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5分)
对于中国绘画史,我特别看重晚明至清代一段。这与我对其他艺术门类历史发展阶段的评价有很大的差别。朱耷就出现在我特别看重的那个阶段中。
在此前漫长的绘画发展历史上,当然也是大匠如林、佳作叠出,有一连串说不完、道不尽的美的创造,但是,要说到艺术家个体生命的强悍呈现,笔墨丹青对人格内核的直捷外化,就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徐渭、朱耷、原济以及“扬州八怪”等人了。
毫无疑问,并不是画到了人,画家就能深入地面对人和生命这些根本课题了。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顾闳中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或神貌逼真鲜明,我都是很喜欢的,但总的说来,被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也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艺术家本人的灵魂历程并不能酣畅地传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倒是山水、花鸟画更有可能比较曲折地展示画家的内心世界。
山水、花鸟本是人物画的背景和陪衬,当它们独立出来之后,一直比较成功地表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意境,而在这种意境中又大多溶解着一种隐逸观念,那就触及到了我所关心的人生意识。这种以隐逸观念为主调的人生意识虽然有浓有淡,有枯有荣,而基本走向却比较稳定,长期以来没有太多新的伸发,因此,久而久之,这种意识也就泛化为一种定势,画家们更多的是在笔墨趣味上倾注心力了。
所谓笔墨趣味,认真说起来还是一个既模糊又复杂的概念。说低一点,那或许是一种颇感得意的笔墨习惯;说高一点,或许是一种在笔墨间带有整体性的境界、感觉、悟性。在中国古代,凡是像样的画家都会有笔墨趣味的。即便到了现代,国画家中的佼佼者也大抵在或低或高的笔墨趣味间遨游。
这些画家的作品常常因高雅精美而让人叹为观止,但毕竟还缺少一种更强烈、更坦诚的东西,例如像文学中的《离骚》。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
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历代画展,我在已经看得十分疲倦的情况下突然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精神陡然一震。后来又见到过他的《墨牡丹》《黄甲图》《月竹》,以及我很喜欢的《杂花图长卷》。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在这里,仅说笔墨趣味就很不够了,仅说气韵生动也太矜持了。
(节选自余秋雨《青云谱随想》)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历代画作大多偏重笔墨趣味,而难以让人感受到画家本人的生命激情。
B.在中国绘画史上,即使是一些很出色的画家也很难深入地面对人和生命这些根本的课题。
C.拉斐尔、罗丹和梵高的作品能酣畅地表现艺术家本人的丰富情感。
D.人物画要求神貌逼真鲜明,所以不可能融会艺术家自身的生命激情。
2.第六段中,作者认为国画家中佼佼者的作品也常常“缺少一种更强烈、更坦诚的东西”,原因是( )
A.他们的作品常常因高雅精美而让人叹为观止。
B.他们的作品像文学中的《离骚》一样,缺少一种更强烈、更坦诚的东西。
C.他们的作品并不能酣畅地传达出艺术家本人的灵魂历程。
D.他们的作品在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3.第四段中的“一种定势”指的是什么(6分)
答:
4.对于中国绘画史,作者“特别看重晚明至清代一段”,其具体原因是什么?(6分)
答:
二.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38分)
傅 雷
杨 绛
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
傅雷的严肃确是严肃到十分,表现了一个地道的傅雷。他自己可以笑,他的笑脸只许朋友看。在他的孩子面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阿聪、阿敏那时候还是一对小顽童,只想赖在客厅里听大人说话。大人说的话,也许孩子不宜听,因为他们的理解不同。傅雷严格禁止他们旁听。有一次,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孩子在咚咚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梅馥也赶了上去。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等他们俩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只听得傅雷厉声呵喝,夹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我们谁也不敢劝一声,只装作不闻不知,坐着扯淡。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会儿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
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是否因为莫罗阿曾把伏尔泰比作“一头躲在窟中的野兔”呢?傅雷的自比,乍听未免滑稽。梅馥称傅雷为“老傅”;我回家常和钟书研究:那是“老傅”还是“老虎”,因为据他们的乡音,“傅”和“虎”没有分别,而我觉得傅雷在家里有点儿像老虎似的。他却自比为“小老鼠”!但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我想他只是道出了自己的真实心情。他对所有的朋友都一片至诚。但众多的朋友里,难免夹着些不够朋友的人。误会、偏见、忌妒、骄矜,会造成人事上无数矛盾和倾轧。傅雷曾告诉我们,某某“朋友”昨天还在他家吃饭,今天却在报纸上骂他。这种事不止一遭。傅雷讲起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他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傅雷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可是他也许遵循《刚第特》①的教训吧,只潜身书斋,做他的翻译工作。
