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4期 ID: 147932

[ 邓民铿 文选 ]   

力避缺憾,提高质量

◇ 邓民铿

  教学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教学的成功与缺憾,其实执教者心中最明白。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语文教研员,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到学校与我们的语文教师交流关于语文教学的观点,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了解。近些年笔者听了不少的语文课,根据自己的感觉,好课难得听到,存有较多缺憾的课则较多。笔者认为,好的课,大致都很有内涵,很丰富,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很受学生喜欢。当然,金无足赤,课难完美,但我们要努力上好语文课。笔者想从实际出发,针对有缺憾的语文课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课上得复杂
  复杂感表现有四:1.教学目标复杂。不少教师在拟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心中就比较茫然或不够确定,以至呈现出诸如制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多元目标,每一个目标又细分出几个分目标的情况,让人感觉目标不集中、不突出。实际上一堂课下来,常有多个目标没有实现或者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到。2.教学内容安排复杂。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上,教师往往没有很好地根据教材文本自身的特点来考虑应该教什么,先教什么后教什么,重点教什么,难点是什么,而常常是把教材的根、枝、叶搅和在一起,什么都想教,认为什么都重要,惟恐漏教,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到什么,不清楚不明白。3.教学环节复杂。这正如浙江宁波师院的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的最低标准》一文中指出的,一节课往往安排几十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内容用几分钟进行教学,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第一个环节内容还没有很好地让学生理解消化,就进入第二个环节的学习,几十个环节下来,学生已云里雾里了。4.教学语言复杂。教学语言要明白,使学生听起来很明了,这是基本的要求。不少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就不是很清晰,有的地方口音很重,有的较啰嗦,总之,教学语言没有根据教材特点做到深入浅出,文体色彩没有显示出来,没有根据学生的听力做到通俗易懂,没把课讲到学生的心里去。
  记得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过,“一清如水是课的底线”,她认为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不可有半点含糊;要洞悉教材个性,根是根,枝是枝,叶是叶,不能搅在一块;教学思路要清晰,教学语言要明白。笔者认为,如果教学者教学一节课没能做到如出己之口己之心,就很难把一节课上得清晰,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很费劲,教学的效果也就自然大打折扣。
  二、课上得平淡
  平淡感表现主要有三点:1.教学过程平淡。教学的过程很多还停留在作者介绍、字词教学、内容分析、特点分析、布置作业这个老套路上,有的甚至课课如此,没有新鲜感,久而久之学生对此很不欢迎进而讨厌语文课。2.对语言文字挖掘浅化。教师不善于挖掘汉语言文字的魅力,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语言深处,在必要的咬文嚼字上没有下一番功夫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步入语文的美好境地,造成语文教学的平淡无奇。3.对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关注不够。教学的预设指教学前教师的充分备课。对文本的解读与领悟要做到准确、深刻进而有创新,但更多的教师除了力求准确外,很少在深刻和创新性上下足功夫;在教学策略上,创设教学情境平常化,很少能使情境问题化,情感化,以刺激教学。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常常被忽视,或被简单处理,其中的价值没能得到发掘,课堂因此而单调乏味。
  平淡的课堂教学,就是缺少教学的灵性,这样的教学很难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甚至会抑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不断地制奇出奇,就能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的言语深处与言语发生对话,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就会不断地得到广化、深化、美化。
  三、课堂示范性弱
  教学,重在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学习,力求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两点:1.教师的语文基本功底欠扎实。比如说,板书书写不规范,龙飞凤舞,歪歪斜斜,与要求学生做到工整、端正有差距;泛读文章,信口就读,不用酝酿,常见不合文体现象,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析词释义,不用规范化的字典词典,更多的是取大概意思;要求学生当堂回答的问题,自己没能拿出、准确、合理、简洁、精炼的答案;引经据典时,常有不够准确和不够全面的问题出现等等。2.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要求不够严谨,对学生的听课、做笔记、朗读文章、口头回答(或讨论)问题时的语言和体态、课堂作业等方面的评价较为随意,重结论轻细节(过程),使得不少学生没有养成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忽视,因为学生的仿效能力很强,所以它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深刻,是现实的,也是长远的,甚至是终身的。
  四、课上得没激情
  没有激情,主要表现在:1.教师精神状态不佳,带着情绪上课。这样上课,教师就不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教学中,谈不上激情教学,个别教师还将自己不良的情绪在课堂上对稍有“不轨”的学生发泄,有破坏教学环境之嫌。2.教师备课不充分,底气不足。打无准备之战,自然是凶多吉少,想游刃有余、酣畅淋漓一番是不现实的。3.教师没能和文本情节、形象、环境融合统一。神归神,形归形,形神不合,即便有激情,也只能是说形合神离——不和谐。4.教师自身思维不活跃,不善于触发学生情感世界的波澜。有的教师上课自身有预设、有激情,但没能把学生的热情煽起来,造成一头热另一头冷,“激情”没有效果。
  没有激情,语文课堂教学就好像没有了生命,因为语文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也不是影视变幻、虚无缥缈,而是紧扣语言特性,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语文课难上好,这是人所共知的。不像有些人所说,最好上的是语文课,好像谁都可以来上语文,这是不理解语文教学。但是能上好语文课的教师也有,而且不少。在他们身上,可以说在演绎着“台上一节课、台下十年功”的事迹。
  虽说语文教学本身是一项不能完美的艺术,但要努力避免缺憾。要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少一点缺憾,教师就应该执着地去磨好语文教学这把剑。首先教师要热爱语文教学,对语文有感情,把语文教学当作一项事业来对待。如果教师自己不爱语文,又如何“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呢?其次要夯实自身的语文教学功底——汉字文化的功底,古今中外经典文化的功底,语文教学法的功底等,有了好功底,就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再次,要修炼好为师之涵养,以善待学生,信任学生,引导学生,影响学生,这些都要求教师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为学生佩服的为师之人格魅力。笔者认为磨好了这把剑,语文课可以上得更纯熟、更有内涵、更丰富、更出彩,深受学生的欢迎;语文教学,就少了缺憾,提高了质量。
  
  
  (邓民铿福建省永安市教师进修学校366000)

力避缺憾,提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