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4期 ID: 147956

[ 曲宗强 文选 ]   

浅析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几个误区

◇ 曲宗强

  新课改这些年来,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都出现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通过这一环节,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甚至能帮助学生得到人生的教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通过近几年的观察和探索发现,有不少老师在这一环节的运用上存在着以下误区。
  误区一:只顾课堂结构完整,忽视拓展延伸作用
  笔者对这种做法很不以为然。既然把它作为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就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课堂、学生的实际灵活发挥这一环节的作用。不应该把它机械地放在课堂的最后,仅仅把它作为课堂的点缀。
  有时在课堂导入后即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
  一般情况下,课堂的第一步就是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进行文本的教学。记得在教七年级上册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一文时,正式上课前笔者一边通过多媒体展示海伦·凯勒的画像和伟大的成就,一边解说:“海伦·凯勒是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不幸的女性,由于重病,她出生19个月就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不久又变哑,直到十岁才学会说话。但生活的磨难并没有把她压垮,她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进取精神不断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看着海伦·凯勒的成就,听着笔者的解说,原本表现得很轻松,脸上带着笑意的学生变得严肃起来。
  在备课时,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文本。本课的重点人物是安妮·莎利文老师,讲课的重点是领会安妮·莎利文对学生的深沉的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根据这些,笔者原来设计的课后拓展是领悟“师生情”。
  但看到有些学生正在思索的表情,突然想起来,学生刚进入初中,大部分学生还没有适应中学学习的节奏,有的学生在困难面前就束手无策,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笔者灵机一动,趁热打铁,让学生拿自己和海伦·凯勒对比一下,看自己和海伦·凯勒有多大的差距。几分钟的思考后,学生的发言很精彩,特别是那几个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更是深受鼓舞,纷纷表示适应中学学习的这点困难和海伦·凯勒遇到的困难想比,微不足道。有困难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像海伦·凯勒那样有勇气,有决心有毅力,再大的困难也会被自己踩在脚下。虽然没有完全按计划上课,但那节课依然很成功,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实践困难面前不低头的精神,给自己的初中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误区二:只重说,不重写
  有时,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不仅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进行交流,大胆发言,还要让学生写下来,特别在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上,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那可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相当于浪费了时间。对于这一点,笔者有很深的体会和教训。
  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本课运用的写法是“欲扬先抑”,因此笔者设计的第一课时的拓展延伸是回忆以前所学的课文,哪篇还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并回忆文章的作者、主旨。有几个学生马上就想了起来:是七年级上册的《蝉》,作者是香港作家小思……让一个学生回答完后下课铃就响了。于是就没有让其他人再说。
  期中考试有《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的题目,巧合的是有一个题还是笔者给学生延伸的内容,相当于原题。笔者满以为这个题学生应该做得很好,但看卷子时却大吃一惊:这个题答对的学生不多。笔者百思不得其解,还是班里的一个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给笔者解开了谜团:因为《蝉》是自读课文,老师并没有重点讲,因此大部分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那天上课时举手的几个学生全是成绩好的学生,但一个人回答完后就下课了,学生光准备上下一节课,这个问题就忽视了。如果当时哪怕用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本上写一写,这种情况就不会出现了。以后,在和其他老师交流的时候,他们也都表示出现过类似的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还是仅仅把拓展延伸作为课堂的一个点缀,忽视了这一环节应有的作用。
  误区三:课堂延伸的时间越短越好
  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羚羊木雕》。在听完课以后进行的讨论中,绝大多数听课的老师都提出了一点:拓展延伸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学生)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怎样处理会更好?这一环节用的时间太多,接近十五分钟,没有突出教学的重点。当时不少老师提出拓展延伸的环节不能超过五分钟,因为这不是教学的重点。诚然,上课时决不能让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冲淡教学的重难点,但非要给这一环节划定时间,那就太机械太死板了,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来适当延长或缩短这一环节的时间。
  就这节公开课而言,笔者认为安排得很好:这一课除了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弄清作者的感情倾向之外,对学生来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类似的问题不可能不出现在自己身上,不管是以前发生过还是将来可能出现,最重要的就是怎样处理。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了不少建议,有几条绝对是很好的。像这样的课文,笔者认为除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学到待人接物、恰当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这对学生的发展又何尝没有好处呢?这何尝不是对学生的教育呢?碰到这种情况为什么还非要限制拓展延伸的时间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既然课堂上设置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就要灵活掌握处理这一环节,不能太机械、死板;要落到实处,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肤浅见解,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曲宗强山东省肥城市实验中学271600)

浅析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