选择不同的章节作为课文。不仅透露出中美两国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且说明两国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存在着差异。其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求作品意义和思想价值的角度不同。美国教材关注对作品包含的生命价值及其思想意义的探求,他们把作品放到特定的时代环境里,放到国家的发展、文学时代的到来以及浪漫主义和先验主义的文学思潮中去解读,从哲学思想与社会批评的角度解读它,所以抓住了作品的精神实质:探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因此,他们选择的片段是第二篇和结论,作者在这些章节里直截了当地阐述了自己隐居瓦尔登湖的目的,这些文字写景成分不多,但说理透彻。反映了个人主义者对生命价值的理性思考与对生命意义的执著追求。
美国语文教学不要求学生简单平面地探讨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教材给学生提供作品的主题思想,让学生站在作品思想的高度把握文本。教学中所追求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与把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作品,开阔视野,在进行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着重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训练。
我们的教材把《瓦尔登湖》编排在写景状物类的散文单元里,着重从自然观察与思考的角度来解读,梭罗很容易被理解成一个清心寡欲的隐居者形象。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的体验,更多地在于作品对自然风景细腻入微的观察与描写。当然。我们不可否认。一部伟大的作品可以有多种读法,梭罗研究者哈丁就说过,《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
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但是,从什么样的角度解读作品,也许正反映教材编写者的态度,而编写者的立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
(二)鼓励多元价值观与重视集体价值观的不同。从美国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可以看出,有的版本把《瓦尔登湖》编排在“个人主义精神”单元,从“个人主义”的角度进行解读;有的版本把它编排在“有生命价值的生活”单元。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角度来解读:也有的版本把它编排在“国家的发展”单元里,把它放到美国文学时代的来临的高度来解读。从教育理念的层次上说。这些做法反映出美国语文教学真正鼓励多元价值观,他们从来不回避个人主义(尽管他们的教材里也明明写着“个人主义的阴暗面”),相反却很赞同这样的观点。在我们的教育观念中,“个人主义”总是与“自以为是”“自私”等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这与我们一贯崇尚的“集体观念”有冲突。而美国语文则不然。在美国人的意识里,“个人主义”并非与“自私”相提并论,而是指独立思考,有独立人格,能够独自应对各种麻烦的能力。美国教育从小就培养学生独立选择和决策能力,梭罗独自前往瓦尔登湖,在那里孤独地度过两年的时光,在美国人看来,这正是个人主义的伟大胜利。我们的语文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多元价值观。培养学生怎样的多元价值观,从美国语文教学中或许能够获得一些启示。
(三)重视理性思维与关注感性经验的价值取向不同。欧美教育都比较重视对学生理性、逻辑思维的训练,美国语文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体现。其教材的选文也体现出这方面的特征,选择了《瓦尔登湖》第二章“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什么生活”,以及作品的结束语。这两部分虽然也有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但重在说理。相比之下,我们的几套语文教材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湖》和《寂寞》两个章节,在这两章里,作者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他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在《湖》这一章里,梭罗用很多细节描绘了瓦尔登湖,提供了很多信息,也描绘了弗林特湖和白湖,第一次说到人的自私。在《寂寞》这一章里,着重说明和讨论梭罗独自在树林中的生活,以及生活结束时他的食谱、健康状况良好。通过寂寞生活的考验。他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交往往廉价。相聚的时间之短促,来不及使彼此获得任何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然而,我们的语文教材对这方面的意义挖掘得不够深刻。美国语文教学重分析,我们的教学重感悟,两国教学价值取向不同。
(四)重视读写技巧训练与落实语言基础的不同。美国教育是“教给你工具的方式”(陈屹《诱惑与困惑》),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很重视教给学生策略与技巧。《瓦尔登湖》一文的教学教给学生哪些阅读技巧?Holt,Rinehart and Winston版教材告诉教师,这是一篇非虚构作品,阅读非虚构作品,应该把握这些阅读技巧与策略:
1 建构阅读目的。对学生介绍这篇文章,指导他们了解浪漫主义和先验主义文学运动。
2 运用参考资料。鼓励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标注出不熟悉的词汇。希望学生运用参考资料。比如词汇表、词典,以及可能得到的科技产品,以便判断词汇的恰当用法和意义。
3 监控和修正阅读策略。给学生解释这篇文章包含着一些理解困难和意义复杂的词语。鼓励并监控他们的阅读技巧,当他们阅读失败的时候,注意帮助修正策略。建议他们多读几遍,多提出一些问题。以便澄清他们对材料的正确理解。
4 写概述。要求学生辨别文本的主要思想和支持细节,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写概述,特别注意浪漫主义和先验主义的要素。
5 讨论。因为本文中包含的材料特别复杂,所以应该给予学生在班级讨论的机会。开始可以讨论浪漫主义和先验主义的区别何在。或许通过讨论更能帮助学生,以强调这些运动的历史背景。
6 分析。问学生爱默生的建议是怎样与本单元相吻合的。(参考答案:他倡导自我反省,他建议青年人应该向困难的事情挑战而不是去做那些举手之劳的事情。并且把爱默生的建议与课外提供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
总而言之,梭罗不是诗人,不是散文家,他是一位哲学家。“不论用什么哲学术语来分析梭罗,他的作品都是在最广泛的哲学意义上对各种世界观的描述”(贝克曼Bickman)。而梭罗自己也说道:“要做一个哲学家的话,不但要有精美的思想,不但要建立起一个学派来,而且要这样地爱智慧,从而按照智慧的指示,过着一种简单、独立、大度、信任的生活”(《瓦尔登湖》)。可见,《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部自然观察之作,更是一位具有哲学意义的伟大作品。阅读《瓦尔登湖》,从美国语文教材里获得启示,抓住作品所体现的人类精神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引导读者去关注作品的内在精神,正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弥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