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特别强调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有个性的表达等等新理念。从某种角度看。这些新理念似乎与明清时期的“性灵说”颇有遥相呼应之处。我们在此重温一下著名的“性灵说”,对于寻求现代作文教学的新思路,或许不无意义。
一、胸臆流出。独抒性灵
我们认为,“性灵说”最重要的写作理念就是崇尚真性情的抒写。
袁宏道在《序小修诗》中写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他还进一步提出,文学创作只要有真情实感,即使瑕疵处亦是佳作,因为那是“本色独造语”,是出水的芙蓉,是清纯的天籁。“情至之语,自然感人”,这样的作品自有新颖独创性。绝无因袭剽窃痕迹。
袁枚更是突出性情的重要。主张把性情与学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性灵才是真正具有个性色彩的性灵。写出来的文章也才是真情好文。“天性多情句自工”,“情”字尤为重要,是为诗作文的首要条件。“惟我诗人,众妙扶智,但见性情,不著文字”,“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他所讲的“性灵”。在多数情况下,是“性情”的同义语。
两位大师都旗帜鲜明地张扬文学创作的自然真情。其实,“修辞立其诚”,“诚”乃“天理之本然”,从孔孟到宋儒,诚信的呐喊早已上千年。而作文求真的呼声也同样滥觞于先秦:庄子就充分意识到了自然真情对于作文的重要性。他在《渔父》中写道:“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锐,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哭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到了袁枚,甚至有点唯真是求,他在文中引用郑樵语以申明己见:“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进而又引经据典,接连强调真情之不可或缺:“人之诗文,先取真意;譬若童子垂髫肃揖,自有佳致。若带假面伛偻,便令人生憎”。
先哲们的这些精思妙论,字字句句,好像就是专门针对现今令人忧虑的写作教学说的。
现在学生作文的最大问题莫过于情感的虚假矫饰。比如近年的学生作文。就兴起一种相互模仿的浮华文风,常在不足千字的短文里,组合着堂堂皇皇的排比,堆砌着半生不熟的名言。堆垛着东拼西凑的典故……这样的文章,不是名言掌故的粘贴拼凑,就是“优秀作文”的机械套用。而泛滥成灾的各类“作文宝典”“作文辅导班”,也持续不断地为这种虚浮文风推波助澜。从当下的学生作文中。已经难觅率真的心事,流淌的真情。逼人的真气。
学生作文缺失吐真情和说真话的勇气。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如今,世俗化的各种时髦的思潮大行其道,文学也从神圣的殿堂内走出,渐渐地走向媚俗。特别是表现身边琐事、心中微澜的随笔盛行一时,而小家碧玉式的小女人散文则不停地传播伤感和闲适。报纸杂志上各类女性随笔专栏——诸如“谈心集”“风信子”“闲淡人生”“说三到四”,各类特色专栏——诸如“流行色”“追星族”“食全食美”“男女都市”,面对这些杂色纷纭的现象,经历简单、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中学生很容易迷失应有的纯真和热情。
其次,长期以来的写作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强迫地“要你写”而不是让其自主地“我要写”。现今的学生大概从来没有把写作当做一件快乐的事,写作大概也从来没有真正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另外,考试指挥棒的巨大魔力,考试评估机制中的非科学因素,致使某些教师摆脱不了功利思想,盲目指导学生追求所谓的“发展等级”,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了追求作文的所谓深刻化、哲理化。教师往往向学生灌输一些空泛的大道理,鼓励他们抒发一些空洞的哲理,以此来增加所谓的思想深度,于是,原本稚气十足的学生文,常常故作高深之语,滥发沧桑之论,令人啼笑皆非。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揠苗助长,适得其反。
下面是一篇作文教学案例的简析,题目是《请保留孩子的“生命本色”》。仔细品读,或许能给我们一些震撼:
请保留孩子的“生命本色”
近读一则故事:有一个农民在犁地时。发现了一枚锈迹斑斑的古钱币。农民以为把古钱币上斑驳的锈迹去掉会更值钱,于是就将那枚古钱币打磨得平整光亮。结果,这枚价值昂贵的古币变成了一钱不值的铜板。农民哪里知道古钱币的价值正体现在它那锈迹斑斑的“生命本色”——“古”上。失去了“生命本色”,古钱一文不值。
毋庸讳言,作文批改中就有这种“农民式”的教师,他们喜欢自作精明,以为孩子的作文越没有“缺陷”就越有价值。于是,煞费苦心地“磨”去孩子作文中的“锈迹”,哪里知道在他们看来有“缺陷”而被“磨”掉的部分,其实恰恰是最能体现孩子生命本色最有价值的部分。佐证列下:
例文:
我掉了两颗牙
今天,我掉了两颗牙。我对奶奶说:“我害怕。”“别害怕!”奶奶说,“你掉的牙还会再长的。”“爷爷只剩下了两颗牙,还会再长吗?”“不会再长了。”“为什么?”“爷爷老了!”
