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元:语文教学个性问题一直盘绕在我的脑子里。所谓教学个性,简单地说,就是教学有自身的面目,有自身的特色,有不同于他人的地方,它是教师个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东西。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兴趣、阅历、学养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反映和表现。在不同的场合,我曾经开过《鸿门宴》《虞美人》《内蒙访古》《像山那样思考》等研讨课,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课堂,尽量使每一堂课都成为“这一课”。今天就以《鸿门宴》的一个教学片段作为引子,请三位老师围绕“教学个性”这一话题一起进行探讨。
师:有人说项羽不在宴席上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而苏轼在《范增论》中说这体现了他的“君人之度”。对这两种说法,你们是怎么看的?
生1:项羽虽然是一个叱咤风云的盖世英雄,但从宴席前和宴席上的表现来看,却是一个优柔寡断、感情用事的人。说他有“妇人之仁”,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生2:说项羽在宴席上“优柔寡断”是不准确的。他的叔父项伯替刘邦向他表功和求情之后,项羽实际上就有不杀刘邦之意。正因为项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对范增的再三暗示置若罔闻。对项伯的庇护加以纵容。项羽是一个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人,说他有“妇人之仁”是不准确的。
生3:项羽为什么没在席间杀死刘邦?项伯的求情固然起了作用,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项羽以为刘邦不是自己的对手,对自己根本构不成威胁。只要刘邦不在关中称王,对自己俯首称臣。就可以饶他一命。这样看来,我倒是赞同苏轼的看法,尽管这样的“君人之度”缺乏战略的眼光,但项羽日后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生4:什么是“君人之度”?就是统治者的宽广的气度,对臣下的过错能够容忍和宽恕。从项伯的求情和刘邦的“表演”来看,刘邦不但没有丝毫过错,反而有莫大的功劳,不但不应受到责罚,反而应该受到封侯封王的奖赏。项羽答应“内奸”项伯的求情,相信刘邦的连篇鬼话,根本不是什么“君人之度”,只能说是缺乏知人之明,缺乏审时度势的智慧。有人说项羽“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是没有道理的。
师:刚才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一些思想交锋的“火花”闪现出来。在这里我不想对大家的发言作老吏断案般的评判。有的议题不必去追求“唯一答案”。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对项羽有一个分析,对我们理解项羽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很有帮助:“……‘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院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谈士每以‘虞兮’之歌,谓羽风云之气而兼儿女之情,尚粗浅乎言之也。”
王新伟:设计“妇人之仁”与“君人之度”的讨论,对于引导学生把握项羽的复杂性格是一个很深刻的话题,可谓切中要害。一方面不仅是人物性格本身的复杂性所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解读者的眼光不同。事实上,教材当中类似项羽这样的形象还有很多,以苏教版课文为例:丑陋而善良的加西莫多、粗暴而崇高的贝尔曼、柔弱而叛逆的林黛玉、天真而孤独的翠翠、冷酷而软弱的吴荪甫……个个都有着鲜活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何贴近他们的身影,走进他们的心灵,教师如何根据具体教学情境,以富有创意的视角,生成性地适时抛出问题,打造个性课堂,确实很值得我们探索。
韦玲珍:片段中问题的设计,源于文本,角度独特,又引入前人的不同看法,富有文化内涵,将人物复杂性格的探讨引向了深入。“妇人之仁”是刘邦的“战友”韩信拜将之后对项羽的评价,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君人之度”则是苏轼在《范增论》中对项羽的称许:“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朱老师在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辨的基础上,巧借韩信和苏轼的“矛盾”看法组织问题,从而使文本的文化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张震雷:在我看来,朱老师这个问题的设计的最大价值在于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其实我们的学生对于语文课堂都有一份惊喜的期待,期待老师将他们领进一个新奇独特的世界。期待老师带领他们完成关于新发现和新体验的历险。被称为“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曾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发出由衷的感慨:“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的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朱老师的课堂把关注学生的思想放在首位,敏锐地设置了一个矛盾的节点,“妇人之仁”还是“君人之度”的提问犹如“石击浪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顿时变得思维热烈、跌宕生姿。这种突破常规的设问方式,凸显了探究的张力,诱发了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的批判精神,这不仅尊重学生独立自由的思想,而且尽可能地给每个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引导他们思考,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
朱昌元:富有个性的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重新发现文本,更重要的是发现新的阅读眼光、新的文化视野。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与教师一起进入到一种心智活跃、情感碰撞的状态,让教学成为师生多维度的心灵对话。
因此,各位对教学个性养成的重要性还是深切认同的。语文教学必须要有个性,这既是文本解读的需要,也是课堂教学的要求。在这里。我很想听听你们在培育教学个性方面是怎样思考与实践的。
韦玲珍:课堂教学是教师阅读积累的美丽倒影,课堂亮点的闪现往往是教师长期阅读积累的升华。设计“妇人之仁”与“君人之度”的讨论,离不开朱老师长期的阅读积累。对于这一点,我也有切身的体会。我非常喜欢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话题,阅读了不少文章和书籍。有一天,谢亚琴《中西民族性格特征比较与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文字穿透了我的头脑,犹如电光石火,使我瞬间找到了教学《边城(节选)》的切入口——从中西方的情感表达差异及其形成的民族文化渊源去探究。
王新伟:诚如韦老师所言,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大多会经历由“外视”到“内视”的过程。不过表现在培育教学个性上。我觉得还得结合自己的特长。于漪老师感情充沛,有着很深的文学功底,善于“煽情”,因而她的课往往以情造境,一堂语文阅读课竟如一幅泼墨写意画,在形象思维和美感训练上层层熏陶渲染。面对同一篇课文,吕志范老师则以智性为美,偏重心理分析,深刻剖析,缜密推进,使课堂显得精美别致。如果两位老师互换一下,采用对方的教学方式,那课堂就会丧失了现在的精彩。
