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5期 ID: 353628

  

开锁之管

◇ 张 清

  教学缘起
  
  《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实词有120个,而每个实词都是多义词,要把这些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识记几乎不可能。这就需要我们寻求一些办法来攻克它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训练学生“准确推断”实词意义,对理解古文大意,准确翻译文句,甚至鉴赏作品意蕴都有很大帮助。
  基于以上缘由,我设计了这节课,希望教给学生一些切实有效的办法,使一些程度较差的学生能相信自己,突破文言实词这一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要读懂一篇浅易的文言文,准确地把握文意、句意,掌握一定量的实词词义是非常关键的一环。那么,在备考中,我们如何才能掌握大量的实词呢?除了必要的记忆之外,我们能不能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有效的推断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文言实词,在古今演变的过程中,其意义是有很多变化的,但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它的意义却是唯一的。下面我们就利用它的这个特点,在具体的语境中推断它的意义,从而总结一些简便可行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基本思路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断出一些实词的意义。给学生看一些简短的文言语段,在理解大致意义的基础上,推断出其中某个字的确切含义。再根据自己的推断思路。总结出一些推断的方法。
  (二)教学实践
  1 解释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1)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2)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大业中。为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
  我们得出“布”的意思是“铺”,主要是依照上下文中的“伫立”“及疲”“裘”“坐”“宿”等词语的意思;我们得出“适”的意思是“出嫁”,主要是依照下文中的“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我们把这种根据文句间的意思来推断词义的方法称之为语境分析法。
  2 推断“绝”字的词性和意义。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佛印绝类弥勒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第一个“绝”是“停止,动词”,第二个“绝”是“与世隔绝的,形容词”,第三个“绝”是“非常,副词”,第四个“绝”是“渡过,动词”。我们看到,同样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它的词义不同,词性也不同。根据这个特点,准确判断词性也能为推知词义提供帮助。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倒装句”外,文言文的句子也是按“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其中主语、宾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谓语由动词充当,定语由形容词充当。我们把这种根据词语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词义的方法叫做语法分析法。
  3 解释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永之氓成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②(唐太宗)叹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
  读上面的语段,我们发现,“愚之甚,蔽之甚”,“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都是并列的句子。古人写文章讲究文面美,经常采用并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句式。在这样的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可由此来推知词义。语段1中“蔽”和“愚”是意义相近的词,“愚”是“愚蠢”,“蔽”可解释为“糊涂”:语段2中“安”和“弊”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安”是“安全、安定”,“弊”可解释为“衰败”。我们把这种推断方法称为对应互译法。
  4 介绍两种方法。
  ①字形推断法
  根据“偏旁”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例:“(金)、木、(水)、(火)、土”词义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u)”词义与兵器有关;“马、牛、羊、j、鸟、虫”与动物类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
  [练习]判断“组”的意思。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小结]“组”是“绳子”的意思。绞丝旁大多与丝织品有关,联系句意,就可得出以上结论。
  ②联想法
  在遇到疑难字时,联想以前学过的知识,迁移过来。
  [练习]判断“薄”的意思。
  北枕大江,南薄五岭。(2006湖南卷)
  [小结]联想“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可判断:薄,接近。
  (三)教学实践小结
  通过具体的语段分析,我们得出了五种推断词义的方法,这些方法不是孤立的,在具体的语段中,往往互为辅助,互为验证。
  (四)反馈性练习
  [基本思路]当堂练习,强化巩固所学内容,做到学以致用。
  [练习]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2008年高考上海卷)
  (同:坚守、固守。济:成功。——主要依据语境法推断)
  ②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2008年高考天津卷)
  (篡:劫夺。贼:杀害。——主要依据对应互译法推断)
  ③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2008年全国卷Ⅱ)
  (檄:下令。喻:开导。——语法分析、语境分析均可。互为辅助)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我们在总结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步骤,就是要在先了解文段大意的基础上才能去推断,而对文意的掌握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练习、多巩固。所以,我们说理解文意是推断的基础,方法是辅助的手段,只有在丰厚的积累中才有准确的推断。
  
  编后絮语
  
  高考对古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求通”,语言通,情理通。所涉实词,也应依据这一标准——不以是否学过为标准。而以是否“通”为尺度。这就要求古文阅读训练由死记硬背向即兴推断发展,实实在在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因此,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词义。冲破文本可能存在的障碍。是古文阅读训练的重要路径。希望这一案例对广大高三一线教师具有借鉴作用。

开锁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