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6年第12期 ID: 81309

[ 覃国平 文选 ]   

创建高中生写作思维训练新体系

◇ 覃国平


  一、创建“高中生写作思维训练新体系”的意义
  
  2001年始,为了实现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我在作文训练方面进行了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力图站在审视自我、审视教材、审视教育对象的高度创建一种“中学生作文训练新体系”。这个新的训练体系旨在“以人为轴心”,力争将整个作文教学的过程变成一种熏陶与淬炼的过程,变成一种尚美的过程,变成一种引导与促进人格成长的过程。让师生真正地感受到写作的美好、欣赏的美好、人生的美好。通过这样的作文训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走进一种以追求人性完善为终极目标的文学艺术审美境界。这一实验于2004年顺利完成,实验专著《中学生作文训练新体系》(30万字)2004年6月已由光明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
  后来的作文教学中,由于直接使用《中学生作文训练新体系》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作文教学明显地摆脱了盲目、随意、短期的局面,走出了低能弱效的困境,尤其是学生人格素养的提升给写作教学带来了鲜活的局面;而另一方面,也使笔者越来越感觉到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与《中学生作文训练新体系》的“训练体系”相辅相成的“写作思维训练新体系”,对提高作文教学的理性素养和学生良好的写作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考查中学生写作缺陷,我发现思维训练不可或缺
  由于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尤其是多年参加高考语文作文评卷工作,对中学生的写作状况,或者说对中学作文的教学状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我从调查中得知,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每一位学生所写的作文都不下百数十篇,如果再加上日记、周记等“变相作文”,写作的次数有的不下于200篇。可是平心而论,每一位学生写出的成功作文或者说他们自己满意的作文是为数极少的。从教者的角度来说,只要稍有事业心的教师,进行作文训练的次数都会远远超过大纲规定的数字。然而,真正教出了多少令教师们满意的作文,客观地说也是很不值得乐观的。产生以上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人生空间狭窄,认识匮乏,情感受到挤压,个性受到抑制等——这是思想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已出版的《中学生作文训练新体系》解决);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写作缺乏有效的思维训练。
  由于思维训练的缺席,学生们产出的作品出现明显的缺陷:他们常常忽略话题材料,只看话题,不知由表及里审度话题意蕴;他们喜欢舍远求近,只重眼前,不知由近及远拓展材料空间;他们习惯就事论事,有此无彼,不知化实为虚提升情理境界;他们欠缺整体意识,思维凌乱,材料凌杂,不知化零为整,组织篇章结构;他们爱粗枝大叶,不事精细,不知化抽象为具体鲜活充实情节;他们不知化平淡为神奇,打造经典细节;他们不知画龙点睛,突出文章主旨等。这就使得许多文章话题意旨不明,文旨指向模糊,材料单一,内容单薄,深化升华不够,谋篇布局草率,缺乏艺术感染力。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中学生,尤其是要参加高考选拔的高中生来说,写作思维训练刻不容缓。
  
