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4期 ID: 147941

[ 江海漫 文选 ]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鼓励语分析

◇ 江海漫

  值“中国名师教《老王》研讨活动暨徐州市中语会第十一届年会”在徐州三中报告厅召开之际,笔者有幸聆听了余映潮老师执教《老王》,对余老师课堂上恰到好处地使用鼓励语这一教学手段印象颇深。余映潮老师在课堂上共使用鼓励语十次,笔者逐一记录如下:“谢谢你”、“请你来”、“谢谢同学们”、“谢谢大家的努力”、“谢谢你的分析”、“谢谢你”、“请你来”、“多好啊,很好”、“请你来分析”、“分析得好”。在这里笔者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作些探讨,以期有益于当下新课程改革活动的开展。
  一、课堂鼓励语及其作用
  课堂鼓励语是指课堂上学生的某一行为结束后,教师通过鼓励性的话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课堂参与意识,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的言语。它顺应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在高级的精神层面上满足学生需要鼓励的心理共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课堂鼓励语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课堂是融入师生情感的互动场所,其间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可以随着教师的鼓励而潜移默化,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信任。余老师在课堂上最先使用的“谢谢你”,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也给听课的老师带来启迪与反思。甚至有些时候课堂鼓励语决定着学生的下一步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成效。
  课堂鼓励语能产生瞬时价值与延期价值。课堂上,学生从教师亲和的、确切的口头鼓励中获取自己的行为反馈并从中受到激励,获得成就感,引发更进一步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在课堂中营造积极、平等、友好的教学氛围。它会使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和谐,课堂结构优化等;课后,这种鼓励语可能较长时间激励着学生,使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并得以全面发展,改变其心理品质及行为,甚至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鼓励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且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的课堂鼓励语能促进师生间的互动,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与教学潜能,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与智慧。教学相长,此之谓也。
  课堂鼓励语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使用,有其巨大的影响。语文课上的鼓励语发挥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人文传播作用。在余老师的鼓励语中,“谢谢”、“请”等言语的使用,无形中折射出儒家文化的内涵。
  二、课堂鼓励语的多角度观照
  我们试着给课堂鼓励语从以下几个方面分类,使其摆脱课堂上只凭语文教师主观语感臆断的方法,进入一个客观科学的新领域。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更新教学理念,主动优化课堂,提高效率。
  从课堂效度分类,分为有效鼓励语、无效鼓励语、负效鼓励语。有效鼓励语是指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增进学生情感体验的鼓励语。无效鼓励语是指针对性不强,不能激发其认知欲望的鼓励语。负效鼓励语是指言过其实,引起学生反感、不被学生认同的鼓励语。余老师课堂上使用的丰富而中肯的鼓励语,不但滋养了学生,而且启迪了在场的听课老师,体现了其大家风范与深厚学养。
  从层级分类,可以按照鼓励的强度,依次分为强势鼓励语、弱势鼓励语。强势鼓励语指富有激情的、甚至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倾向于夸张的鼓励语。弱势鼓励语指比较中肯、侧重情感沟通的鼓励语。从余老师使用的课堂鼓励语看,运用的是比较中庸的注重仪礼的鼓励语。强势鼓励语更多产生瞬时效用,而弱势鼓励语,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既能产生及时的效果,又能于无声处感化、感染学生。
  从范畴角度分类,可分为核心鼓励语、边缘鼓励语。核心鼓励语指紧紧围绕学生的回答内容作出恰当的鼓励、适切的评判。“多好啊,很好”、“分析得好”就属于此类。边缘鼓励语指不就其回答作出直接的判断,而是以礼节性用语表示自己的态度。“谢谢你”、“请你来”、“谢谢同学们”、“谢谢大家的努力”、“谢谢你的分析”、“请你来分析”,就是边缘性鼓励语。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以学者风范、儒者风采感染了学生。这两种鼓励语交错使用,相得益彰。
  三、课堂鼓励语的误区
  1.教师课堂鼓励语具有单一性
  滥用课堂鼓励语,“棒,棒,你真棒!”、“好,好,很好!”这种类似的口号过多,也比较单调,让学生生厌。再加上教师鼓励学生的内容和方式单一,所以课堂鼓励语对学生的激发性不强,没有发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作用。高中学生心理发展趋近于成人,他们更愿意听到中肯的评价,而不是廉价的平俗的鼓励。
  2.教师课堂鼓励语带有浅表性
  过于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仅停留在语言层面,忽略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与心理特点。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不少高中学生没有体验过探索知识的乐趣,在语文课堂上很少产生愉快的情绪,也很少获得教师的鼓励语;也有不少学生不愿意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惧怕因出错而难堪。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鼓励语不能针对性地呈现,仅流于形式,那么鼓励语就不能与学生的心理产生共鸣,良好的教学效应就不会产生。
