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2年第2期 ID: 146427

[ 许宝忠 文选 ]   

语文智慧课堂呼唤有效提问

◇ 许宝忠

  什么叫语文智慧课堂?简言之,就是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它是教育思维和教育情感互动的产物,是师生智慧互动共生的过程与结果。哄教学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超越知识、共同走向智慧的过程。思维是语文智慧课堂的核心,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智慧。因此,语文智慧课堂应当是学生思维生成、发展的场所,应当努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为此,语文教师的所有课堂行为,尤其是教师的引发提问,要具有思维价值,即能促进学生深度思维。
  一、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笔者发现,在建构语文智慧课堂的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的目光似乎都集中在如何处理课堂生成性内容、如何使师生深入对话、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如何运用教育机智等问题上,而把最常见、最有效、最不可缺少的课堂提问给忽视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痼疾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根治,很多语文教师仍在课堂提问的误区里徘徊。
  1 提问频繁过去是“满堂灌”,如今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问”,变一讲到底为一问到底。有位教师教学《春》,短短的一篇散文,一节课竟然问了30多个问题,而且大多是教师问学生答。试想一下,一堂课只有45分钟,除去认读字词通读课文之外,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只能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思考、品味,与文本对话?这样的语文教师就像例行公事、按部就班的“导游”,虽使游客目不暇接,到头来却头脑空空,一无所获。
  2 问题简单这样的课堂乍一看热热闹闹,师生“对话”,一问一答,学生紧随教师,全神贯注;可再仔细一听,才发现教师大多在明知故问。教师的问题简单到只需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或者学生看着课文张口便来,不假思索。这样的提问低起点、低标准,结果换来的必然是教学的低效率,教师的掌控自如带来了学生思维的惰性,时间长了还会产生从众和依赖心理。
  3 答案唯一你一定见过这样的课堂,就是教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之,自己完成回答;或者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就加入了自己的评价。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见教师的观点,而没有学生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思考的答案是对还是错。教师提问,就是希望学生能说出和自己备课时准备好的“参考答案”相一致的回答。所以,问来问去,无非就是“请生入瓮”。
  诸如此类的充斥着无效提问的语文课堂何谈“智慧”?语文智慧课堂呼唤有效提问。笔者认为,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提出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究欲,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增进学生参与度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获取答案,且对学生回答及时反馈的过程。提问就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训练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二、有效提问的时机
  —般说来,提问时机的选择,对学生的思维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在语文智慧课堂中,该在何时提问,才会收到最佳效果呢?
  1 学生“愤悱”时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不到学生有疑问想知道结果时不启发学生,换句话说,要掌握好提问的火候。当教师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时,学生会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时而课前设疑,时而课中质疑,时而课后留疑,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笔者执教《变色龙》时,用简短的语言导入课文后,问学生:“变色龙”是一种小动物,小说中却没提到,作者为何以它为题呢?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得去认真看书,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他们很快就明白了:作者是用“变色龙”比喻沙皇的忠实走狗奥楚蔑洛夫,因为他像变色龙一样太善变了。这种提问可以改变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陈旧教学模式,也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2 学生“大意”时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因受其知识阅历的限制,往往会与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他们常常会对文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从而“大意失主旨”。此时,教师应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从而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比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学生对文中的“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句往往都不在意,教师可以从中提问:“‘客’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杭州人吗?”学生思考之后马上明白,原来湖中饮酒人与作者的身世和遭遇相同,那么他们的心境和志趣当然也就极其相似了。学生同时懂得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我”为何会爽快地答应与一位素不相识的人在一起饮酒。
  3 新旧关联时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旧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开始,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以旧启新、新旧相连,不断拓宽知识的内容。课堂提问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思考新问题。在新旧知识关联时提问,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笔者执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一位细心的女同学发现,苏轼写作此词时只有39岁,她不解:苏轼为何自称“老夫”呢?我提了这样—个问题:“39岁的欧阳修为何自称醉‘翁’呢?”学生通过讨论很快明白:苏轼与欧阳修自称“老了”,是因为他们此时都被贬官,内心抑郁,却又无可奈何,只能以此自嘲。
  三、有效提问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提问的时机,而且要讲究提问的方法。教师的提问要能够体现自己的智慧,同时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智慧课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 单刀直入法语文课堂提问必须有的放矢,让学生学会思考,准确理解课文。有些课文看似内容芜杂,但只要选准“切入口”,就能化繁为简,突出重点。例如湖北王皓老师执教《吆喝》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他只提了四个主要问题:(1)现在,请大家收回浮想的思绪,进一步来品读吆喝的滋味。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2)他们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吆喝,他们是怎么唱的?(3)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既不是明净雅居中舞文弄墨的专业作家,也不是璀灿灯光下引吭高歌的表演艺术家,他们是一群什么人呢?(4)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通过第六段这个特写镜头,走进吆喝人的心灵世界。
  四个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体悟文本所反映的“吆喝的声 乐艺术”、“吆喝人的生存状态”、“吆喝人的人生境界”,可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2 刨根问底法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不得要领或不全面不深人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刨根问底的方法,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既定的目标逐步推进。教学《变色龙》时,教师可从学生实际出发,一环扣一环地提问,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朝纵深发展。提问可这样设计:
  师: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生:善变。
  师:他虽变来变去,但哪一点没变?
  生:见风使舵。
  师: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通过这样一组环环相扣的问题,学生对人物就有了一个完整的印象,进而较为容易地解决文章的重点、难点。
  3 纲举目张法有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某个重要的语段能列举几个或十几个问题,知识点分散现象严重。其实无需问这么多,如果能抓住课文的“纲”(一两个“主问题”),其余的“目”(其他次要问题或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主问题”就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如教学《伟大的悲剧》一课,可提出以下两个“主问题”:(1)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2)既然是悲剧,那为何是伟大的呢?学生弄清楚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基本读懂文章。这样提问简化了教学头绪,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占有时间、解决问题,真正把语文课堂还给了学生。
  4 曲径通幽法教师不正面揭示问题的实质,而是来个“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趣味性。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教师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之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老师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看了课文都笑了起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更加凸显智慧课堂的智慧之美,语文智慧课堂需要有效提问。
  参考文献:
  ①吴永军《关于智慧课堂的再思考》,《新课程研究》2008(4)。
  ②王皓《(吆喝)课堂实录》,《人民语文》(第九期),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董素艳《引发思维的提问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06(3)。
  ④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03(5)。
  ⑤王德勋《试论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及提问方法》,《教育探索》2007(2)。

语文智慧课堂呼唤有效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