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4期刊登了虞晔如老师的《(赤壁赋)教学实录》,虞老师以其对文本的独特解读为教学主线,引领着学生在江风水月宇宙人生中邀游。品读情理美,感悟江月情,课堂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悟道……可以说。是一堂轻灵而厚重的语文课。
苏立康教授说:“在课堂上,教师常常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用自己一个人的认识统一大家的认识——‘你们都得跟着我走’。”她的话警示着我们:是不是让学生“都得跟着我走”了?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个性?但是,现实常常让我们不知所措。因为现实的课堂有很多共性的东西我们必须遵从,比如,共同的时间地点,众多的个体共同面对同一个教师,同一个文本,等等,而且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理解与应用。在这个的前提下我们该如何处理好高屋建瓴的引领与尊重学生阅读体会之间的关系,这恐怕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不能不思考的问题,也可能是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以此来观照虞老师的《(赤壁赋)教学实录》,笔者愚见,尚存在“你们都得跟着我走”的问题,共性的课堂与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之间的矛盾仍未处理好。切入课题后虞老师以“究竟美在何处”引出《赤壁赋》探美,然后老师顺着自己解读文本的体会将学生往“骈散相间形成句式参差之美”“反问叠用形成文势起伏之美”“关联相扣形成义理奇崛之美”“比喻想象形成情感流转之美”这条主线上引领。老师的解读固然独到而精辟,但是怎样传达给学生而不落下请君入瓮似的痕迹,怎样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并使师生与文本的对话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进而生成欣欣向荣的自然生态课堂呢?
笔者以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其一,主问题探究式。虞老师的实录也设计了问题,只是被分析淹没而不够鲜明突出。其实可以就《赤壁赋》思想美与艺术美两方面各设一个问题,引领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活动,比如,文章开头部分的“乐”和结尾部分的“喜”在内涵上有什么不同?文中写景的部分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这样,问题就像是风筝的线,而放飞的是学生的想象与思想,在经过了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辨之后,教师再进行归纳升华,给学生高位的启发引领。尊重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不等于放纵,毕竟感性的东西多是芜杂的,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有时候可能是误解,甚至有违文本的价值取向。
其二,话题品味式。以“重读《赤壁赋》”为副标题。请学生为苏轼大作拟一主标题,并阐述理由。这样,学生可以就文章的任一方面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老师最后以读者的身份发表自己的看法,收拢并提升发散的个性化的体验。这样既能激发兴趣呵护学生的阅读个性。又能以老师对文本的独特解读保证课的深度与高度。
此外,还可以借鉴余映潮老师的“课中微型讲座”“设置情景”等做法。虞老师教学实录中用到的“点评”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果能够把它用得更加充分的话。
教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想,能“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同时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的,能够构建共性与个性共生的生态课堂的方法。就都是有价值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