  (二)深味高考作文题的特征,我认为写作思维训练迫在眉睫
  1、高考作文越来越彰显的现实性与人文性暗含了对思维能力的要求。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十分强调现实性与人本性。这具体表现在考题越来越切近考生生活,越来越注重文题对考生人格素养的彰显性。无论是“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快乐痛苦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出发和到达”等切关人生的命题,还是“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语言与沟通”等涉及人际关系的命题;无论是“情感的亲疏远近和认知的深浅正误的关系”“心灵的选择”等道德情感认识的命题,还是像“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与思考”“人物或文学形象”等审美与思辨方面的命题;或是像“杂”“忙”“寻找”等审题空间与写作张力很大的命题,都直接或间接关切到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关联,这些话题或话题材料要求考生关注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渗透了对考生人文内涵、精神修养、思想认识水平及审美能力的观照,渗透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时代特征把握能力的考查。但当我们更深层次思考问题时,我们便发现:任何的思想水平、人格素养,任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单属于思想情感的范畴;它们无不与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现象、对宇宙万象的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具体、抽象、概括、转换等能力有关;即使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也都是受人生活积累和思想积累所左右的,也都是由人的思想感情和思维水准决定的。所以真正好的作品,或者说真正出彩的考试作文,无一不是思维品质卓越的作品。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越来越强调审美性、思辨性的趋势也暗示我们要重视写作思维训练。所谓审美性,包含作文话题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及其考生作文中体现出来的主体审美能力。这种审美能力具体指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认识能力及创造能力。例如,2003年全国卷春季高考题“水的联想”、2004年江苏高考卷“水的灵动,山的沉稳”、2004年福建卷“人物或文学形象”,这些话题考查学生对山水的感知而形成的对山水美的主观意识,以及引申到超越山水局限的对人对社会风尚和文化等方面的审美。所谓思辨性,即指文章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展示学生的认识水平,其主要内容为透过现象探究本质,针对结果或结局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或条件,或者是根据分析、归纳、推理对同类事物的特征进行揭示,对不同类事物进行异同辨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其核心要义是渗透辩证分析与哲学思考。2004年国家及各省市的14套高考语文卷的作文话题中有10个作文话题涉及二元关系。这个信息无疑告诉我们一定要对“思辨”予以高度重视,把写作思维训练落到实处。
  2、把握高考作文话题的规定性与暗示性需要思维水准的直接参与。
  所谓规定性,是指高考卷的作文题或作文话题有明确的主题指向、范围提示、文体要求和书写规范。所谓暗示性,即指话题材料暗含的提示和蕴涵的寓意。
  例如2004年全国卷乙卷作文话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的痛苦,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跟所有的考试作文题或作文话题一样,作文在写作范围、立意、文体、标题、字数等方面给予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除了范围和字数外似乎没有什么限制,但话题本身的内涵和写作范围方面的规定其实暗含了许多规定。如果我们在审题时忽视了周密的思维参与,就等于忽视了那些暗含的规定,这是造成许多同学文章偏离题意或与题意若即若离的重要原因。
  本考题运用“遭遇挫折和内心痛苦”的谈话为材料,由此提炼出“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话题,意在引发考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审问内心,回答面对挫折该如何看待的问题。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审读材料:(1)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两种观点,“有的人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仿佛一切都堕入了黑暗;同样是失败,有的人能坦然对待,顽强面对。这两种观点,不是放在话题里做装饰的,考生写作此文之前,既要对两种观点进行比较、鉴别,又要将其与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所熟悉的社会生活现象联系起来,确定文旨、选取素材。(2)材料还给我们一些具体提示,指出这些挫折可能是“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等。其实,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失去的远不只这些。这就暗示考生要从如何对待失去这个角度入手,审视自我,审视人生,审视他人,审视社会,以展示自己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要使写作不跑出话题的规定又超越话题的空间,必须要对抽象的材料进行具体化处理,对感性的材料进行理性挖掘,对主旨与材料进行有机链接,对材料与材料进行筛选鉴别。可以说,写作的整个过程就是严正而周密的思维过程。
   [##]
  3、开放性与个性化是思维训练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曾经有人认为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趋向于开放性,素质教育对优秀作品的期待往往趋向于个性化,思维训练似乎与以上要求相违背。笔者认为开放性与个性化确实是写作教学追求的最高层级,但这绝不与写作思维训练相矛盾;相反,开放性与个性化正是写作思维训练追求的目标和境界。我们不能把“思维训练”与单一的“写作模式”的构建混为一谈。首先,写作思维训练仍然是以“人”为轴心的,它关联着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文化素养、认识水平、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人格的雕塑与开发。其次,写作思维训练所关注的就是引导学生怎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抽象到具体、由感性到理性地审度文题和构建文章的能力。所以,就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言,真正的写作思维训练既是人内在各种心理机能与各种素质才能的有机调配和组织,又是人对外部世界感性体悟与理性认知的有机链接;既是个体心灵独特跃动的音符,又是“思接千载,视听万里”的开阔境界。
  “高中生写作思维训练新体系”意在审定文题、链接材料、构建体裁、修炼表达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广阔的思维空间,扩展路径。使学生的写作由单纯的体式、单一的真情实感向纯正的文章意识转化(健康纯正的文章意识指:主题思想鲜明、情理意韵深厚、体式表达美好,具有审美价值),由实施某种教化到贴近时代发展、关注人生、回归人本的转化,重视学生的想象力、思辨力、创造力培养,发展思维的个体品质,养育个体化精神色彩。为考生传达自己独有的思想见解和展示写作者独特的写作个性提供平台。
  
