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主题学习”实验是依据语文学习的规律,以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扭转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使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经过几年来的实验,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受益匪浅。本文就将我几年来的课题研究进程及启示作出总结。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文本真 诗意阅读
“主题学习”实验是依据语文学习的规律,以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扭转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使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在具体实验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难免存在有形式无内容,有计划无行动,有过程无效果的应付行为。我们在实验初期,也曾走过一些弯路,也曾遭遇类似的困惑,但我们努力破解语文阅读教学难题,探寻语文的人文内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实验成果。经过几年来的实验,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受益匪浅。学生的阅读面拓广了,知识层面提高了;老师们授课理念改变了,课堂充满活力了;教研成果丰富了,教学质量提高了。下面,将我几年来的课题研究进程及启示总结如下:
一.破解阅读教学难题,呼唤人文回归。
不管是语文课本选入的篇目,还是推荐阅读的古今名著,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精美文本,应该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但由于一些引导方法的偏失,牛不喝水强按头,导致了学生对这些精美文本的漠然,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即使阅读也是为了考试的勉强之举。我们曾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缺少目标意识,硬性规定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新课标》中关于初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有着明确的规定,由于教师对它学习研究的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对怎样完成目标,想的较少。学生预习和上课时教师给规定的题目太死,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2.忽视阅读主体,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自由解读。
阅读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只有学生自己阅读,并认真体会,仔细揣摩,内心真正有所感悟,真正提高了认知能力,这才达到了阅读的目的。老师讲得太多太远太散,把学生牵得太紧,又放的太松。很忙碌却无作为。
3.缺少主动的参与,缺少好的阅读习惯。
因为缺少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成了任务,成为备考的附属形式。
4.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
阅读中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学生只是被培养成了做题高手,忽视了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养成。只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好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性格。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意义。
5.重点篇目精读没读精,课外阅读重要没重视。
重点篇目只有读透读熟,反复涵咏,仔细玩味,才能深入灵魂。课外阅读,做到有时间有布置有检查,才能做到有效。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时间限制,课堂阅读抓的太多,掌握的太少。课外阅读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二.尊重语文的本真,追求阅读的诗意。
阅读原本是一件很简单、很轻松、很快乐的事,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却常常因为功利,让诗意远离了课堂。没有了诗意,阅读也就没有了生命。
1.诗意的阅读是开放的阅读。
以往的阅读教学,把文本看作一个由字、词、句、篇以及观点、材料、语言、结构、表现方法等组成的封闭系统,阅读就是研究字、词、观点、材料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且阅读的结论又是固定的和单一的。诗意的阅读不仅关注字、词、观点、材料等,更关注文本所连接的生活世界和作者的精神世界。“阅读解文如果仅仅停留在探究词义和文意上,还不能透解,只有越过词义和文意这道屏障,找到原始的生活底蕴,才能揭开言语的面纱,看清它的本相,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
新课标上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阅读的结果就不仅仅是由文本决定的,而同时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在阅读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那是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交流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在对话中,会不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新的思想。所以,对文本的阐释和理解,必然是多方面、多角度,并且是永无止境的,绝不是单一的、凝固的。人们常说经典常读常新,道理就在这里。
2.诗意的阅读是生命的阅读。
阅读是读者将别人的言语转化为意义并内化为自己收获的心理过程。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途径,更是获取生命营养的手段。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文本和作者三个生命之间的对接、对话和碰撞。这种碰撞必然是生命的奇观!
