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4期 ID: 147943

[ 李世清 文选 ]   

谈语文教学中的自主阅读

◇ 李世清

  在教与学这对矛盾统一体中,永远是“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语文学习不是从零开始,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应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
  我们以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贴着文本的地面,漫步在言语的密林,穿行在字里行间”。学生只有满怀敬畏地走进文本,无限虔诚地审视每一个词语和标点,才能感动于这小小方块字的生命热量,惊叹于作者精心营造的言语和精神空间。如《散步》中的一个“熬”字,会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健康的每况愈下,弱如蛛丝的身体,感受到“儿子”一次次忧心如焚的煎熬、无可奈何的自责、虔诚的祈祷和有惊无险的庆幸。“文字是生命的酒”,我们只有以语言的灵魂歌唱,才能真正触摸到作者的精神和生命最本质的跃动。
  学生必须更多地直面和接触文本,特别是其语言,仔细充分地体味、揣摩、感悟文章中重要的语言点。切入的最佳方法是“读”,并且要读进去,读进文章里面和深处去。只有读细读深读透,才会有体会、感受,才谈得上理解。具体的过程一般是:拿过一篇文章,先进行泛读,整体感知后,开始精读,对关键的词、句、段进行研读品味。精读的时候尤其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
  学生在进行品读的过程中,最要强调的是一个“独”字。
  首先是“独立”。由学生自己直接面对文本,进行原生态的绿色阅读,是品读的先决条件。现实的语文阅读课堂中,由于教师的引导甚至主导过分,加上教学辅助用书的片面诱导,导致学生对于阅读教材的自主学习,几乎没有什么“悬念”可言。试想再经典的大片,欣赏之前,遇上几个热心的人对你不厌其烦地讲解,你还会有多少一睹为快的冲动?另外,如今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十分流行的“合作学习”,也严重防碍损害了学生的“独立”。每组五六个同学,踊跃发言的只有一两位,就是到大组交流,理所当然还是他们。但对绝大部分成员来说,这种合作就演变成“你说我听”或“你说我记”。天长日久,必将导致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在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增加每小组成员各自“独立”学习的环节,给他们比较宽裕的个体阅读时间,而且必须做到充分而彻底。
  其次是“独到”。阅读而能获得“独到”的体会和收获,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这里的“独到”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有异于一般传统观点的“独特”的理解和见解;一是由独立钻研而获得的认识和观点。追求“独到”之境,必以“独立”为前提;但仅有“独立”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并持续阅读的习惯和科学的阅读方法以及阅读时的淡定从容的心态。
  语文的阅读美感从语言的品读和体味中获得。那么就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而言,有哪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三加”入手:
  一是朗读加静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就描述了放声阅读的作用。当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真正读得专心专注,想得如痴如醉,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全身心融于文中,产生共鸣和冲动,甚至旁若无人,这不就再现了古人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了吗?
  二是推敲加分析。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华而不实的环节并不鲜见。缺少过程,只重结果,只有粗疏的概括和提领,还振振有辞地冠之为“整体感悟”。实际上,真正的“整体感悟”是在有效强化课堂教学的阅读过程中获得的。在研读品味这个环节,教师总喜欢设计这样的问题:“找出你喜欢的语句,来谈谈你的理由。”并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若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正确的引导,课堂上难免就会产生“蜻蜓点水”的现象,学生东说一句,西说一句,面面俱到,挖掘不深,当然也谈不上什么深刻的感情体验。可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词、句、段的精彩之点进行推敲和比较,进行分析和探究是最为有用的。
  三是动脑加动手。现在的课堂中,除了做有关的模拟题,学生的动手机会已经很少了。段落不标,拼音不注,所得不记,早已是常态。仅凭读读、想想、说说,怎能获得阅读的美感、提高阅读能力呢?我们以为要提高读的准度,要巩固思的成果,要确保说的质量,都必须下手动笔。这里所说的动手包括两方面:一是书面解答老师精心设计的习题,主要是表述;二是在文章的空白处,及时写下自己阅读时星星点点的体会和感悟。这样的书面表达训练了表述的精准和思维的严谨,并且和写作中的表达融合在一起,逐渐养成学生自身的表达个性和语言风格,使阅读收到最大的效益。
  还教学以真实的天空,给课堂以诚信的沃土——教学应是带着斑点的璞玉,长满青苔的树林,一切都应该是真实、平淡、和谐、自然的。
  
  
  (李世清山东省胶州市第二中学266300)

谈语文教学中的自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