啊!人老了真可怕!
教师批改:
评语结尾太悲观!应去掉!改为:“人老了,有什么可怕!爷爷虽然只剩下两颗牙,但那可是钢打铁铸的呀!”
在上面案例中,教师在很努力地发现孩子作文的“缺陷”,用心“磨”掉孩子作文的“锈迹”。殊不知,这样的“缺陷”常常正是孩子“率真”的生命本色。任何事物,只有保留自己独有的生命本色才有价值。“言为心声”,写作也应该这样。我们要让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倡导说真话、抒真情、写真文,也就是让我们的作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真正的写作,真正的性情,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二、不拘格套。张扬自我
针对束缚人性的宋明理学说教,袁宏道提出了富有浓厚个性解放色彩的“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袁枚从主张性灵出发,大胆肯定了男女之间的爱情诗,要求诗歌能自由地表现诗人的个性。这种高扬自我的文学主张,不仅在当时颇具惊世骇俗的效应,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今,“教育个性化”已成为一股强劲的世界潮流。人本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强调,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新课标提到的“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更是十分明确地强调了写作的个性化特点。
个性化是作文的本质体现。刘锡庆教授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个性是文章的灵魂。作文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无我,无个性,不敢说真话、抒真情、写真相。作文就极易走极端。唯有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的培养和训练上,才能彻底改变学生目前写作中存在的“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千人一腔,千人一面”的窘状。
可是。日常作文教学中,个性缺失的问题由来已久。它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种类型:“无物之 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以刻板的概念取代鲜活的生活,不能奏响出时代的强音,充其量是一种扭曲变形的“虚拟现实”或“心造的幻影”:“无我之文”,不是披情人文。而是为文造情,既缺乏坦诚的感性自我,又没有真正的理性思考,缺少“为己立言”的勇气;“无文之文”,平淡之作自不待说,有的文章即使“文采斐然”。也仅仅是模仿之华丽,技巧之粘贴,往往充斥着太多寻章摘句的铺陈,缺乏真情的袒露,毫无创新之处。
作文要写出个性来,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有创意的文章。“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做到它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思想的个性化;二、思维方式的个性化;三、构思的个性化:四、语言风格的个性化。这四者的关系是,语言和构思受思维方式的制约,思维方式受思想的制约。其中思想的个性化尤其重要。文章有无个性归根到底取决于作者的思想有无个性。文字是思想的外衣,没有新鲜、生动、活泼的思想,就没有新鲜、生动、活泼的语言。思想的个性化取决于个人的思考品质。个人对作文立意的提炼和揭示。
怎样培养学生写作个性化作文呢?
首先,必须确立现代写作观念。饶杰腾先生在展望21世纪的写作教学时。提出写作要为个性、为人生、为民主,就是要真实、准确、快捷地表情达意,“为己立言”。我们的写作训练绝不能回到“代圣人立言”的老路上去,学生“能说的不许说,不能说的偏要说”。
其次,还学生以写作的主体地位,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的个性人格。写作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其本质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并非文学创作,而是指是否有个性。在应试教育中,一切为了考分,漠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压抑学生个性心理。作文缺乏个性,正像有人形容的那样,教师“克隆”了前人的思想。再来“克隆”未来国民的思想,长此以往,我们民族的创新精神从何而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学生应该“站”着作文,而不是“跪”着作文。
第三,回归写作的生活本源。写作能力训练是一个生活一思考一表达的反复的循环过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中,留心处处皆学问,在观察积累思考的基础上,精心提炼选取,然后才有真实、准确、快捷的书面表达的需要和可能。比如像这样的文段: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对一朵花微笑》。
多么真切的感受,多么鲜活的语句!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能写出这样灵动的文字吗?从这里,难道不能充分感受到作文是一种最富有诗意的精神生命吗?
当然,明清“性灵说”也存在鄙俚浅俗之类缺憾。朱自清曾指出过:“好在真,而弊在太俗,太细。”我们今天的写作教学理应将其超越。
提倡个性化作文,也要有个分寸,不能无所顾忌。个性应该是积极健康的。我们反对那种为张扬而张扬,为个性而个性的做法,否则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以1999年的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例,有的考生作文把鲁迅的记忆移植给牛,编辑部就找牛去约稿;把狗的记忆移植给麻雀,麻雀就叫狗为“妈妈”:如此这般,新则新矣,然价值何在?若放任这种个性发展下去,那危害就不仅仅表现在作文上了。
作为教师,要大力引导学生去培养积极向上的个性修养,抒写真正有个性的华美文章:鼓励学生去营造语言的磅礴气势,倾泻笔下的昂扬激情。在字里行间展现出跌宕起伏、腾挪开合的生命韵律,还作文世界以青春的刚健之气。这才是培养个性化作文的正路。
如此看来,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风。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何使作文教学回归朴素自然的健康状态。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