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4期 ID: 147975

[ 蒙启 文选 ]   

臭(xiù)出真意,也是一种需要

◇ 蒙启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之古体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的名句。其中“臭”的读音及意思,至今人们莫衷一是。
  生活中,人们常见的读法是“朱门酒肉臭(chòu)”虽说只一字一音一义之差,全不必吹毛求疵,但终觉关涉常理,影响领悟,总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之感,故翻阅大量资料,写作此文,以表拙见,期以达“言在此而意于彼”之效。
  一、词义解释方面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臭”字有两种读音:读音一为chòu,读此音时,其基本义是“难闻”,跟“香”相对,非名词性;读音二为xiù,其基本义是“气味”,属名词。臣鉉等曰:“自,古鼻字。犬走以鼻知臭,故从自。”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臭”的解释是:“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从自。”朱骏声先生在《说文通训定声》说:“人通于鼻者谓之臭。臭者,气也。”据此,与《现代汉语词典》对“臭”字的两种注音和解释相对应可以看出,“臭”字的原始读音应该是xiù,其本义应该是“气味”,词性应该是名词。与白居易并称“元白”的唐代诗人元稹,极为推崇杜甫,有诗《估客乐》:“归来始安坐,富与王家勍。市卒酒肉臭,县胥家舍成。”其中“酒肉臭”(酒肉飘香)也许正是受了杜诗“朱门酒肉臭”之影响;“未进君家门,先闻酒肉臭”,是明代诗人叶敬来拜访友人时所写诗句,其中“酒肉臭”亦作“酒肉飘香”解;《周易·系辞上》有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等等,其中“臭”皆作“气味”解。不可否认的是,当年的杜甫在途经“朱门”时,对“朱门”里的“酒肉”,闻到的必定是其味,所以,且不管“朱门酒肉臭”中的“臭”是“香味”还是“臭味”,但它一定是一种“气味”,应该是一个名词性的词,而非“难闻、腐臭”这样的非名词词性。因此,“朱门酒肉臭”之“臭”读“xiù”音,定是没错。据此,我们就有理由把“朱门酒肉臭”解读为:“富贵人家的家中飘出酒肉的气味。”至于杜甫当年途经“朱门”闻到的究竟是酒肉的“香味”还是“臭(chòu)味”,只需了解途经 “朱门”的地域和时令就可略知一二。
  二、背景诗意方面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月,杜甫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十一月,他从京城长安起程,去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县)探亲,被沿途所见枯荣之殊及到家后得知幼子饿死等事所感发,创作了《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首诗。从诗歌创作时令看,是冬季;从诗歌内容所指地域看,陕西蒲城处中纬度,在我国西北;从诗歌内容看,反映的是冬天之景象,有本诗诗句:“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重压香橘”为证。据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分析:首先,北方的冬天,酒肉一般不会臭(chòu),即使发臭(chòu)了,按照生活常理,其味也只有就近方可闻到,杜甫途经“朱门”,难道会主动走到“朱门”旁,伏在垃圾桶上,嗅闻发臭的酒肉?其次,既然是“朱门”,生活于其中的达官贵人、老爷财主,他们的生活,理应追求环境的整洁与品质的奢华,他们也许有喝不掉、吃不完的酒肉,但一定不会任凭“酒肉臭(chòu)”而继续保存,更不至于任其臭(chòu)气四处飘散,竟让过路的杜甫嗅闻到了。再次,酒越陈越香,岂能臭(chòu)?即使“酒肉”为偏义复词,以“酒”陪 “肉”,只指“肉”的“臭(chòu)”,而北方寒冬里的“臭chòu肉”也一定是冻结的,怎能散发出“臭(chòu)气”,让赶路的杜甫嗅闻得到?最后,“酒肉飘香”的气氛,更符合寒冬中北方的生活图景。基于此,我们不妨走进“朱门酒肉臭(xiù),路有冻死骨”所描写的意境:寒冬中,大诗人行走在蒲城一带回家的路上,空气中不时飘来缕缕酒肉的香味,抬头一看,又过“朱门”,由此他想到了“朱门”里奢侈糜烂的生活场景,这与他一路看到遍野饿殍之惨象形成强烈反差,于是禁不住感慨万千,吟出了这千古名句。故此,诗中的“臭”,定是读xiù,“香味”之义也。
  三、诗歌对仗方面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是一首七言古诗。一般来说,古体诗是不要求对仗的。但我们知道,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我国近体诗创作的巅峰时期,唐代诗人所写诗歌,也主要是以有严格格律要求的近体诗为主。作为“诗圣”的唐代大诗人杜甫,他的近体诗“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化,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作品颇丰,造诣极深,这一特点也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古体诗创作,正如朱庭珍在其《筱园诗话》中所言,杜诗“无所不有,众体兼备”。在杜甫的古体诗中,运用对仗的就约有七十二首,接近三分之二;同样,在一首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也颇多,如他的古体诗《洗兵马》,全诗四十八句,就有三十四句运用了对仗,几乎占全诗的四分之三。虽说这些对仗句大多属于宽对,但其“整中寓变,拙中见巧,灵动活泼,往往成为诗篇中的华彩乐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对仗,也许就属于此类。正如王力先生所说:“律诗的对仗,惟求其工;古风的对仗,惟求其拙。”可见,运用对仗,不求“工”对,因“拙”而“巧”,应该是杜甫在其古体诗创作中独具匠心之所在,是杜甫古体诗的一个显著特征。就《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而言,全诗像“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类型的对仗句亦不下二十句,这些诗句同样也体现了杜甫古体诗运用对仗的特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从诗句格律看,“骨”(名词)对 “臭”(读“xiù”音、解“香味”之义时为名词),名词与名词相对;“酒肉臭”和“冻死骨”虽不能构成“严对”,但亦因此各自构成偏正关系而相互对仗,即“酒肉之香味”对“冻死的骸骨”,句法规范,合情合理。否则,如果将“臭”读成“chòu”音,解释成“难闻”时,就无法形成句式上的对仗和意思上入情入理。
