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4期 ID: 147912

[ 尹迪 文选 ]   

由伊甸园到人间炼狱

◇ 尹迪

  《蝇王》出版伊始便引起文学评论家和读者的极大关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部作品的吸引力不减反增,依然是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而其他荒岛文学作品如《珊瑚岛》等,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蝇王》保持长久的吸引力?或许答案就在于它有别于传统荒岛文学的情节和主题。与传统荒岛作品不同,《蝇王》完全摒弃了“英雄救美”或“荒岛变乐园”的桥段。故事中,一群男孩在荒岛生存中相互排挤甚至伤害,场面暴力血腥,惨不忍睹。最终,象征野蛮、暴力的杰克和他的追随者们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而原本美丽、安宁的小岛变成了废墟。文章试图从“性本恶”和人性黑暗的根源出发,对《蝇王》的主题进行解读,希望能对戈尔丁的代表作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人性的黑暗
  初读《蝇王》,大部分人通常会认为这部作品遵循着传统荒岛文学的剧情三部曲:“流落荒岛——荒岛冒险——最终获救”。然而仔细研读后不难发现,它的情节安排与传统荒岛小说相比有明显的区别。传统荒岛小说中,《鲁滨逊漂流记》的男主角鲁滨逊在荒岛上建立了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明社会。他建屋造舍,开垦荒地,饲养家禽。不仅如此,鲁滨逊还打败野人拯救了黑人“星期五”。作者笛福通过这样的情节安排,高度赞扬了鲁滨逊永不屈服及大无畏的精神。另一传统荒岛文学作品《珊瑚岛》的主人公是三个叫作拉尔夫、杰克以及彼得金的男孩。他们善良、勇敢,相互扶持,互敬互爱,共同解救被俘少女,同心协力将现代文明传播到流落的小岛并将其改造成伊甸园式的人间乐园。而《蝇王》中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却是另一番模样。男孩们刚流落荒岛时组织召开了民主会议,他们选举拉尔夫作首领,试图建立一个文明社会。情节发展至此,戈尔丁貌似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与以往荒岛作品类似的画面——重建秩序井然、理性安宁的和谐文明社会。实际上,他并没有沿袭传统的情节模式,故事笔锋一转,向着相反方向发展。在绝望、饥饿和恐惧的驱使下,男孩很快分裂成两个敌对的阵营,曾经的文明社会瞬间土崩瓦解。以拉尔夫为首的阵营人员稀少,势力薄弱,大部分孩子都加入了代表野蛮与暴力的杰克阵营,黑暗邪恶的本性使他们变得野蛮、残忍。一幕幕惨不忍睹的人间悲剧在原本平静的小岛上不断上演,西蒙和皮吉陆续被杀,拉尔夫也差点丧命。文明、理性在原始本性的暴露下,都变得苍白、无力。小说最后的结局也不同于传统荒岛文学作品。与传统小说主人公获救收场不同,《蝇王》中的孩子虽然被海军军官所救,但迎接他们的是更加血腥、残暴的成人战争。
  从试图重建文明社会到相互争斗残杀,由原始的荒岛到现代战场,《蝇王》为我们展示了全新的荒岛故事。这种情节的设计促使它突破传统荒岛文学的框架,挖掘出新的内涵和主题。笛福和巴兰坦以积极的方式体现了“善胜恶”的坚定信念,而戈尔丁本人的经历决定了他对资本主义现状的不满和怀疑。他不再坚信资本主义社会体制是笛福或巴兰坦笔下的人间乐园,并试图唤醒盲目轻信“善胜恶”的民众,令他们能够重新审视自我,探究性本恶的根源。戈尔丁是荒岛文学作家中提出“恶胜善”的第一人,也是独辟蹊径、深刻揭示人性本恶的第一人。
  《蝇王》中男孩流落荒岛的原因是他们乘坐的飞机被中途击落坠毁在荒岛上,而那架飞机原本应带着男孩远离现代社会爆发的核战争。故事中的男孩获救后又将去往何处?他们会被带回成人世界的战场。故事的结尾告诉我们,整个故事是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发生的。原本那个远离文明社会、杳无人烟的荒岛应该是躲避战火的理想天堂,却随着故事的发展最终化为灰烬。为什么《蝇王》中的男孩不能像其他荒岛作品中的主人公那样在荒岛上建立自己的文明社会呢?或许他们面临的威胁比其他人要多,当压力无法克服后,邪恶的本性会驱使他们逐渐“兽化”,最终彻底沦丧。
  故事开始时,流落荒岛的孩子们对于小岛仙境般的环境相当喜悦,不由令人想起巴兰坦笔下的珊瑚岛。可惜,戈尔丁设计的荒岛却是珊瑚岛的异化,乌托邦式的人间乐园被彻底颠覆。《蝇王》中的荒岛纯粹是为了赤裸裸的展示人类“性本恶”的本质。这样的场景设计充斥着绝望和悲伤,因为人们会慢慢发现,将伊甸园变成人间炼狱的恰恰是人类自己,就像约翰彼得所说蝇王是罗杰,是杰克,是你,是我……