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他全让给梅馥了。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可是我也看到他的固而不执,有时候竟是很随和的。他有事和钟书商量,尽管讨论得很热烈,他并不固执。他和周煦良同志合办《新语》,尽管这种事钟书毫无经验,他也不摈弃外行的意见。他有些朋友(包括我们俩)批评他不让阿聪进学校会使孩子脱离群众,不善适应社会。傅雷从谏如流,就把阿聪送入中学读书。钟书建议他临什么字帖,他就临什么字帖;钟书忽然发兴用草书抄笔记,他也高兴地学起十七帖来,并用草书抄稿子。
1954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讨论翻译,必须举出实例,才能说明问题。傅雷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这就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繁琐的工作。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当时他和我们两地间隔,读到钟书责备他的信,气呼呼地对我们沉默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就又回复书信来往。
傅雷的认真,也和他的严肃一样,常表现出一个十足地道的傅雷。有一次他称赞我的翻译。我不过偶尔翻译了一篇极短的散文,译得也并不好,所以我只当傅雷是照例敷衍,也照例谦逊一句。傅雷怫然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作道:“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我当时颇像顽童听到校长错误称赞,既不敢笑,也不敢指出他的错误。可是我实在很感激他对一个刚试笔翻译的人如此认真看待。而且只有自己虚怀若谷,才会过高地估计别人。
(选自《杨绛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注】①《刚第特》又译作《老实人》,服尔德在1759年写的著名哲理小说。老实人在其生活经历中得到启示:工作可以免除烦闷、纵欲、饥寒。书中的最后一句是:“应当耕种我们的园地。”
5.傅雷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根据全文加以概括。(6分)
答:
6.作者是通过哪些生活琐事来展示人物性格的?请分条概述。(8分)
答:
7.别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而他却自比做“墙洞里的小老鼠”,从文中看,他为什么如此自比?(6分)
答:
8.作者很擅长刻画人物,手法多样,试选择两种手法进行分析。(8分)
答:
9.“他的人生里有我们人生的影子”,傅雷的人生会给我们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意,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80字左右。(10分)
答: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4题。(2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5分)
送丁谓序
(宋)王禹偁
主上躬耕之岁,仆始自长洲宰被召入见。既岁满,入西掖掌诰,且二年矣。由是今之举进士者,以文相售,岁不下数百人。朝请之余,历览忘怠。然有视其命题而罢者,有读数句而倦者,有终一篇而止者。或诗可采其赋则无有也或赋可称其文则无有也能全之者百不四五况宗经树教著书立言之士乎。
去年得富春生孙何文数十篇,格高意远,大得六经旨趣。仆因声于同列间。或曰:有济阳丁谓者,何之同志也。其文与何不相上下。仆未之信也。会有以生之文示仆者。视之,则前言不诬矣。是秋,何来访,仆既与之交,又得生之履行,甚熟,且渴其惠顾于我也。今春,生果来,益以新文二编,为书以投我。其间有律诗、今体赋,文非向所号进士者能及也。其诗效杜子美,深入其间。其文数章,旨意不常而语不俗。若杂于韩、柳集中,使能文之士读之,不之辨也。由是两制①间咸愿识其面而交其心矣。翰林贾公尤加叹服。是知道之尊人也,岂位也乎哉!学之富人也,岂赀也乎哉!
今之不勤于道,不力于学,而望人之知者,宜视丁氏之子之道何如哉?告归许田,序以为赠。
【注】①两制:东制、西制,指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前言不诬矣诬:诬蔑
B.文非向所号进士者能及也 向:先前
C.咸愿识其面而交其心矣咸:都
D.学之富人也 富:使……充实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入西掖掌诰,且二年矣 且西伯,伯也
B.以文相售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C.且渴其惠顾于我也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而望人之知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王禹偁为丁谓诗文集所写的序言,序言深赞丁谓的诗文成就,认为丁谓诗歌模仿杜甫,已深得杜诗三昧。
B.本文采用层层铺垫的写作手法,文首写当时进士罕有诗文俱佳者,又写孙何文章格高意远,都是为写丁谓诗文不俗做铺垫。
C.作者写作此文,其意不仅在赞扬丁谓的文学才华,而且在告诫士人要“勤于道”“力于学”,通过修德进业来求知于世人。
D.本文主旨意在劝勉丁谓、劝诫士人,但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关心文化人才,因发现人才而感欣慰的特殊情怀。
13.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
或诗可采其赋则无有也或赋可称其文则无有也能全之者百不四五况宗经树教著书立言之士乎。
14.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仆因声于同列间。(3分)
翻译:
(2)是知道之尊人也,岂位也乎哉!(5分)
翻译:
四.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12分)
梦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5.这两首词都采用虚写手法描述江南景致,请分别找出词中喻示或交待采用这一手法的词语。(4分)
答:
1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皇甫松的《梦江南》“情味深长,在乐天(《忆江南》)上也”。你是否赞同王国维这一评价?请说明理由。(8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