张震雷:对于教学个性的生成来说,长期的阅读积累、鲜明的个人特长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而这些元素不是机械组合的。它必须有一个融合场,就是长期的教学实践。语文课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与语文亲密接触。而不在于教师对语文的滔滔述说。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不断
与学生的碰撞中才能达成教师个性原型和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课堂实践有经验也有教训。教学个性正是在不断地反思、选择和批判中自然生成的。因此,长期的教学实践既是我们教学个性的锤炼场,又是我们教学个性的检验场。
朱昌元: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教师作多方面的努力。博览群书、发扬特长、实践积累等等都很重要。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善于思考,要有自己的思想。因为风格的背后是思想。每当提及那些语文教学名家,最先冲击我们神经的往往是他们的教学思想:于漪老师的“人文教育观”,钱梦龙老师的“主体·主导·主线”,程红兵老师的“语文人格教育”,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等等。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而唯有拥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王新伟:朱老师的这番话对我们很有启发。现在学界对语文教学的争鸣颇多,但这显然不能作为我们语文教师迷失自我的借口。从上面《鸿门宴》的讨论设计中窥豹一斑,不难发现朱老师的语文课堂着力于“思维品格”的建构。现实课堂中,一些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把握、处理虽然也很大胆,课堂组织得井井有条,教学语言不乏机智,师生互动也很热烈,课上得似乎很有个性风格,但听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朱昌元:缺的就是背后的“灵魂”,缺少灵魂的“风格”就不成其为风格。我们不应该把教学个性简单等同于教师的情感个性、思维个性、行为个性以及阅历学识能力等。
张震雷:现在很多语文老师涉猎广泛,见多识广,个性化“教学资源”抑或“课程资源”丰富多彩。表现在具体课堂教学当中也是引经据典,典故传说、奇闻轶事一个接着一个,教材文本“嵌满”了超链接。学生似乎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也热情高涨,但这样的课堂只是跟着感觉走,仍存在着学科教学“思想”和“灵魂”的缺失,而且在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定位上,也很成问题。
韦玲珍:对此我也深有同感。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存在。这客观上给了我们语文老师以自己的个性去演绎课堂的先天便利,但表现在语文教学的具体课堂当中,必须要有依托课程标准的具体教学目标及内容定位,在这个基础上再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处理,以个性化的教为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否则就会如张老师所说。不能恰当而有效地运用教学资源,即使课上得很富观赏性,往往也会淡褪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更何况一味展示教师的“精彩”,只能说明教师在理性上还缺乏为学生“维权”的意识。
王新伟:实现真正的教学个性,要注意处理好突出教师个性与遵循教学基本规范的矛盾。个性化教学拒绝程式化,但它也绝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非理性,教学组织可以随意性。只关注表面热闹而不能走入学生心灵,松散而缺乏凝聚力的课堂不是真正的个性课堂,真正富有个性的课一定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有高潮有起伏,能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的有“灵魂”的课。
朱昌元:可以这么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鲜明而独特的个性,是教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教师的教学魅力所在。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教学个性离不开教师个性,但教师个性并不等同于教学个性。作为语文教师,有独立意识和自由思想,能张扬个性,值得肯定: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一味地把张扬个性作为目的,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势必会走上语文教学的“自我放逐”之路。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应该是那种植根于对语文学科的深刻认识,能够真正承担起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重荷的个性。
朱昌元 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兼高中语文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硕士,首届内地与香港“协作与交流计划”优秀指导教师。浙江省高中语文会考标准主要研制者,浙师大实验版语文教材主要编写者。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发表教学论文和案例100余篇,教学论著《穿越语文丛林》收入“浙派名师丛书”,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编《名师课堂教学实录》《中学古诗词曲鉴赏辞典》以压金华市地方课程《锦绣金华》《婺文化读本》等教学用书十余部。
王新伟浙江省义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金华市名师,义乌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义乌市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写作指导课“用心感受生活”获2005年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在《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等十余家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
张震雷 浙江省金华四中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改之星”,金华市“1155名师工程”第三批名师培养对象。2008年阅读指导课《扬修之死》荻省第三届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获全国一等奖,多项教研课题获全国及省级奖,在《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报》等报刊发表文章20余篇。
韦玲珍浙江省磐安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磐安县语文骨干教师,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金华市首届特级教师带徒学员。在各级报刊发表论文和教学设计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