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4期 ID: 147954

[ 唐善玲 文选 ]   

将流行文化元素引入职校语文阅读教学

◇ 唐善玲

  职业类学校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着,究其原因,从教与学的主体来看,多数学校的学生状况表现出“三不”:一是学习态度不端正;二是学习兴趣不足;三是学习习惯不好。目前的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也普遍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如:教学主体偏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教学单纯突出知识点,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上有所欠缺等。“大语文”教育观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能只着眼于课本,而应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课内到课外,从家庭到社会,从语文运用到生活态度,要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流行文化是伴随现代社会的产生发展而兴起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具有流行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它包括音乐、体育、影视动漫、互联网、即时通讯、服饰、时尚等诸多元素。流行文化以其光鲜亮丽的外装,轻松诙谐的内容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学生。面对今天这样的社会大环境,语文教学理应担负起引导青少年对流行文化进行甄别、选择的责任。同时,选择学生喜闻乐见、有教育意义和实用价值的流行文化元素,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不仅能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甄别流行文化,还可以从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上着眼,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而推进语文教学改革。近年来,围绕我校江苏省课改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很多尝试,本文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初浅的体会。
  一、在流行歌曲中品读诗歌、散文
  按照《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要求》,语文教学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语文课程理念,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获得必要的语文素养;同时要增进课程内容与生活及未来职业的联系,根据学生的个体发展及不同职业类别对语文的要求,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开发利用多方面的课程资源,构建灵活、开放而又有活力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体系。“流行歌曲可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一方面,时代特征、当代中学生的特点以及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对流行歌曲有迫切需要。另一方面,生活教育理论、多元化教育理论以及隐性课程理论为流行歌曲走入语文课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流行歌曲包含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流行歌曲这个课程资源,有利于教学模式的革新,可以变单一、封闭的课堂接受式教学模式为互动的开放的学生自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本就和当时的流行歌曲密不可分,《诗经》与汉乐府本身就是民歌,既然是歌曲,他们就带有一定的旋律,宋词元曲更是配乐而和,这些都印证了诗歌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而当代的许多流行歌曲也在努力寻找古代诗歌的旋律。如大家熟悉的《明月几时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无言独上西楼》这几首歌,歌词本就是古代诗词,许多歌曲到了歌星的口中,就可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在教学这一类作品时,恰当地运用这些歌曲可以使教学更加轻松有趣,也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还有一些诗词,和流行歌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内容方面。在教学时把歌曲带到课堂上,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蒹葭》时,配上歌曲《在水一方》,如梦如幻的歌曲背景很容易让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
  一线的语文老师都知道,如今的职校学生,要他们背诵几首诗歌很难,可要他们说出流行歌手的名字,多半会如数家珍,对于流行歌曲,会顺口哼上几句。流行歌曲对学生的影响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让流行歌曲走进课堂,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语文教学的良策。学生重“歌”轻“诗”,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流行歌曲的情感“或晴或雨”,符合他们的审美倾向,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诗地处高处、远在古代,让他们有可望不可及的距离感。那么,把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效果很好。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特别喜欢周杰伦的歌曲,稍加分析可以知道,周杰伦的许多歌曲和古典诗词、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如《菊花台》、《青花瓷》、《本草纲目》、《千里之外》等,这些可以直接作为欣赏的材料。当代流行歌曲,有许多首歌跟经典诗文相关。在教学散文《荷塘月色》时,甚至有的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哼起了歌曲《荷塘月色》,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学习《长江三峡》时,聆听歌曲《长江之歌》也为课堂增色许多。有些流行歌曲以优美的意境,积极励志的主题吸引着学生,如《蜗牛》、《少年中国说》等,它们可以作为语文欣赏和思想教育的素材。
