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是一篇传统的美文,我想,肯定会受学生的欢迎,教学应该是快乐和顺利的。于是,按课前预设的环节,朗读起课文,想以此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突然,教室后面的角落里传出了嘻嘻的说笑声,“眼泪又来了,够方便的,哈——”。
声音虽然很轻,于我却是分外的刺耳。毫无预兆,便出现了这样的“花絮”,真让我猝不及防。这情景。犹如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涟漪虽小,却也需要相当的时间才能消散。我忽地有一种被人掏空的感觉,再也没法把课文读下去……
课堂等着我的下一步行动。用老方法,眼一瞪,静默半分钟,自然而然会波澜不惊,仍旧照预先设计的思路上课。而如今,我还能这么做吗?我的思维飞速运转着……
《背影》作为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名作,一直深深地感染着几代人,而学生为什么不能被感动呢?看着学生迷茫的眼睛。我忽然意识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背影》也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本距离太远,根本无法理解作品中的父子深情啊!
其实,作一下自我剖析,我们对于《背影》的感动绝非仅仅来源于文本。它要源于阅读主体对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源于成年后基于自身经历而对作者情感体验的深切理解。可以说,《背影》不仅仅具有艺术魅力,更是人生历练的结晶。如今的学生不具备为学习本课内容而储备的情感体验,才会产生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因此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是必然的。
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才是成功的法宝。我顺着学生的话题,不动声色地换了一种教学思路:从介绍写作背景入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在人们为生活奔波的画面的映衬下,我谈起朱自清父亲的生活经历:
朱自清的父亲生活在科举时代。官做得不小,做到了公卖局长,喜欢收藏字画,但不会辨认,常常是高价进低价出。因他不喜欢官场交际,官越做越小,不久,公卖局长职交卸了。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又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祖母去世了,父亲设法变卖了一些家产,又借了一些高利贷,为祖母办了丧事。当时朱自清和弟弟都在大学读书,家中还有四个弟妹,接到祖母去世的噩耗,回家奔丧。这时,朱自清感到家境的凄凉:父亲的差使交卸了,一切丧事费用均靠借债和变卖典质:花厅上只剩下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进了当铺,满院枯枝败叶,一派萧条景象。父亲微微发胖而显龙钟之态,母亲老实巴交,弟妹们尚小,朱自清的心情十分沉重,不由得流下了眼泪。当悲、愁、苦集于父亲一身的时候,不是年轻的二十几岁的大儿子安慰年老的父亲,而是年老的父亲安慰年轻的儿子——“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从学生全神贯注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已经迈进了《背影》的门槛。于是我继续侃侃而谈。尤其是关于父亲铺紫毛大衣的情节。学生可能只把这理解为父亲送行中的一个细微环节,其实“紫毛大衣”的来历对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太重要了。
我告诉学生:你们课前已读过《背影》了,可能都会注意到父亲的穿戴: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与此相对照的是,朱自清却带着一件较为华美的紫毛皮大衣。这件大衣是父亲当年参加科举考试考中时祖父为他做的。家中发生变故后,父亲把所有的贵重衣物全部变卖了,唯独留下了这件紫毛大衣,并且请当时扬州城最著名的裁缝按朱自清的身材改成流行的样式,还亲自为他铺在座位上,以抵御北国的风寒。
接下去,就文中所记买橘子等细节,我特别强调了父亲曾经显赫一时的地位和如今拖着“肥胖的身子”过铁道的情景,让学生在对比中渐渐体悟那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的相爱相怜,字里行间含有的淡淡哀愁。
介绍完背景之后,在腾格尔《父亲》那辽远、苍凉的音乐伴随下。我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学生们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了——家境困顿、父子深情、离别情景,都在我的讲述和朗读中自然地融为一体。
课堂静极了,学生们被文中的父亲深深感动着,一个个睁大了眼睛在静静地听着,有几个女生的眼睛里分明闪烁着泪花。教室里再也没有那刺耳的“旁逸斜出”。我知道,是自己临时的巧妙调整。奠定了学生对文本情感体验的基础,使学生徜徉在《背影》这醉人的感动中……
赞可夫说:教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面对学生的“眼泪又来了,够方便的,哈——”的节外生枝,我没有置若罔闻。顾左右而言他,也没有残忍地压制教室里的不和谐音,而是以课程创生意识对待意外,吸纳意外,巧妙地调整教学预设,从介绍父亲的身世开始,引领学生体验情感,从而使教学流程变得流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感应和升华,获得了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
超越教材,寻找最佳突破口,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学生才会入情入境。教师如能在教学中把“情”带进课堂,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阅读教学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