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诵主义
不管你承不承认,接不接受,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当下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着普遍的背诵主义倾向。古诗词当然要背诵,记诵积累是丰富文化底蕴的必需步骤,也是通向感悟、赏析的基础环节。但一切都简化为背诵,不仅古诗词本身需要背诵,字面意思需要背诵,连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展现了怎样的美好意境、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都不是理解、感悟而得,而是咿咿呀呀地记而诵之,就有些“一地鸡毛”了。
到基层“微服私访”,在关起门来的“家常课”上。老师们的主要精力,是将每首古诗词的主要赏析点梳理出来,让学生抄下、记住、默牢。这早已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通行教学法。而学生们的主要精力,除了背诵,就是做题,在历年中考古诗词汇编里摸爬滚打。
以肢解考查点代替诗词教学,以记笔记代替品赏;不要求赏析,只要求记诵;不讲求美感,只讲求分数:这种以应试为目的,以背诵为核心的“教学原生态”,与课标的精神背道而驰,离欣赏的本义越来越远。它基本上无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诗词欣赏能力,因为真正的欣赏需要吟哦,需要想象,需要涵泳,需要比较,需要通过自己的感觉去看、去嗅、去闻、去尝、去触摸、去比较、去把握“这一个”的独特性。
背诵主义只会培养出一些负面的东西来,比如学生可能就此藐视、疏离乃至厌恶古诗词,觉得那些礼赞唐诗宋词的论述都是假话,古诗词原来并没有说的那么优雅,这种简单、干瘪、乏味而且还难懂的文字,有什么学习的必要呢?世间一扇丰富而美好的精神瑰宝的大门因此对他轰然关闭,他自己却浑然不觉。
二、命题肇因
问题已然存在,所谓“存在即合理”。肇因有很多。但时下中考古诗词考查方式的类标准化,恐怕难辞其咎。为了清楚说明这一点,我们来解剖一只“麻雀”。
随意抽取一样本,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是人教、苏教、语文版教材都有的篇目。在笔者收集的2005年到2008年近400份中考试卷里,有青海西宁(2005年)、云南昆明(2005年)、四川眉山(2005年)、青海省(2007年)、海南省(2007年)、河南省(2007年)、广西柳州(2008年)、四川资阳(2008年)等8个考区考过这首五律,分值从2分到6分不等。
略作统计,8个考区,总共赋了12道考题。从题型看:4道选择题,2道填空题,6道简答题。从考查点看:有7个考区考了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有5个考区考了这首诗最有名的颈联,还有3个考区考了次有名的颔联。以考查频率最高的“思想感情”题为例:
西宁: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眉山: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景于情,抒发了作者——的情怀。
青海:这首诗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海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河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柳州:(选择题选支)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资阳:(选择题选文)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分析上述7道考题,有选择题,有填空题,有简答题。命题各有苦心,表述角度也有不同,但考查点则相对集中,浓缩起来,就是一句话: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哪一句最能体现这一点?“思想感情”题如此,“名句之妙”题、“表达技巧”题也大致相仿佛。
这些题目源自全国东南西北各个考区。但考查点为什么都撞到一起去了呢?探究起来,就会发现,它们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赏析题,不要求经由心灵的感悟、过滤;都是简单的理解题,有基本上客观、唯一的答案,写在各地的教学参考书里。说白了,它们都是类标准化试题。
翻开教学参考书,一首诗歌从内容到形式到体裁,题旨啊,情景啊,手法啊,修辞啊,不背离初中毕业生理解水平,已经取得共识形成定论的可以考查的点,其实就寥寥几个。这就不难解释上述考题撞车现象,也不难理解背诵主义之所以流行了。从教师的角度,每首诗只要梳理出几个考查点,你命题就很难跳脱我的框框,这比苦心孤诣地引导学生去赏析,更能确保成绩啊!从学生的角度,我只要把以前的陈题练熟了就足以笑傲考场,你有什么理由让我浮出题海?
三、突围之道
面对问题,我们无法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而只能“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寻找突围之道。
以笔者的理解,中考古诗词赏析的考查,应该回到赏析的本义,题目哪怕再浅显些,但考查点必得指向个体的理解、感悟;答案不是经由记诵而来,必得自己去组织。
以下不揣浅陋,聊献芹意,以作引玉之用。
(一)从设题意图上,激发体验共鸣的意识
读者对作品产生共鸣是诗歌欣赏的关键,朱光潜先生说:“严格地说,一个人须自己觉得一首诗好,才能说它好。如果一首诗不能引起他的心灵的共鸣。他就无理去评定它的价值,至多只能说它对于自己不是一首好诗。”确实,只有学生把诗词与自身经历、情感联系起来,诗歌所写与他内心所想具有了某种一致性,这首诗歌才不是冷漠的,而是温热的;不是隔膜的,而是切近的;不是别人的,而是自己的。欣赏,必须得有一个自我化的过程。
因此,我们不仅要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还要诱导他表达自我。试举上述《次北固山下》为例。
(1)情感的共鸣。人类的体验是相通的,喜怒哀乐是普遍的情感,不因时代的推移而有多大变化,所以优秀诗歌作品往往具有永久的魅力,并能引起后世读者的广泛共鸣。《次北固山下》里作者离家千里的乡愁学生未必有,但好多孩子都有与父母分处两地因思而痛的心理,有为了求学离家数十里的经历。王湾吟诵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你呢,此时此地你涌起怎样的感触,情感以何寄托?