  任何结果都不是突然出现的,荒岛由伊甸园般的乐园变成血腥残忍的人间地狱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戈尔丁主要通过一系列“捕猎”的情节来展示人类理性的丧失和人性的堕落。故事开头是单纯的捉捕野兽,随着情节的发展捕猎的对象变成活生生的人。如果说西蒙的死是个意外,皮吉却的确是被残忍杀害的。男孩们随着“猎物”的升级变为活脱脱的野人,道德彻底沦丧,无邪变成邪恶,游戏弄假成真。原本纯真善良的孩子因为体内残忍、邪恶的本性而变得血腥、野蛮。故事第一幕捕猎场景中,杰克碰到一只被树枝绊住的小猪,他很快拔出随身的刀,在刺向小猪前却有瞬间的迟疑,因为这短暂的犹豫,小猪侥幸逃脱。杰克的犹豫说明他内心对于无助的生灵心存怜悯。这时的他,理性和善良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脱离文明世界越久,就越不能忍受文明所带来的各种束缚和制约。他们就像脱缰的野马,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尽显本性。他们享乐主义的天性逐渐抹杀了重建文明家园的可能。他们燃起熊熊烈火,火光照耀着一张张狂热、失控的面孔,也烧毁了一切童真和善良。
  杰克的部落陷入对于捕猎的狂热追求中。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职责,致使发送信号的火堆熄灭,错过被救援的机会。杰克命令所有的猎手将脸涂花,孩子们在这样的伪装面具下可以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顺利从羞耻、道德感中解放出来。“猎手”们设计出自己的仪式乐曲:“杀猪、割喉、放血”。压抑的暴力得到释放,伪装面具带来的安全感令人有摆脱和解放的愉悦。此后,捕猎成为唯一的任务和娱乐。即便拉尔夫(文明理性的象征)也不可避免地对猎物有种本能的兴奋,被杀戮吸引的他似乎也变得蠢蠢欲动。男孩们甚至还创造了自己的神——蝇王(人类堕落的象征)。邪恶的根源得到释放后便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便不可收拾。由于本性的解放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孩子的本性暴露无遗,步步“兽化”。对于“蝇王”的崇拜和祭祀,不仅表明他们完全克服了对血的恐惧,也说明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屈服和顺从。祭祀后,杀戮继续蔓延,被捕杀的对象却升级为身边的伙伴。西蒙被当作野兽误杀,令人难以理解并震惊的是,悲剧发生后,杰克对于西蒙的死没有感到任何内疚或自责,相反伙伴的鲜血将他刺激得更加伪善和邪恶。杰克否认野兽已经消失,宣称野兽可以幻化成任何形状并有可能再次出现,继续开展追捕和杀戮。西蒙的死强化了荒岛上的罪孽,也代表着人类“性本恶”的天性最终占据主导地位。在“性本恶”的驱使下,惨剧接二连三地发生,皮吉惨遭杀害。性本恶一旦失控爆发,后果是非常惨烈恐怖的。天生的杀戮欲驱使着已经“兽化”的孩子们彻底疯狂。他们将拉尔夫视为异类,铲除异己的行动迅速展开,此时的拉尔夫已经沦为活生生的猎物。拉尔夫代表着理性、民主和文明,而这些是杰克及他的蹙拥者抵触并排斥的,因此他们必须将其铲除。拉尔夫躲进密林逃避追捕,杰克们居然放火烧树,希望浓烟将拉尔夫熏出,可以抓住并杀死他。可怜的拉尔夫自流落荒岛起便竭尽所能地构建文明社会并利用任何可能的机会与外界恢复联系,争取获救,可是在故事最后他像猎物一样仓皇逃命。要不是海军军官和巡洋舰的出现,恐怕拉尔夫的下场就跟那头野猪一样,被割下头颅当作祭品献给蝇王。伴随着熊熊烈火,杰克为首的野蛮阵营彻底毁灭了最开始想要创建的文明社会。
  戈尔丁利用荒岛文学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他彻底颠覆了传统荒岛文学的模式,并首次提出“恶胜善”的论点。这部作品就像晴天霹雳,唤醒人们重新考虑根深蒂固的所谓的“善定胜恶”思想,也激发人们审视自我。
  二、人性黑暗的根源