  二、“中学生写作思维训练新体系”实施的途径及示例
  
  ㈠以人为本,构建中学生写作人文话题源及其话题支。
  以人为本,构建话题源相当于建立一个话题纲,以此确立思维训练的人文区间;在此基础上构建话题支,相当于建立一个话题库。纲与库的序系一旦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就很容易辨别话题材料的归属了。再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活性话题”又将学生的写作由总话题和话题支的区间迁移到更广阔的领域。
  例如:人与自然篇
  1、总话题源: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有人说:自然是人类真正的家园;有人说:自然是人类心灵的栖所;有人说: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程度体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水准;也有人说:自然是服务于人类的,一部人类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人类主宰自然、征服自然的历史。你的看法如何?
  2、人与自然篇相关话题支
  ⑴自然是人类的家园 ⑵自然是人类心灵的栖所
  ⑶探究人与自然关系及前景 ⑷批判和反思人类对于自然的伤害 ⑸倡议保护生态环境 ⑹质疑人类征服自然
  ⑺绿色联想 ⑻花、草、树、人
  ⑼天空与我们 (10)欲望与代价……
  3、活性话题:
  (1)作者原创话题:中国北京2008年奥运会筹备工作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日前,“奥运公园”警示语征集活动落下帷幕。北京师范大学2004级一位新生为“青青河边草”这一景点创作的标示语获得了特等奖。标示语的内容是“小草正在发芽,请勿打扰!”。有位专家说:这条警示语令人产生许多美好的遐想,很有韵味。细细品味,倍感这条警示语充满着诗意,它透视出尊重自然与生命的情怀,体现了创作者的人文涵养;既蕴涵了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又昭示了现代文明的方向。
  请以“韵味”为话题,联系社会生活,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文题自拟。
  
  (二)与社会生活接轨,开辟话题作文的活性材料空间
  与社会生活接轨,开辟话题作文的活性材料空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维训练环节。以前,我们说找素材,谈与生活接轨,学生就反复写自己都嫌陈旧的亲身经历,这种思维的局促状态造就了无数没有生气的作者与没有光彩的文章。写作训练中,将学生的眼球从他们生活的近区迁移延展到社会生活的远区,再让他们根据自己对材料熟悉与喜好的程度进行选择,写出来的文章就别有一番风采了。
  例如:以“爱的真谛”为话题作文。
  1、审题:爱的真谛——爱的真实意义和道理。
  明确:所写文章必须或明确或委婉地告诉读者“爱的真实意义和道理”是什么,不能纯粹地书写一个爱的故事,或就“爱”泛泛地进行抒情议论。
  2、寻找活性材料空间,采集素材。
  (1)近区材料:
  父爱、母爱、亲情、友爱、师生之爱、爱情
  (2)远区材料:
  A、人与人之间超越血缘关系的爱
  B、艺术之爱——梵高、贝多芬等
  C、泥土之爱——游子、农人等
  D、苍生之爱——李时珍、杜甫等
  E、自由真理之爱——江竹筠、张志新、李公朴、马丁·史怀哲等
  F、民族祖国之爱——屈原、岳飞、文天祥等
  G、生命之爱——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等
  (三)抓情理指向,从材料中提炼情理精髓
  这一思维环节,是上一个思维环节的深化。在上一个思维环节里,我们引导学生展开了思维空间,寻找到了个人生活与生命的源头活水以及话题可以辐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但如果只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就很难保证写作出来的作品成为有效的作品。因为,写作素材不是指我们目击话题之后所得到的全部材料,而是在话题意义下可以作为文章内容的材料。这个材料的确定,得益于我们对材料内在情理的把握。所以,获得材料只是第一步,体悟挖掘材料的情理精髓就是另一至关重要的思维环节了。
  例如:(以上述“远区材料”的提炼为例)
  A、人与人之间超越血缘关系的爱———提炼:悲悯情怀
  B、艺术之爱——梵高、贝多芬等———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C、泥土之爱——游子、农人等————对故乡的牵挂、对土地的崇拜
  D、苍生之爱——李时珍、杜甫等———奉献精神与博大胸怀
  E、自由真理之爱——江竹筠、李公朴、马丁·史怀哲等———敢于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
  F、民族祖国之爱——屈原、岳飞、文天祥等———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G、生命之爱——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等———追求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崇高境界
  (四)审度话题主旨,探究材料与话题的意蕴链接
  传统的写作教学尤其强调主题与材料的统一,这是很有必要的。无论我们进行怎样的教学改革,对文章的要求都不会排除这一点。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又绝非把某个材料与某个文题进行生硬的派对,而是让话题与材料在不同的个体思维程序里产生不同的链接,在同一个体的不同思维环境里搭上线头通起电来。只有这样,主题与材料才能够真正统一,其链接才会严正紧密而又灵活开放。
  
