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6期 ID: 151455

[ 何云峰 文选 ]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需要

◇ 何云峰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学生在作文中缺乏真情实感的成因,并就此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对策,从而真正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需要。
  关键词:真情实感 生活体验 作文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正所谓“言为心声”,文章应该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可是,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学生作文抄袭、仿作、套作等“二手”假作文比比皆是,现在大多学生的作文仍是无病呻吟者多,真情实感者少。有些班级的作文仿佛可以归纳为几种版本,内容千篇一律,没有真情实感可言。统考作文更是如出一辙,一位专家在某地看了一个班的统考作文,50篇文章令人惊异的一致:扫厕所,洞堵住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用手掏了出来。结尾是:我的手虽然脏了,但心里很高兴。还有1998年的高考作文题“战胜脆弱”,学生套用一个模子便出了一篇篇要么父母离婚,要么是一方死去的家庭悲剧的“杰作”。如此步调一致地、训练有素地说假话、唱高调,真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那么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的成因有哪些呢?
  1.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
  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可是,现在的学生跟生活严重脱节,许多孩子没有做过饭,拖过地,洗过衣,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与快乐,很多学生大多是每天重复 “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学生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学科学习上,寒暑假期、周末,一些学生家长考虑到安全因素,也向学生发出“禁足令”,学生很少有机会体验各种社会生活。写作文常常无话可说,或者纠缠于一些生活琐事。众所周知,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的乏味和单一,直接导致作文素材的枯竭,从而使学生作文成为“无米之炊”。既然自己生活库存里无材料可供选择,无奈之下,只好瞎编一番交差。久而久之,写作文编造也习以为常。于是,即便生活中有题材也懒得去发掘,闭门造车就可以了。
  2.教师评改的导向使学生作文的思想情感虚饰化。
  教师在评讲学生习作时,一般都拿一些优秀的习作作为范文在班上读,并且指出开头怎样好,中间的组材如何巧,议论抒情有深度,结尾又会呼应等。这样做法本意在表彰学生的,但言外好像还有要学生学习这样写的意思。学生在“范文”的影响下,便不管什么虚情假意,照抒不误,反正老师喜欢就行了。其次,教师在给学生评改作文时,往往带着成人的眼光去衡量学生作文中的材料,对学生的议论抒情就认为不够深度和高度,因此向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建议:应怎样抒情、怎样议论,甚至给添上几句成人的议论抒情,使本来充满纯真的思想内容受到了成人的虚饰,久而久之,学生也会照着“贴标签”了,教师的这招真是吃力不讨好的。
  3.外来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使学生的语言表达退化和低俗化。
  香港的影视往往运用夸张、集中的表现手法,有时为了强调所谓生活味不惜用上很多市井粗话,方言土语作对白,这些我们传统规范的文化中是没有的,因而激起学生运用的兴趣,在平时书信及作文中出现很多诸如“对唔住(对不起)”、“??先啦(就这样吧)”等等不伦不类的语言。还有网络上的聊天,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的,也有很多学生在作文时显示出这种习惯,使得语意跳跃大,过渡欠自然,尤其人物对话,连接起来竟难分辨是谁说的话,其他表情动作的修饰就更不用说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出现退化、俗化的迹象,又怎能写出质优的文章呢?何况,在虚拟的世界里又怎么可能有真情实感呢?
  4.缺乏系统的训练教材使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化。
  现使用的中学语文课本都是把作文训练放在每一单元课文阅读之后,本来很连贯的训练内容分散到各单元之后就只有一两页的文字,而教学参考资料也没有作任何要求,只有几句参考意见。即使是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的训练要求,也很笼统,且时间明显不足。因此教师学生都有一种倾向──重阅读分析,轻写作训练。一个单元进行一次写作训练,无论效果如何,都很少重复训练了。作文训练成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完成作业份量的一种形式。
  针对以上的问题,要改变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状况的对策有如下几点:
  1.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叶圣陶说:“写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叶圣陶先生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住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从生活这个“源”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所以,要想学生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就必须教会学生面向社会,关注生活,要以饱满的热情和自己独特的眼光与视角去观察周围的客观事物,并建立感情,再将这感情融进写作中,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不愁没有感情,没有感染力。
  生活的每一天都会发生许多事,当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重要有的不重要,甚至有些事看起来很平淡不起眼,如果我们不去用心品味,也许过去了它全然不留一点痕迹,导致作文时提笔便觉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用心去感悟生活。凡事都仔细琢磨品味一下,经常与身边的亲人、朋友、教师、同学等进行换位思考。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看待事物,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实践证明,从生活中选材,让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写实感,学生才会愿意写作,热爱写作,让写作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是学生学习做人的一种历练。
  当然,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多读勤思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的写作教学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才能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我们的写作教学只有让学生把握住表达真情实感这一底线,才能让写作真正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审视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手段。
  2.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常言道:“言为心声”、“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教师作为主导者就要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与学生情感的触发点,从而帮助、带动学生走出自我、走进生活、走向感情,进入创作的最佳状态。教师可以投其所好。学生思想活跃、爱好广泛,个性差异较大,若以一题命之,有很多学生可能没有写作兴趣,我们可以用弹性的要求“喜欢什么便写什么”。这样,电影、歌曲、足球、名星、焦点新闻等都可成为触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好素材,甚至有个别学生喜欢玩电子游戏,也可以让他写一篇介绍某一电子游戏的规则、玩法及技巧的文章,再让他写一篇对这一游戏进行评论的文章,他写的这两篇文章可能比以前任何一篇都好。
  3.开掘学生作文的源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在大力提倡生活作文,但学生主要时间在课堂上,不可能长期投入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那么如何开掘学生作文的源泉呢?
  首先是要开掘“阅读源泉”。利用课文的信息作为写作源泉,如你对《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批判还是同情?完整地读完《我的叔叔于勒》后说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不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给桃花源的人写一封信,向他们倾诉一下你的感受等。这些回答式的小作文既可使学生言之有物,又可训练思维。②增加课外阅读。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生多读可以间接地了解生活现实,学习写作技巧,这是现实生活所不能直接赋予的。因此,对于学生,加强阅读是重于“生活”的一种写作需要。③引导学生学会品评。品评文章,可以使学生认识作品的优缺点,思想的局限性,自觉地避免盲目模仿,多抒写性灵。其次是要开掘情感源泉。生活不是作文的唯一源泉,情感才是文章的生命。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开掘情感之源,无情的山水,充满着情趣,人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逐步养成睹物抒怀的习惯,文章的内容就可以层出不穷。但我们又要避免无限拔高的假情,牵强附会的虚意。情感还是美感的基础,也是文章的最高境界。
  4.引导学生说真话,创新意。
  古人有“我手写吾口”的说法,现代有“文章得失不由天(鲁迅《别诸弟》”的警句,都强调文章要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个性。如何引导学生做到这点呢?北宋诗人黄庭坚说:“文章切忌随人后。”魏际瑞在《伯子论文》也说:“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我要补充说:“文章要众人不敢言者,我敢言;众人敢言者,而我敢变。”因为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我们不随人后,敢言敢变,不虚饰,不做作,如做人一样行文,就一定能写出有真情、有创意的文章来。
  作文教学的探索任重道远,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不畏艰辛、不惧力微,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点一滴地累积,相信可以改变目前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这种状况的,真正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需要。
  
  何云峰,四川省射洪中学教师。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