  戈尔丁极力在《蝇王》中揭示人性的黑暗。他坚信人类具有极度危险的野蛮天性,如果无法得到控制,后果将不堪设想。戈尔丁的思想与当代许多西方作家不谋而合,这种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基于资本主义体制暴露出的种种残忍现象,当然也与戈尔丁本人的经历密不可分。戈尔丁曾亲眼见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经历对戈尔丁有着深远的影响。战争的残酷和黑暗直接影响着他的思想和创作。战争消除了人们心中的理想主义和一切天真纯净,彻底暴露出人性的邪恶和残暴。戈尔丁曾向纽约邮报的约瑟夫透露,二战是他人生中的转折点。深受战争影响的戈尔丁,进行文学创作时经常构建类似的社会背景。《蝇王》中,戈尔丁同样以爆发核战争的世界为背景,结合着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塑造战争背景时显得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战争作为外在因素与人类的邪恶本性密不可分。实际上,二者是相互影响、共生共存的关系。一方面,战争意味着杀戮、鲜血和残忍,而这些都源于人类“黑暗的心灵”。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和需要,人类利用战争这种野蛮残忍的方式,完全不顾随之而来的可怕后果。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类邪恶本性也是由血腥的战争所引发、刺激产生的。如此循环往复,人类道德沦丧,战争规模不断升级。正是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原本伊甸园般的仙境乐园变成彻彻底底的人间地狱。
  《蝇王》最后,拉尔夫被一名海军军官所救。在这名军官眼中,孩子们之间的战争只是“娱乐和游戏”。他厌恶男孩身上的血渍和泥巴,然而血渍和尘土恰恰代表着战争的内核。相对荒岛上的孩子而言,军官是另一组“猎手”的领导。他和他的战舰不可能送孩子们去安全的地方,因为荒岛之外的世界正因为更大规模的战争而面临彻底的毁灭。《蝇王》里的男孩是因为躲避战争才流落荒岛,而小说情节的安排也遵循着战争发展的规律:对权力的追逐、鲜血和死亡。海军军官和他的战舰是“战争”和“野蛮”的同义词。荒岛上发生的捕猎和杀戮与岛外成人世界爆发的战争不谋而合,而后者更加血腥和残忍。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戈尔丁试图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战争是人类罪恶的根源。作为外在因素,战争激发了人类残暴的天性并促使人类逐步堕落、兽化。与此同时,人类邪恶的本性使得战争更加残酷,规模愈发升级,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人类悲剧的发生。
  如果说战争是影响人类邪恶本性的外在因素,渴望权力的欲望则是其内在因素。权力是大多数人穷尽一生想要追寻、争取的东西,也是自古至今许多悲剧的根源。这种渴望和追逐不仅体现在成年人身上,甚至连理应天真无邪的孩童身上都能找到相应的痕迹。戈尔丁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在自己的《蝇王》中设计了相应的情节:亨利和另外两个小男孩在海边的沙滩玩耍,亨利表现得像是个领导,因为另外两个是岛上年龄最小的孩子。由于年龄的优势,亨利掌握了领导权。稍后,他发现了一些小型海洋生物,变得格外兴奋,不停地将这些生物放置在自己挖的小沟里面,按照自己的意愿操控那些小型生物使亨利变得异常兴奋和激动。尽管年纪不大,但是这种感觉带给他无尽的满足,对于权力的追求在这个小男孩身上尽显无遗。
  权力的欲望使邪恶的本性摆脱文明和道德的束缚,驱使人类逐渐兽化,犯下滔天罪行,而《蝇王》中的男孩们也正是在这样的驱使下将原本美好的乐园付之一炬。综上所述,战争和欲望是激发人类邪恶本性的两大根源,正是它们的相互作用促使原本伊甸园般的乐园变成惨不忍睹的人间地狱。
  
  参考文献:
  [1]Babb,Howards.The Novels of William Golding[M].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0.
  [2]Calandra,Denis M.Notes:Lord of the Flies[M].New York:Lincoln,Nebraska,1971.
  [3]Reilly,Patrick.Lord of the Flies:Fathers and Sons[M].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92.
  [4]李玉花.泯灭的童心 泯灭的人性[J].外国文学研究,1999,(1).
  [5]田俊武.同为荒岛小说 观念手法迥异——笛福、戈尔丁杰作之主题思想及艺术手法的反相对位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1999,(2).
  [6]魏颖超.英国荒岛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尹迪济南山东政法学院外语系250014)

由伊甸园到人间炼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