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改革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是许多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似乎一直摆脱不了长期以来的迷茫:作文教学应该有怎样的目标体系?不同年级的作文教学教什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作文教学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长期处于一种无序低效的状态。为此,我们就作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尝试。
认真研究语文课程标准会发现,写作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写作品质”“写作能力”“写作知识”三个维度。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等。是就写作品质提出的要求,它包括写作习惯、态度、情感等品质:又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等,是从多个方面明确了写作能力目标:课标也对写作知识提出了要求。如修改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文体常识等。但是,课标仅从这三个方面对写作教学目标进行了终极性描述,没有一个具体可操作的学期阶段目标。更没有一个具体的教学体系。因此在构建科学的作文教学系列时,必须将“写作品质”“写作能力”“写作知识”这三个方面给予全面观照,并力求将这三个维度的目标细化到各个学期。
所以。我们将整个作文教学系列的框架作如下定位:在横向上以“写作品质”“写作能力”“写作知识”为纬,细化三个方面的具体训练点;在纵向上以学年段为经,进行科学排列,做到循序渐进,构建一个相对科学的作文训练系列。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认为中学作文教学应该也必须以训练学生作文能力为重点,细化作文能力目标,力求作文教学有章可循。
细化作文能力目标首先要明确作文活动的五个环节。
写作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是一个能力综合体现的过程。就写作实际而言,写作就是对生活的再现,写生活中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要求学生有必要的“体验与积淀”;有了写作素材和感悟,写什么,表达什么,如何使作文不至于偏移既定的轨道,在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进行“审题与立意”的训练;有了明确的立意,如何应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如何谋篇布局,如何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这是“选材与构思”要训练的重点:而“表达与加工”是指语言的运用,要求语言通顺准确,甚至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是写作中的难点。往往需要学生反复做语言上的加工才能实现;“评价与反思”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学生通过作文的习惯态度、作文质量等内容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与反思,获得新的作文认识。形成正确的作文意识。
因此我们认为。一次完整的写作活动应该包括“体验与积淀”“审题与立意”“选材与构思”“表达与加工”“评价与反思”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也是作文教学训练的细化目标。
细化作文能力目标要明确各学年段训练的要求是什么。
作文教学应该有相对科学准确的能力目标定位。而各种能力的形成应是循序渐进的。目标的科学预设,应努力站在学生现有的作文图式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体现学生作文的思维过程,充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单项目标系列与综合目标体系有机结合的原则。而要实现作文教学与指导有的放矢,就要明确不同学年段的侧重点和具体的作文教学内容。因此。我们根据现有教材及学生作文单项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进一步细化了“能力训练点”,并将这些训练点优化排列到各个不同的阶段。
以“表达与加工”单项系列目标为例。培养学生“表达与加工”能力的“点”有很多,我们经过认真筛选,最后细化为以下九个训练点,安排到七至九年级。形成一个“表达与加工”能力训练的渐进过程:
七年级:①能应用多种手法使细节生动;②能做到记叙描写与抒情有机结合;③写常见的应用文,格式正确,语言得体。
八年级:④能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⑤能根据要求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以丰富表达内容;⑥能运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
九年级:⑦能得体地应用网络、电视等流行语体;⑧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⑨能做到用词生动,句式灵活,文句有蕴意。
从横向和纵向明确各学年段的作文教学目标,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前提,因为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减少随意性,一定程度地实现作文教学的有序与良性发展。能力目标的落实,需要有效的作文教学作保障,因此,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作文教学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提高作文教学效益有两个前提:一是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指向和训练策略;二是要有恰当的必须的作文教学资源。就现实而言,一般教师或者说大多数教师要做到这一点还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组织部分作文教学骨干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将集体备课的成果转化为区域内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行为。
集体备课的成果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明确各训练点的作文教学的要求;二是提供各训练点的作文教学“资源包”。前者的意义在于从内容和方法上把握作文训练方向。后者的目的在于提高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的有效性。
“资源包”的内容包括“要义阐释”“技法概说”“名师导学”“佳作导写”“资源链接”五部分。“要义阐释”是用简洁的语言阐释作文系列目标中的某一个训练点的要义。它包括训练点的内涵解说,相关要求以及训练点包含的要素等。“技法概说”即针对某一具体作文训练点的技法指导,包括作文训练点的相关写作知识和具体要求,并结合具体的文题和作文现象加以分析。使技法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名师导学”即围绕具体作文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加以引导示范,一般提供两个不同的教学设计,每一个教学设计包括“情境创设”“技法指导”及学生的“写作实践”等内容。
“佳作导写”是就某一能力训练点设计作文训练题,然后进行作文过程的分析、指导,包括“文题拾贝”“思路点拨”“佳作欣赏”“误区警示”四个方面的内容。“资源链接”就是给教师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相关训练主题的经典论述、经典故事、经典趣话、经典名言、经典素材等。还包括与之相关的网络资源等。
以“审清题目要求并明确写作内容”这一训练点的“资源包”内容为例,其中的“技法概说”为:
一抓“题眼”,确定文章重点。“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一般规律下文题是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文题是一个短语的,在短语中起形容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二辨“标志”,确定文章体裁。题中如涉及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往往要求写成记叙文。再如,有些文题带有象征意义、抒情意味或可以进行多种理解,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适合的体裁。三明“要求”,确定文章范围。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四析“因素”。确定文章内容。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增加相关连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共同的苦恼,优化作文教学需要语文教师的共同参与。实践证明,我们采取的这种“骨干教师集体备课,所有教师共享成果”的“快鱼”引领“慢鱼”的“资源包”建设方式,在促进精英教师能力提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大面积的语文教师能够明确作文教学的任务和过程,提高作文教学指导的精准度和效度,并且能够较快提高区域内作文教学的整体水平,实现区域内作文教学的整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