  (五)辨别材料类型,把握材料之间的逻辑组合
  材料之间的逻辑组合,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谋篇布局。但“中学生写作思维训练新体系”里所定位的逻辑组合又不仅仅只是引导学生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过渡呼应,它是在此基础上,按照主题的要求和材料的份量对多个材料进行筛选,对所选材料衡定主次;把握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意义关系,按照意义关系的性质审度衔接;对抽象材料进行细节化处理,对感性材料的情理进行挖掘与提升;对同类材料进行共性归纳,对异性材料进行比较辨别;既要讲究材料与文题的呼应,做到巧妙点题;又要观照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明暗辉映。可以说这种逻辑组合,就是谋文谋段谋句,谋同谋异谋情谋理。如果说前面的思维训练所作的努力是让文章走上“正路”,那么这个环节的思维训练所做的工作就是使文章在“路上”不开小差,不打趔趄,保持平衡,有生气有力度,以良好的精神面貌直奔目的地。
   [##]
  
  (六)通盘考虑,选择凸现主体个性的表述方式
  以上部分的思维训练主要侧重于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从审美内涵的角度选择凸现主题个性的表述方式。这一环节思维训练的落脚点则是写作的艺术形式。就大纲对高中生的写作训练要求和高中生自身写作实际状况而言,艺术形式方面的思维训练重点:一是体式的训练,二是语言的训练。体式的训练主要解决的是中学生文体意识淡薄的问题。体式训练的重心应该放在确立有益于突出主题的文学体裁,采用符合文体特征的表达方式,借助于学生积累的写作手法、修辞方法等。语言训练的重心则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即用生活的语言表述生活,用文体的语言表现文体,用自己的语言抒写心灵。这样做,有助于解决当今中学生写作中存在的缺乏文体感、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不能有机融合、方法单一不事修辞、语言没有生活情味没有个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正是纯正文章意识、增强作品审美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对“创建中学生写作思维训练新体系”的信心
  
  近几年,素质教育前提下的创新写作教学被炒得越来越火热,各种各样的作文训练方法应运而生,使作文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令人欣喜的事情。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具有冷静思考的品质,要具有踏实为教的作风,既不能追随时尚,也不能贪图个人功利。在创新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要务实、求新、精进。要使写作教学回归于真正的写作域所,必须实实在在地进行有效的写作思维训练。
  我想郑重申明的是:实质性的写作思维训练,绝不仅限于我们常常所说的审题或思路的训练;它是一项在整合师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上,借助学生所有的人格素养、调动其全部语文意识进行写作训练的系统工程。创建并实施这一“思维训练新体系”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轴心”的,即人文素养是写作思维的基底,思想感情是写作思维的灵魂,逻辑机理是写作思维的脉络,文学才华是写作思维的羽翼,鉴赏水平是写作思维的高度。无论是审度人文话题源及其话题支或活性话题,还是与社会生活接轨,开辟话题作文的活性材料空间;无论是抓情理指向,从材料中提炼情理精髓,还是挖掘话题主旨,探究材料与话题的意蕴链接;无论是辨别材料类型,把握材料之间的逻辑链接,还是选择凸现主体个性的表述方式,等等环节都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审美能力、精神境界、逻辑涵养、语言魅力相关联的。所以,我认为,这种思维训练能够使写作教学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到一个新的层次,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一年来的初步实验也使我深深感到这一训练体系有十分看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系湖北恩施清江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
  

创建高中生写作思维训练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