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关注榜样效应,理顺教材、减负与作文,作文与生活的关系,遵循仿写的三个步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有可能从传统模式的尴尬境地走向无限广阔的自由天地,实现从低效作文到高效作文的根本转变,由此一个学生能读、会写、敢写的局面有望形成。
关键词:创新作文 榜样效应 教材
曾经谈及作文教学,我总想用“老牛拉破车”一言以概之,至于个中多少辛酸、万千感慨,恐怕非语文同行难以理解。学生怕写,老师怕改,这是何等的悲哀!何等的无奈!至于作文教学的“效益”,不用说,谁都清楚。几年来,我边学习,边借鉴,边摸索,渐渐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尽管这条路还歪歪扭扭,甚至可能走不到成功的尽头,但自我感觉很好:我的学生不再那么怕作文,而我批阅作文也变成了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我把我的做法归纳为:注重榜样效应,理顺三种关系,遵从三个步骤。
一.注重榜样效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效应,能够立竿见影,迅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一)教师榜样。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光说不练,不知道学生作文的甘苦,也就无从指导学生。可以说,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反之,如果教师热爱文学,热衷创作,思维敏锐活跃,经常有文字见之于报端杂志,就会把学生对创作敬而远之的态度,一下子拉到了跃跃欲写的境地。我把发表的论文拿给学生看,学生们眼中流露出羡慕的神情,我因势利导,鼓励他们拿起笔,勇敢地表现自我,张扬自我个性,用笔抒写生活的酸甜苦辣。不久我便收到了一篇篇热情洋溢的习作。尽管有的立意不新,有的思想单纯,有的文笔稚嫩,但我还是找到许多个性化的闪光点,适时地给以鼓励、引导。看来,教师做出样子,师生同步作文,可起到榜样的引领作用,这种效应也许会成为学生一生写作的原动力。
(二)学生榜样。
如果说教师的榜样作用还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的话,那么自己的同班同学发表了习作,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所激发的创作冲动,简直不可想象。我指导的学生习作在湖南省《小溪流》杂志上发表后,学生们反应强烈,经常有学生拿着自己的习作兴冲冲地找到我:“老师,给我看看这几篇文章。”每到这里,我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孩子们的创作冲动比我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是创作的主人,真正由原来的“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把写作当成了他们释放自己思想情感和智慧的途径,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他们的某些观点、段落、句子、词语都很有创意。同时,我源源不断地把这些习作投递出去,让它们变成铅字,学生们从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写作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三)作品榜样。
1.文学名著。文学名著是历史文明的结晶,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自不待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做的是通过课堂教学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读。《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课外自读每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文学名著的榜样作用在于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认识,充实思想。
2.教材。教材就是名篇佳作的文集,其典范性非常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熟读深思,揣摩范文,活化写作技法的习惯,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3.同龄人作品。比起文学名著和教材来,各种报纸杂志上的同龄人作品,更能引起学生们心理上的共鸣,其榜样的作用更为明显。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宜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抓课外博览文学名著筑底气,研课内佳作名篇学技巧,读同龄人作品树信心。这样,学生创作自然有感、有悟,信心足,底气足。
二.理顺两个关系
(一)处理好教材与作文的关系。
作为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出自己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和驾驭能力。可以说,处理教材的能力是体现教师创新意识的重要指标。
在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师宜将课文写作特色的点点滴滴活化成为学生写作肌体的有用细胞。这样,学生创作时,用思维的鼠标去有的放矢地点击这些被活化过的细胞,文章的技巧、语汇等就会应运而生,往往是妙笔生花。如我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文章四次写“我”流泪,课堂上我让学生进入“我”中体会,并说出每次流泪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动情中把父子情愫活化为自己创作的灵感。我在阅读学生习作中,发现他们每每写到自己的父亲时,总能从生活中的细微处着笔,去表现深沉而伟大的父爱。往往是从小描写、小事件中挖掘出大主题。我们要承认,这是《背影》这篇课文对他们写作产生的影响。
(二)摆正减负与勤练多改的关系。
欧阳修认为,文章“勤为之而自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有一定量的积累才会产生质的变化。确实,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保证足够的训练量。其实,强调“多写”并非仅指写作的篇数多,更注重求“精”求“质”。“多写”是指同一种的典型文题要用心用力去写。用当代散文大家碧野的话说就是,写一篇作文“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写完后,要多修改,反复写几次,一次上一个台阶,直至自己满意为止。学生在反复的修改斟酌中就会逐渐掌握为文之道。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为教育界人士、学生家长、学生广泛认同并接受。我们语文教师提倡学生勤练多改与减负是不是存在矛盾呢?笔者认为,负担轻或重是一种心理感受。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创作有兴趣,愿写爱写,内心体验愉快,完全是自觉、自愿、自能、自乐的行为,何谈负担重?
(三)理顺好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众所周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如果缺乏真实生活的感受,那他写出的文章无论词藻如何华美,也必定空洞无物。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努力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血肉丰满,打动人心。
三.遵循三个步骤
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积累为了运用,厚积才能薄发,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写日记、作笔记的形式积累词汇语句,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通过仿写训练学生的文笔。需要注意的是,模仿并不等同于抄袭照搬,也不等同于写虚假作文。模仿就是要仿其精髓,而不是形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从仿写到创新应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浅者仿其句。“仿句”是模仿写作的最低层次,对于学生写作的“仿句”现象,我们语文教师不应视其为“异端”,“一棒子打死”。只要“仿”得合情合理,“仿”得恰如其分,我们就应当鼓励、表扬,表示赞赏,并划清与抄袭的界限。我辅导的习作中,某生这样写道:“我的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源自《谁是最可爱的人》。另一生这样写道:“我与母亲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源自《故乡》。这些话都“用”得很好,很符合当时的语境,能反映小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我都给予了肯定。
第二步:中者仿其意。“仿意”相对于“仿句”来说,要求创作者对原范文的立意结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写作技法等的理解、体会要深刻得多,且还需经过自己的分析、比较、综合等。自然,让学生自能“仿意”很困难,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范文中贴近学生生活、思想的切身感受,通过课堂这座桥梁,让学生对范文中的生活感受、哲理,产生认同感,获得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更准确、更深入地去体味、领悟、揣摩原作。久而久之,自己脑海里满是大师名篇的佳作,信手写来必是上品。
第三步:高者仿其气。“仿气”就是独立创新。“仿句”、“仿意”仿得多了,自然烂熟于心,仿而思,思而创,创而乐。我们若不断用他人作品的思维火花去激活学生智慧的火焰,那么,作文教学一定会呈现出春色满园的喜人景象。
经验告诉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关注榜样效应,理顺教材、减负与作文,作文与生活的关系,遵循仿写的三个步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有可能从传统模式的尴尬境地走向无限广阔的自由天地,实现从低效作文到高效作文的根本转变,一个学生能读、会写、敢写的局面有望形成。
唐雪梅,湖南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镇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