  四、误读原因方面
  我们知道,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中,曾经历过几个深受左倾思潮影响的非常时期,尤其是在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这段时期,左倾思潮几近狂热,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学的走向和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准则。我们且不说普通人,就连我国现当代诗人、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对中国文学的认知也深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他著书《李白与杜甫》评价杜甫,认为杜甫的诗歌《新婚别》把新娘写得不像“贫家女”,“贫家女”不应该具有地主阶级的生活情调;对我们耳熟能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思想内容也作了如是评价:“屋顶的茅草有三重,这是表明老屋的屋顶加盖过两次。一般地说来,一重约有四五寸厚,三重便有一尺多厚。这样的茅屋是冬暖夏凉的,有时候比起瓦房来还要讲究。”好“现实”的解读分析!不可想象,这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对一首诗的解读,他还拿其中的“群童”“为盗贼”,跟“娇儿”对比批评杜甫,于是乎,杜甫在当时的中国成了批判的对象。至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郭沫若先生在其著作中也作了评价,认为杜甫的阶级立场不明确,杜甫不作为等等。可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对古人作品的误解、误读现象是比较普遍的,由于误解、误读而导致一些字词发音出错,流传至今,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把“臭”读成chòu音;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理解成“富贵人家的酒肉喝不掉、吃不完,即使让它腐烂发臭,他们也不愿拿出来救济穷苦百姓,穷苦百姓饥寒交迫,饿死冻死在了路上”;把“臭”解释为“发臭、难闻”之义,更能表现贫富差距,更能表达当时贫下中农对富贵人家的仇恨心理,富贵人家的酒肉怎么会有“香味”呢?富贵人家的酒肉怎么会配得上用“香味”一词呢?等等,如是理解,也许更符合当时国人的政治心理与诉求。有诗《人人说她脏》:“头发梳得光,脸上搽得香。只因不生产,人人说她脏”为证。或许自那以后,“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朱门酒肉臭”之“臭”误读为chòu至今,“其皆出于此乎”?
  综上所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臭”,不论从词义、诗意方面,还是从写作背景、误读原因方面推究,都应该读“xiù”音,解“香味”义;“朱门酒肉飘香,路边饿殍遍野”,如是理解,既可去读chòu音,解“难闻、臭味”之俗;又可达诗歌形式美,内容雅之效。故此,唯臭(xiù)出真意。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本文对“一字一音一义”的探究,也许正是这种“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体现。在当今这个比较浮躁的社会背景下,作为语文老师,要能更好地在传承中华文化中起好导向作用,就必须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把根须深植于中华文化这块广袤的沃野之中,做到必要的“咬文嚼字”和“较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广泛思考,深入思考。唯有如此,我们的下一代才会少一些“谬传”;只要这样,我们的学生方可弃“不如无书”的“尽信书”,他们的“深思、质疑、求真、创新”之意识才可得到培养。否则,我们的学生可能又会像读“朱门酒肉臭”之“臭”(chòu)一样,把“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读作shuāi了,这岂不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悲哀?臭(xiù)出真意,是一种需要,更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一种责任。
  
  参考文献:
  [1]陈才智.杜甫诗精品赏读[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2]《杜甫研究学刊》编辑部.杜甫研究学刊[J].2010,(2).
  [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戏剧出版社,2009.
  [4][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丁启阵.杜甫遭遇“文革”[EB/OL].http://www.zhsc.net/Item.aspx?id=34185.
  
  
  (蒙启浙江省余姚市第五职业技术学校315400)

臭(xiù)出真意,也是一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