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5年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里必有一道关于篇章衔接的考题,比如1995年语文试卷选择题的第6题: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选项: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题干要求选出“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1996年以后同类题目要求选出“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那么什么叫“上下文衔接较好”,什么叫“上下文衔接最恰当”呢?考查衔接恰当与否有没有可遵循的原则或规则呢?回答是肯定的。篇章语法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可操作性极强的一系列原则,下面就介绍几条。
A原则[1]:信息排列由旧到新
人们的认知习惯是从已知到未知,反映到语言结构上就是旧信息排列在前,新信息排列在后,形成“旧信息→新信息”的信息结构。[2]一个语段由若干小句构成,如果小句都遵守这个结构原则,那么可能是“上下文衔接较好”的,或“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若语段里有小句违反了这个结构原则,那肯定不是“上下文衔接较好”的或“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试用1997年语文高考题中选择题的第8题来说明这个原则的内涵和它的运用方法: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____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这道题的答案是B。为什么不能选A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先看上句,“元代石刻天门铭”第一次出现在文本中,是新信息,居前;而“门”就是题干前文提过的“三天门”,这里属于旧信息,居后。上句信息结构为“新→旧”。再看下句,“一副石刻对联”第一次出现在文本中,是新信息,居前,而“门”作为旧信息出现在后。A项里的两句话的信息结构都是“新→旧”,都违背信息传达的一般规律。C的上句,D的下句也都有这个毛病,所以也不能选,而B的语序符合信息传达的一般规律(旧→新),是最恰当的。
B原则:话题一致性原则
话题指谈论的对象,一个语段有一个话题,比如在一个谈论小明如何努力学习的语段中,小明就是话题,这个话题就叫做语段话题。这个语段里的各个句子中居于句首的主语,从语用角度看也是话题,是句子层面的话题。正确的行文要求保持语段话题与句子话题的一致性,就是说,要尽量避免句子的主语与语段话题不一致的情况。请看如下语段:
a.王老五是个矿工,五十多年前资本家把他从山东骗到了抚顺煤矿,后来他给日本鬼子当苦力,累驼了背,砸伤了脚,日本鬼子差一点把他活活扔进炼人炉。
语段a讲的是王老五的不幸遭遇,语段话题是王老五,按照B原则,语段内各句的话题(也就是句法上的主语)都应该是王老五。可是,第二句的主语换成了“资本家”,最后一句的主语又换成了“日本鬼子”,违背了话题一致性原则。这个语段按照B原则修改后是这个样子:
b.王老五是个矿工,五十多年前被资本家从山东骗到了抚顺煤矿,后来给日本鬼子当苦力,累驼了背,砸伤了脚,差一点被日本鬼子活活扔进炼人炉。
这样,各句的话题与语段话题一致,这才是篇章衔接的最好状态。细心的读者会发现,a语段同时也违背了A原则。下边这个语段遵守了A原则,却违背了B原则:
c.张玲每天放学后都到李兰家里,给在家养病的李兰补课。李兰先把自己碰到的疑点和难题告诉张玲,张玲再把当天所学的功课告诉李兰,给她解释疑难,辅导她做作业。李兰在张玲的帮助下,跟上了学习进度,期末考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C语段是“张玲”和“李兰”交替地做句子的话题。该语段在第一小句“张玲每天放学后都到李兰家里”说完之后,“张玲”和“李兰”都变成了旧信息,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接下去二者都可以居于句首做话题,并不违背A原则,但违背了B原则。由于“张玲”和“李兰”交替地做句子的话题,使得整个语段话题不明,因而是一个很失败的语段。就这个素材来说,可以形成“张玲”助人为乐的主题,那么语段的话题就是“张玲”,让语段话题来控制句子话题,每个句子都以“张玲”为话题,这样就遵守了B原则,就是一个较好的语段:
d.张玲每天放学后都到李兰家里,给在家养病的李兰补课。她总是把当天所学的功课告诉李兰,然后了解并分析李兰在学习上的疑点,辅导她做作业。使李兰跟上了学习进度,期末考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3]
C原则:恰当回指形式的选用
第一次引入文本的名词叫先行词,比如d语段开首的“张玲”,行文中再次提到“张玲”这个人时所选用的指称形式叫回指形式,比如d语段中的“她”。回指形式有三种选择:名词性词语、代词和零形式。这三种形式有着不同的篇章衔接功能。请比较下边三个语段:
e.小王走进喧闹的大厅,小王拿起一张报纸,小王在一个稍微安静一些的角落坐了下来。
f.小王走进喧闹的大厅,他拿起一张报纸,他在一个稍微安静一些的角落坐了下来。
g.小王走进喧闹的大厅,他拿起一张报纸,在一个稍微安静一些的角落坐了下来。
这三个语段都遵守了A原则和B原则,可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很明显的:e不成语段,f不是一个好语段,g最好。
