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2年第4期 ID: 133935

[ 苏彩进 文选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 苏彩进

  【摘 要】文化现象的分析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新增的一个重要维度和教学侧重点。本文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分析了教材编撰中的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构成状态,并简要分析该教材选编内容上多元文化因素处理的长处和不足,以期引起语文教学和教材编撰工作者对文化因素的重视。
  【关键词】语文教材 文化现象 文化意识 文化因素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课标的意思其实包含两层:一是对各种文化能够继承、尊重,二是“对文化现象的剖析”,对多元的批判、反思,借鉴其精华,扬弃其糟粕,从而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甚而创造出新的文化。“汇集、呈现人类文化的精华,以其阔大的文化视角、厚重的文化积淀,发挥其开拓学生文化视野,历练学生文化批判意识、在民族文化的自觉体认中学会用国际眼光看待事物、评判世相的能力等应有的优势”。
  1.从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构成视角
  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是教材选文的一对矛盾关系。一套教材中占主流的文化必定是本民族的文化。中学语文教材民族化最突出的标志是其中无处不在的民族文化气息。世界各国无不重视母语教材的民族文化的传播。同时,时代又处一个信息时代,高度发达的网络,促进着世界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教材要对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做出介绍,一方面让生活较为狭隘的学生能够通过教材的学习了解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在学习教材的过程形成一种有容乃大、囊括宇内的开放心态。
  苏教版在三套教材中,中国作品84篇,占83.4%,外国作品29篇,占25.6%,超过人教版的17.9%,粤教版的14.6%。应该说单从数量来看,苏教版在坚持对中国民族文化继承、发扬的前提下,相对其他三套教材,是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去开发、传播世界优秀文化遗产。
  从所选的国别来看,如前文统计,苏教版选了7个国家,全在欧美;人教版6个国家,欧美占94.1%,日本1篇;粤教版则达11个国家,亦集中在欧美和亚洲。由此看来,不仅是苏教版,三套教材所谓多元文化只不过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文化展示。
  多元文化主义则认为,社会的构成是多元的,不同的群体、民族构成了社会的丰富多样性,从而形成了文化的多元化。“元”在社会都具有平等的地位,各“元”之间都具有平等的话语权。因此,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并无高下优劣并无优劣贵贱之分。“多元文化主义的最根本要义,是主张不同种族、不同民族和所有其他不同社会文化群体的平等性。因此,多元文化主义……只是它对平等观念的阐述侧重于作为群体一员的平等权利,而不是作为单个人的个人平等权利。”
  如果从中外选文比例来看,中国民族文化的比例彰显了文化自重,那么,对欧美地区文化的过分注重,实质上是有违平等精神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或许还杂带有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崇拜情绪在里面。因此,我们的教材应该扩大选文的地区范围,不仅是欧美地区,还有其他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亚非拉地区,尽管这些地区经济并不十分发达;不仅是美、俄、德、法、日等国家,还有其他希腊、印度等国家。
  从中华民族文化本身来看,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结晶,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特有的精神气质和心理。教材——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必然担负起弘扬相应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的责任。
  但是,从苏教版教材选文的民族构成来看,汉民族文化成了一统江山,鲜有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文章的入选,必然导致其他民族话语权的丧失。从这一角度来看,也是有失多元文化的平等精神的。
  2.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构成视角
  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士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精英文化在精神上与传统的士大夫文化一脉相承,承担着社会教化的使命,发挥着价值规范导向的功能。大众文化是一种全民的、通俗的、流行的时代文化。它是“在工业生产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
  从教材来看,苏教版选文基本没有涉及大众文化方面的内容,所选文章几乎都是传统经典篇目或大家名家所著。相较而言,粤教版则更具有开放的观念和心态。必修第二册教材《歌词四首》选了四首通俗歌曲——《长江之歌》《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那就是我》《弯弯的月亮》,这些作品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仍然风靡乐坛,因而从时代上、生活上更贴切学生的生活。
  从苏教版选文内容来看,苏教版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这样一种倾向:以一种深于学生现有语文素养水准的话题——传统和时代经典的作品的呈现和挖掘,形成一种可供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精英文化以其高雅的艺术趣味,经典的审美取向,严肃的创作动机,深刻的思想意义,加上流传广远,存续持久的姿态,成就了自身人文课程主角的担当”。因此,苏教版教材选文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承担的是一种先行者的角色。而这种角色的担当,自觉地与学生形成了一种合理的差距,进一步强化了选文的精英性、经典性。
  尽管大众文化可能带来的是审美情趣的弱化、低下,但是从粤教版选文来看,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着一种人文本质和人文精神,同样也能够肩负起一定的职责——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从内容和时代气息来看,大众文化也较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时代的脉搏;从而更能够激发学生的亲和感,缩小学生与教材的差距。
  因此,我们在主打经典入选教材的同时,也可适当考虑优秀大众文化作品入选教材,丰富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3.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构成视角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反映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现代文明张扬的是现代公民时代的价值观念、法制意识等。由于时空的差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必然处于强烈的碰撞与融合中。
  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苏教版古文37篇,今文47篇。而且,古文涉及了儒、道、墨等多家文化,这些作品深刻影响、形成了国人的心理、价值观。而今文则“以人为本”,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维度,精选文章,学会对“人”与“人”、“自然”“社会”关系的思考,力图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而且,苏教版以精彩的话题为主线,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或者说,苏教版的话题单元的性质,从而能够让大家能够站在21世纪的今天,更多地以现代文明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明中的合理因素,从而丰富、升华现代文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苏教版对多元文化的呈现则是成功的。它丰富的不仅是话题的内涵,还潜在的培养了学生“拿来”的意识——中国传统文明和现代世界文明不是对立的,而是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值得肯定的是,如前所述,苏教版专门设立了专题“文明的对话”单元,以倡导学生的对待传统和全球文化的方法和心态。“审视传统”“认识和沟通”“拿来与接纳”三个模块,要求在尊重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学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最终学会拿来;同时以一颗开放批判的心态来对待东西方文化,能够根据不同的民族心理与特性,因地制宜、因时利导,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在人教版、粤教版教材里面都没有体现,应该说这些能够帮助学生高屋建瓴,从理论的高度来理性对待全球化的时代出现的传统与现代文明、民族与世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作者单位:江苏泰兴市黄桥中学。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