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5期 ID: 353604

[ 樊发稼 文选 ]   

教师应写好“下水”文章

◇ 樊发稼

  作文的高下优劣,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整体水平和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大标志。教学生写好作文,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为此,教师自己应写好“下水”文章。
  教育家叶圣陶说:“‘下水’是从游泳方面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
  叶老提倡语文教师写“下水”文章,其理很易理解:教人种田,自己须会种田;教人做工,自己须会做工。只讲干巴巴的道理,自己缺乏深切的实践体验,教学效果必大打折扣。笔者一直主张文学批评家最好也有一定的创作实践,有自己的创作体会融入批评中,批评必更有说服力,更能为人体认和接受。语文教师和文学批评家职业各异,其工作机理则一。
  语文教师欲提高自己写“下水”文章的能力,不二途径就是多写、多读。“多写”之必要性,无须乎赘述。关于多读,还是叶老说得好:“跟教作文一样,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者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要求‘教师下水’。”笔者前年为《初中生阅读世界》所写的题词是:“阅读和写作。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笔者忝为文学创作队伍之一员,至今有50多本作品问世,深感受惠于阅读者实大矣。当然,文学创作作为一种驾驭文字语言的才艺和技能,必须在长期坚持不懈的反复实践中逐步掌握。教师作文,道理一样。“述而不作”的教师和经常“下水”的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效果不可同日而语。前者由于缺乏自己对写作甘苦的深切体验,只能从概念出发讲一些干涩的知识和道理,无法激起受业者对作文的浓厚兴趣,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写作恐惧症。而经常“下水”的教师,由于自己感同身受,深知写作甘苦,在批阅学生作文、指导其写作时,往往对学生些许“亮点”(对事物独特的观察、发现,别致的比喻、新颖的想象甚至使用贴切的一个状语、形容词等等),都会感到欣喜,表示赞赏,及时给予鼓励,从而引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积极投入写作;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水准自会逐步提升。
  教师应写好“下水”文章,其实这是老话,但真正按这老话去做,收到实效,仍需以培育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为己任的广大教育界人士共同努力。

教师应写好“下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