(2)趣味的共鸣。王湾是北人,初到南方,一切都感到好奇,好奇出妙句,所以才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学生游览外地的山水,也会好奇,一定也有新鲜的感触,让他联系这句诗写写自己类似的感触,不是很好吗?“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写时序的交替。蕴含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里孕育的,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表达了相近理趣,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这个理趣的感悟,也未尝不可。
(二)从命题形式上,突出比较阅读的概念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叶老说:“阅读方法……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我们要体认这样一种现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古老诗歌传统泯然消逝的时代,学生除了早读课读点,课堂上听老师讲的。课外凭兴趣背点,已经很少接触这种以古老文言为载体的诗词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印象往往是一首一首彼此孤立的,很少会有意识地这篇那篇一条线勾连起来。这就像
一个没怎么见过菜蔬的人,对菜蔬的新鲜与否、品质高低是缺少甄别力的。你单拿一束其实并不新鲜的蔬菜给他。他会被蒙蔽;你拿一束品质绝佳的蔬菜,他也不会特别觉得好。要让他不再是门外汉。你必须让他去比较,把他放到菜市场去,在一筐一筐的菜蔬面前,绿的,红的,老的,嫩的,新鲜的,陈腐的,在彼此参照、对照里,他才会渐渐培养起鉴赏力。
因此。古诗词赏析,最好不是孤立地去赏析文本,而是强调在比较中阅读,比较同中之异,比较异中之同。还以《次北固山下》为例。
(1)不同版本的比较阅读。我们熟悉的这首诗,从唐代流传下来,还有另外一个文本。除了中二联只差一字外,起结二联,完全不同,连题目也不同。全诗如下:
江南意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湖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对比《次北固山下》这个文本,两者的差别很大。差别就是资源,就有命题点。譬如题目的比较一一是“江南意(意:有意思)”好,还是“次北囤山下”好?题目与内容切合的比较——把《次》文的首联,换成《江》文的首联,行不行?用字的比较一一“两岸阔”与“两岸失(失:消失)”哪个更佳?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两岸失,言潮平而不见两岸也。别本作两岸阔。少味”,你认同沈的看法吗?
(2)同类题材的比较阅读。《次北固山下》以长江为题材,写长江的古诗杰作很多,上游、中游、下游,各个地段都有。我们可以引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里面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可以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连读;还可以引杜甫的《瞿塘两崖》,里面的“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与“潮平”句连读。正可比较长江上游、下游不同的江水特点;还可以进一步提问,保留“水大”“风大”“船帆”这些意象。置换为三峡段的长江,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3)相近主题的比较阅读。《次北固山下》表现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古诗词中类似佳作举不胜举:中秋望月怀远,重阳登高思亲,日暮行人思归;月夜除夕思亲,伤春悲秋念归等。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杜甫的“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些脍炙人口的乡愁都可以取来对照,对照情感的丝微异同,对照寄情托物的差异。
(4)相同手法的比较阅读。《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一个“生”字,巧用拟人,历来为人赞赏。常有学生默写时,望文生义,“生”字错成“升”,一字之差,意蕴迥别。凭借“生”字一字传神的,古诗里还有好几首。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还是“白云深处有人家”,都可以拿来做文章。
(三)从评分标准上。尊重“诗无达诂”的传统
“诗无达诂”,同一首诗,不同人常常会有不同的解释,这是诗词的迷人之处。清人沈德潜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续之,随其性情深浅高下,各有会心。”意思是说诗歌一旦写成,就好比离弦之箭,再也不受作者掌控了,读者读诗,最美妙的,不是探究作者的原意到底是什么,而是要以心会心,与之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契合,以产生情感的共鸣与生命的感悟。所以,古诗词赏析,未必非要设置两三道题目,就出一道主观题,鼓励学生围绕其中一点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小段话。譬如五六十字,只要不离谱,不明显违背审美鉴赏的共性和客观标准,就不全然否定。
就笔者的观察。初中生古诗词欣赏能力的高下,在一段赏析的话语里,尤能显现出来。赏析能力弱的,语言会组织得零零落落,连自己也不知所云;稍好些的,能说出一点,但可能是撒胡椒面,无法深入体悟;较好的,则能集中一点,条分缕析,有理有据。鉴此,我们的评分标准,也可以大致圈定几个层次,规定说到哪个层次。体现出怎样的审美水平和表达能力,就给怎样的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