  3.教师课堂鼓励语带有主观性
  带有主观偏见,很随意。鼓励语含糊,甚至不够客观公正,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种主观随意使得大多数学生不信服教师所教内容,仅有个别学生能认可。这种情形还会产生马太效应,使语文教学陷入被动状态。
  4.教师课堂鼓励语缺乏人文性
  语文课堂上,鼓励语枯燥无味,缺少人文观照与语文素养,这会使语文课堂沉闷乏味。语文课应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很多语文课忽略了人文性。其实,课堂鼓励语作为语文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传播人文性的不可或缺的阵地。
  四、课堂鼓励语给我们的启示
  课堂鼓励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语言素质、人文学养、教学水平、教学智慧。这提示我们,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和语言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言语行为,积极提高话语质量,不断增进课堂实效,增强教学的人文性与艺术性。
  五、高中语文课堂使用课堂鼓励语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鼓励不能只是针对少数学生,鼓励的目的是要让大家增强群体意识,共同努力,一起进步。要利用不同的机会,激励更多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受到鼓励,—同进步。否则会导致群体的不满,严重挫伤其积极性。
  2.适切性原则
  进行鼓励时,运用适度和适时的鼓励语非常重要。要考虑到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避免产生消极影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运用课堂鼓励语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增加学生言语交际机会,从而实现师生、生生的多边交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实现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最终目标。为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和肯定,从而使学生在智力活动中信心十足,表现欲很强,产生愉快的情绪,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双赢。
  3.多元化原则
  鼓励语是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想实现课程目标,科学的客观的多元的鼓励语是其重要的保障。所谓多元化,指课堂鼓励语因人而异,富于变化,机智幽默,诗意浓厚,或者富有时代气息,总之,灵活多变,符合学生发展规律。语文课堂上多角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当中,促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和成长。高中语文教师运用多元化的课堂鼓励语,最终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体系,也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4.延续性原则
  鼓励应该是持续性的。持续性的鼓励能够使学生一如既往、不断进步,而偶然的鼓励则会使学生不知所措,将信将疑,这样很容易半途而废。通过鼓励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肯定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鼓励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重视课堂鼓励语的研究运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无论是在教师的提问后,还是在师生、生生的交互活动中,教师的鼓励话语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积极性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5.艺术化原则
  语文教师,其课堂用语要讲求口语的达意、得体、生动、形象等。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当注意使用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句,将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哲理、人文的内涵化为活泼机智的课堂鼓励语。然而有学者认为,高中语文课上,只要把握两点就足够“艺术”:准确、精炼。准确就是对学生的课堂言语行为给予准确的价值认定,精炼也就是对学生的言语行为作出简洁的评判。但是笔者认为,在求准、求精的基础上若能幽默诙谐,那岂不更加“艺术”。在求准、求精的基础上,能让古典诗词作为鼓励语走进语文课堂,也是艺术化的典型表现。
  六、结语
  要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优化课堂鼓励语是重要的一部分。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交流来拓展认知、增进情感。对于高中语文课堂而言,课堂鼓励语不仅是交流工具而且也是人文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智慧。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去灌输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高中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当中,营造有张有弛的课堂氛围。那么,使用有效的课堂鼓励语就是实现的渠道。因此也要求高中语文教师激发自身的热情,变更教学理念,变更课堂教学方式,增加平时师生交往的次数,加强师生交往的深度,把握课堂鼓励的最佳时机,使鼓励语具有人文性和激励性。
  
  参考文献:
  [1]邱冬梅.鼓励语论析[J].修辞学习,2001,(2).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7:495—496.
  [3]金璟.教师激励性口头评价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江海漫江苏省徐州师范大学221011)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鼓励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