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4期 ID: 147936

[ 雷敏 文选 ]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 雷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和正确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见德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失掉了灵魂,那语文教学还有什么意义呢?近代著名教育家梁启超说过:“夫使一国增若干之学问智识,随即增若干有学问、有智识之汉奸奴隶,则有之不如其无也。”[1]如果教师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了汉奸卖国贼,成了别人的奴隶,倒真不如不教。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特别是在当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人们不能不面对金钱至上、物欲横流、贪污腐败、抢劫杀人等丑恶现象,惊叹道德的沦丧、精神的堕落。学校的德育面临新的挑战,许多学生辍学、逃学、离家出走、寻衅滋事,他们心理脆弱,心胸狭窄,小小年纪就精神分裂、人格变态,更有甚者,不少学生越轨违法,危害社会等等,这些无不说明道德教育处在危机当中。鲁迅在“五四”时期创作的《狂人日记》中痛心疾首地呐喊:“救救孩子!”那是从吃人的封建礼教中救出孩子,而今天要从道德沦丧、精神堕落中救出孩子。从德育方面挽救青少年,这是每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德育渗透,对学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是分内责任;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那么语文德育教育又有些什么样的内容呢?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呢?
  一、人文的精神家园
  科学无国界,而语言是有国界的,是属于民族的。语文教学在教学生学习民族语言即母语时,其心理倾向就自然接受了“珍藏在民族语言里的文化影响,文化浸润、文化熏陶、认识和理解民族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哲学观念、审美价值、人生体验等,集中一点,就是接受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就是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我国的《周易》被公认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其中有两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是以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养育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国人,而利用语文教学来传播这种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道德的天然基地
  自古以来,中国教育的传统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自《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开始,就强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就是人的道德修养。语文的德育教育,即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可表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对世界的情感态度来说,教育学生必须具有爱国精神。这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要让学生明白,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其次,从对人生的倾向来看,要明确人生在世的意义,必须树立理想。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对未来的向往、憧憬,凝聚着人的信念、追求和生活目的。理想是人为自己树立的社会、人生和事业等方面的奋斗目标。
  此外,从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来说,要有生活的准则和行为的规范,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
  以上三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语文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如果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够在教学中渗透了这些思想,就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一代人才。
  读书美身,知言养气,在读书中逐步形成自己高尚的品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师就是教学生读书的职业,理所当然,语文教学就成为了德育教育的天然基地。
  三、语文德育的实施方法
  其一,熏陶感染的内化体验。
  语文德育的实施伴随着语文教学一道进行,在无声的熏陶感染中,体验到道德的认知,内化成自己的德行修养。如下面这个教例:有位老师教授《这不是一颗流星》时,学生领悟了课文内容后,有一段实录:
  师: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略)
  师:这篇文章写得真好。不仅写出了孩子波浩对阿婆的深深眷念,也写出了阿婆对孩子体贴入微的关怀,还表达了我这位母亲对祖孙之情的理解。我读后被感动了,但是仅仅感动还不够,同学们,你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下面大家来展开小组活动,谈谈真实的内心感受。(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再全班交流)
  生1:通过波浩、阿婆和“我”三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互相体谅。
  生2:我觉得人与人之间要有互相的爱,爱心是有双向性的。
  师:课文里写了大量的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交流,那么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生3:我们应该像小波浩一样,关心老人,尊敬老人,用爱心去让老人觉得活在这个社会上是幸福的。
  生4:我觉得我们同学之间也应该友好,从我们身边做起,从每个同学做起。
  生5:课文写小波浩非常尊敬老人。可我们有些独生子女,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处处想到的是自己,给爸爸妈妈的太少太少了。小波浩那么小就那么懂事,我们真应该向他学习。
  ……
  师:大家得到的启示很多,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学会关爱,爱自己,爱别人,让世界充满爱。[2]
  这段实录中,学生从学习课文内容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进行讨论,认识社会,关爱社会。这就把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爱的观念,让学生内化为营养吸收了。
  其二,树立信念自觉行动。
  在教学中,语文德育就是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由语言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既弄懂辞章,又通晓义理,从而树立信念,鼓励学生把信念付诸实践。例如,学习《蔺相如列传》一文中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环环相扣,贯穿的中心是蔺相如“先国家之急”的思想。为此,他可以廷叱秦王,甘就汤镬,从而保全了和氏璧;他不惜以“颈血溅大王”,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他一再忍让着廉颇,是为了国家的团结稳定。他这种义薄云天的爱国情怀就可以转化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信念。
  叶圣陶说:“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之影响。语文教学只思想政治之效果,宜于此求之。舍本文而大讲一通,不克臻此也。”[3]语文德育必须同教学一道进行,决不是脱离教材的空洞说教。
  
  注释:
  [1]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2]陈虹:《<这不是一颗流星>课堂实录》,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5期。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雷敏 四川攀枝花市建筑工程学校617068)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