3.诗意的阅读是体验的阅读。
以往人们总是认为阅读是一种认识活动,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手段。其实,阅读更是一种体验,一种领悟,一种精神历险。如前所述,阅读是生命之间的对话,是生命之间的认同、交流和碰撞。在阅读中,我们体悟文本中所蕴涵的生活底蕴和生命信息。我们生命中拥有的,我们会予以认同;我们生命中没有的,那些我们能赞同的,就会欣然接受,并内化到我们的生命中去;那些为我们反对的,就会毫不犹豫地予以舍弃,甚至给予批判。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切身体验。没有体验,心灵被放逐,生命因而缺席,这样的阅读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并且也必定是乏味的。
4.诗意的阅读是个性的阅读。
人的个性不同,成长经历不同,成长的方式途径各异,阅读作为一种独特的成长方式和途径,当然也会因人而异。这种因人而异既包括对读物的选择,也包括各人读书的方法,更包括对同一读物的理解、感悟。新课标上说:“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一个具有强烈生活意识,生命意识,善于体验、感悟的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他必然会建构属于自己的文本意义,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5.诗意的阅读是自由的阅读。
林语堂说过:“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胚胎滋长出来。其滋长自有滋长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读书是关乎生命成长的事,成长有成长的规律,所以要顺其自然。
6.诗意的阅读是快乐的阅读。
阅读即碰撞,是心与心的碰撞。所有智慧的火花都是在碰撞中产生的。人的思想、灵性、性格和精神成长的机缘也都是在碰撞中产生的。身体的碰撞给我们的是痛感,心灵的碰撞却给我们以快乐。阅读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而且拓宽了我们的生活。是阅读使我们的生活超越了衣食住行的局限,而拥有了诸如想象、深思等等许多常人无法体验的快乐。更为奇特的是,一打开书本,就会有一位古圣先贤,从书本里跳出来,坐在你的对面,与你侃侃而谈,那是一件多么让人着迷的事啊!阅读给人的快乐,如果说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至少也是最大的快乐之一。
7.诗意的阅读是创造的阅读。
最伟大的书也不可能为我们提供终极真理,它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激励。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读者和作者灵魂的冲撞。在这种冲撞中,不仅会建构新的意义,还会撞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人格甚至一个崭新的世界。
总之,诗意的阅读是本真的阅读,它既是最高的阅读,又是最基本的阅读。
三.营造读书的氛围,提升生命的质量。
语文主题实验是个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的过程。针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围绕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我们把营造书香氛围当作主题阅读的保障,把主题阅读当作营造书香校园的核心内容,引导师生阅读经典,享受人生,走近大师,提升生命。
1.规范办学行为,为阅读创造空间。
不改变落后的办学行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就永远不能把师生从应试教育的笼子里领出来,阅读也就成了空谈。只有,把时间放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坏给学生,才能把读书的自由教给学生。只有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才有心情阅读。心灵越轻松,触角越伸展。
2.改革课堂教学,为阅读搭建舞台。
阅读是师生走进文本,与经典碰撞、与大师对话的过程。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师占领课堂、以讲代读的授课模式,师生以平等地位参与阅读和交流,才能真正实现人文的回归,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丰富读书活动,为阅读点燃激情。
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学生阅读就会完全成为走过场,所以读书笔记、小组活动,阅读总结等措施,要在阅读中受到关注。只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也才能保证读本的阅读使用效果。
4.完善评价机制,为阅读解除羁绊。
既要明确评价目的,又要改变评价方式,让评价成为一种动力、一种鼓励,一种引领。既要提高评价水平,又要注重评价效果,让评价成为一种交流,一种对话,一种赞美。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校园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学校”。在这些闪烁着哲理的话语指引下,我们学校坚持用文化和书籍打造着自己的书香校园。倡导全体师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深入阅读。在阅读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阅读中拓展生命的宽度。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正是我们鄌郚中学读书的座右铭。用阅读传承百年文化,用阅读培养人文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教育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阅读问题。语文教学必须从抓学生的阅读开始。
读书,使我们的思想更成熟、更健康,使生活更丰富、更幸福。阅读,让教育更雅致,让历史更厚重,让未来更广阔。相信不久的未来,教育的天地更将是一个郁郁葱葱的芬芳世界。
秦继强,王建昌,山东省昌乐县唐吾镇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