让若干小句构成一个语段,必须使小句间具有依赖关系,有了依赖关系才不会散,内部结构才紧凑,才会像一个语段。依赖关系越强,语段性越强。
以上三个语段选用的回指形式不同:e语段使用名词回指,f用代词回指,g用代词、零形式回指。用名词回指,小句自身语义自足,第二句的理解无需依赖第一句,第三句的理解也无需依赖第二句。e只是将三个独立的句子放在一起,三个小句之间没有依赖关系,所以结构极为松散,完全不像一个语段。f语段的第二句用代词回指,要理解这个代词的指代对象需要向前找回先行词,回找过程将两个小句紧密地联系起来,所以一、二句的连接没有问题,可是第三句仍是代词回指,二、三两句回指形式相同,两句之间没有依赖关系,造成结构松散。所以f语段从前两句上看,像个语段,从后两句上看,不像语段。g先用代词回指,然后用零形式回指,第二句的理解依赖第一句,第三句依赖第二句,形成了一种内部递相依赖的结构,因而结构紧凑,语段性强。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是不是最恰当的衔接,与回指形式的选用有很大关系。从这个例子里还可以看出,省略(使用零形式)不仅是可以的,有时还是必需的,是衔接的需要。
以上介绍的A、B、C三个原则只是篇章语法的冰山一角,介绍这三个原则的目的不只是指导学生怎样应付考试,还希望使中学师生认识到语言运用不能只凭感觉,语言是有规则的,符合规则的表达才是好的表达,同时更希望学生能将这些规则作为行文的指导思想运用到写作中去,以免语无伦次。
1998年第2期《语言文字应用》发表了北京市“中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系统”课题调查组孙荻芬等《关于“中学生语言学习现状”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调查了北京市初、高中学生共666人,得出的结论是“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写错别字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掌握的词汇量远不能满足需要,语病较多,言不达意的现象比较普遍,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还不能适应学习、生活以至未来工作的需要。(下划线为笔者所加)”《报告》披露的下列调查数据尤其令人不安:
联句成段的能力的调查显示:要求初中生将从鲁迅的《故乡》中摘录的几句话联接成段,正确率仅为1.5%。同样的题,高中的正确率为24.4% 。高中还有另外两道类似的题,一是联接一个叙事段,一是联接一个说明段。前者的正确率为33.3%,后者仅为6.7%。
这个数据令人震惊,语文课用那么多课时把学生培养到这个地步,是不是该坐下来反思一下是哪里出现了问题?这种状况让人想起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一些观点:“只有学会语法、修辞和逻辑,才能使思想成为有条理的和可以理解的东西。”令人难以理解的是,现在的初、高中语文课本,不知道为什么,都不讲语法了,这不仅给外语的教与学带来不便[4],更不利于学生母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报告》呼吁:“应该加强语言教学的研究,加强语言知识体系和训练体系的研究,摆正语言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把‘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以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需求。……改变单一的文选式语文教材……”,笔者对此深表赞同。
本文演示篇章语法的三个原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用意不在讲解这三条原则本身,而是要直观地显示篇章语法知识在培养学生篇章表达能力方面的作用,让人看到语法在语言能力的培养方面是有用的,是不可忽略的。
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到什么程度与采用什么样的教材有直接关系,这是一个极为浅显的道理。语言的运用是一种语言实践,任何实践都要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有好的效果,而语言实践也不例外,这同样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语法讲的是语言运用的规律,这些规律对语言实践有指导作用,可是如果语文教材里不安排语法方面的内容,语法学界的研究成果就走不进中学课堂,造成研究与应用的割裂。最后我们只好自己吞咽“语病较多,词不达意的现象比较普遍”这颗苦果。
注释:
[1]将“信息排列由旧到新”这条原则叫做A原则并非篇章语法学内部约定俗称的叫法,是笔者为了下文指称方便才这样叫的,接下来的B原则、C原则也是这样。
[2]旧信息就是前文已经提到过的信息,新信息指首次进入文本的信息。
[3]薛金星,丁保泉主编:《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大连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
[4]学外语是必须通过语法规则的,母语教学中不讲语法,接受外语的语法便没有基础。
(王姝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1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