  教学实践证明:在诗歌、散文的教学中,适时地引入流行歌曲,既可让学生与流行文化亲密接触,又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领略课文的魅力,增加语文的修养。
  二、影视文化拓展了原创作品
  影视作品形象化,画面感强,跟年轻人的心理特点相适应,受到大部分学生的热爱、追捧。影视文化的审美符合语文教育的需要。当今的语文教育已极大地受到影视文化的影响,影视文学不仅向学生传播自然界的各种美,也在传播着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美,表现了社会生活,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而社会生活正是语文教育的本源。影视文化的语言通俗活泼,更符合职校学生的审美,降低了他们的理解难度。
  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也为语文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可能。他们从小就在影视文化中成长,特别是许多优秀的动画片,如《猫和老鼠》、《西游记》、《米老鼠与唐老鸭》等。而一些优秀的影视剧不仅使人们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也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宽广、更生动、更活泼。从一定角度来说,影视文化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拓展了原创作品。我们都知道,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疑和影视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早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走向艺术舞台,选入职高教材的《祝福》、《雷雨》、《茶馆》等也早就被搬上了银幕。在讲授这些文章之前,先让学生看影视作品,然后再和课文比较,使学生先有了感性认识,再有理性的分析,不仅理解了形象,还能使形象更加丰满。通过电影电视作品同原著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作品的精妙内涵,体会原作语言的优美之处,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能力。实践证明,影视作品同语文教学的结合操作性强,也是最容易让全体学生接受的方式。但课堂教学时间安排有限,如何去筛选作品,巧妙地跟教学结合,是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三、广告,丰富了说明介绍
  广告,和语文教学的距离看起来很远,但越来越丰富的广告语言使学生们对许多广告词耳熟能详,津津乐道,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一现代传媒形式。也许有人会说,广告也是影视文化的一部分啊,确实如此。熟悉语文教学的人都知道,说明文、应用文的教学较为枯燥。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致大家也都一清二楚,无需缀述。而广告用语却形象生动、高度凝练、简洁明了,许多用语甚至已成为日常用语甚至口头禅,如“我的地盘我作主”、“一切皆有可能”、“把精彩留给自己”等广告词。如果说明文能像广告那样让人耳目一新,课堂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我们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的说法,说明文的教学就像是苦口的良药,是良药,但苦口,而广告就如同胶囊、包有甜皮的药丸一样,给人甜美的感觉,更易让人接受。因此,进行说明文教学时,尝试着用相关的广告词导入,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入学习,使枯燥的课堂饶有趣味。如在讲授《景泰蓝的制作》时,笔者用“七彩云南翡翠”的广告词导入,再转到“景泰蓝”上来,学生一下子被吸引进入课堂。为了让学生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通过让他们编写广告词来达到教学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许多。再比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让他们尝试做导演,设计拍广告,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实践活动的一些思考
  将流行文化元素引入职校语文阅读教学,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创新,也是一种探索。流行文化元素的范围很广泛,除了本文列举的几种元素外,还有很多,如服饰文化、体育文化、住宅文化、交通文化等。文化的范畴本就“无孔不入”,让这些文化小范围地走进语文课堂还可以,可要是系统地进入就需要多几分思考了。笔者曾在“流行时文美文阅读”方面做过调查,学生眼中的时文美文和语文课堂中的许多要求相去甚远,他们的审美观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众多流行文化元素充分地为语文教学所用,还需要语文教师多用些心思。流行文化可以丰富语文课堂,而站在另一角度看,由于流行文化对诗文的明晰化的阐释,使学生的审美趋于同一,从而大大缩小了学生的审美空间。文学欣赏中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将成为过去。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千人一面的僵化局面,与大力提倡个性化,提倡创新思维的时代精神相悖。本文提出这些问题,旨在抛砖引玉并引起同行专家们的关注,共同促进阅读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洁静:流行歌曲,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EB/OL].网络资源.
  [2]参见浅析影视文化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渗透[EB/OL].百度文库.
  [3]顾慧倩.语文教学引入流行文化元素的实践研究[EB/OL].网络资源.
  
  
  (唐善玲江苏江阴南华中等专业学校214443)

将流行文化元素引入职校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