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考场作文离不开平常学习的日积月累,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但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存在困惑。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生活内容丰富,课内学了上千篇好文章,课外阅读了大量的书刊,有的还置办了积累本,可一到作文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觉得文思不畅;高三那些花了大量精力的学生在考场作文的时候还是常有"没话说,什么都想不起来"的情况,只能东扯西拉勉强凑合成文,混一个马马虎虎的分数。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发现,我们的积累存在误区。我们只是注意了积累的开始,而忽视了积累的过程;注意了积累的“量”,而忽视了积累的“质”;注意积累书本,却忽视了积累生活;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和知识,而忽视了积累思想情感、方法经验;注意了积累中的背诵记忆,忽视了积累中的体察思考。结果是花了时间和精力却不见成效,或者收效甚微,积累低效,写作的泉源没有得到开掘。我以为平常从三个方面下功夫,考场上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调动积累,一定可以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首先,开掘自我之源,自然性积累出真品,让考场作文以性灵动人。
关照自我,关照生活,挖掘自我的宝藏,积累情感思想,找到一吐为快的感觉。“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圣陶老先生这样讲。从小学到高中,身边有很多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人和事,从儿童到青少年是颇具意义的人生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智也有很大的发展,可是,面对那些直面生活的作文题目,很多学生一点也没有倾吐的欲望。原因是学生没有关照自我关照生活,对自己和生活失去了温润敏锐的感觉;或者是在心态上对写作有隔膜,以为写作是一件自己做不到做不好的事。其实每个人的自我和生活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只要是真情实意的东西,都有可贵的地方,几乎不需要技巧就可以写得感人。“我不是文学家。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来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这是巴金的话。众所周知,著作等身的巴金,作品的高超之处确实是他的感情而不是写作技巧。
开掘自我最好的方法就是自由自在地写日记周记。可以写一句话,可以写小片段,可以写诗歌,可以写千字文,可以仿写,可以定题可以不定题,甚至可以用背诵默写或抄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只要天天有点,捎带注意试用新点的表达方法。还不妨把优秀的日记打印成册,在班内传看,或者放在班级共同的博客中,最好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都有“公开发表”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信心,激发学生开启自我的宝藏。
在考场上,只要同学们把平常的生活与思想积累调动起来,把那些有感触的事件写入文章中,并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态度,即使不去考虑什么方法技巧,不在谋篇布局与遣词造句上花多大功夫,文章也会因真实而生动美丽,得到阅卷老师的首肯。
其次,把握阅读之源,意识性积累出上品,让考场作文因底蕴闪光。
阅读是学生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读了不等于积累了,读什么书怎么读如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还是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和切实的督促。
中学生的时间有限阅读鉴赏能力也有限,如果是为提高考场作文能力,最好选择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的千字美文时文来读。原因是,考场作文也是千字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也是千字文),从内容到形式都便于借鉴。这样的文章每天读一到几篇花不了多少时间,读了之后可以及时思考,可以反复精读。而且这些文章非常贴近生活,内容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眼前身边的生活。要说明的是,大部头的经典我们平时没有多少时间读,最好放在寒暑假的时候读,大部头的经典更是难以快速消化吸收,所以对写作的提升见效很慢,但也不等于说我们不能读大部头的经典,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鉴赏大部头的经典作品,有兴趣的学生也不妨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去读,在高中能把一两部经典读出些意昧就算不错,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读通《三国演义》应用于考场作文的优秀例子。而且经典里头,像《论语》《菜根谭》等,语录体的,短小精悍,经常读记,熟读精思,也是很有作用的。我不主张学生多读高考优秀作文,高考作文很多还是有瑕疵,而且大多斧凿的痕迹明显,熏陶借鉴的意义有限,容易把学生带入浮华不实的歧途,在高三下学期可以和自己的文章做一下比较研究,以了解考场作文的特征。
卢梭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富兰克林说:“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两位大家都强调读书贵在熟读精思。开读一篇文章,首先应该注意这篇文章的大致思路,准确把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做到整体把握文章。读完了,不妨在心里给这篇文章打打分,看看有没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可以借鉴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比如有什么深刻的道理,有什么新颖的见解,有什么内容是自己平常想到却说不出来的,某一件事在我的生活里也有类似的发生,某一观点是对某一话题的经典诠释等等。也可以学习借鉴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比如文章开头的技巧,和自己写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不同,给了你什么启发等等。还可以结合以前的阅读经验进行比较阅读。
思考之后要做一点读书笔记。这是达到长效积累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习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积累本应该是读书笔记本,不是单纯的摘抄本;不是大家可以互相传抄知识的本子,而应该是有个性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本子。每天读一两篇美文时文,写一点读书笔记,并且今天翻翻以前做过的笔记,记记想想,前后勾连,这样比一天读一两本书刊有益得多。积累得多了,到了考场,自然就会因类联想,自自然然地借鉴而不是抄袭,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把自己独到的思考融入文章之中,那便能使文章既有文化底蕴,更有思想深度,作文不得高分那是不可能的。
再次,利用经验之源,针对性积累出精品,让考场作文凭训练出彩。
考场作文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十五分钟内必须完成构思,开始动笔,在考场上没有修改的机会。也就是说考场上的发挥完全基于你平时的作文经验,你不可能在考场上有什么临时的超越以前的高标准,不可能指望在考场上提高写作水平。考场作文的功夫全在考场之外。我们不能指望一开始我们的文章就能写得很好,我们要追求进步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盯在考场这一结果上。针对考场作文的特点,我们必须积累足够的应对考场作文的经验。
针对考场作文的内容,可以以话题的形式进行写作材料的分类归纳积累。分成自然、社会、人生三个大方面,也可以说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三个方面。自然可以分成自然美、自然环境和人的生存、自然给人的启迪、自然科学等等;社会可以分成人与人、我和他人、个人与集体、家庭、学校、国家、艺术、哲学等等;人生可以分成人生智慧(心态、自信、勇敢等)、人生追求(成功、目标、位置等)、人生意义(价值、成长、亲情等)、人生经历(过去、现在、未来等)。每个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建立自己的个性体系,不一定要多,特别是一开始的时候,有一个简单能概括生活多方面的体系就可以。一个学期能做好几个话题就非常好了。重要的是掌握这种方法,使自己知道怎样积累归纳收集相关信息。很多话题是相通的。你能把一个话题做好,其实这一个话题可以转化成很多个话题的。重要的是这种系统化的关照让你学会了如何深入探讨生活如何融会贯通地理解生活,并且做到心中有数,在考试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头脑中什么都没有的情况。
我们不能机械地掌握写作的技巧方法,方法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技巧不是要记忆得牢靠,也不是要知道得多少,而是要运用得自如,这就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反复练习,一直到某种技巧运用成熟,成为一种可以随时发挥作用的经验。积累写作技巧方法的经验,我认为应当追求平时作文的质量,再追求平时作文的速度。追求质量,在反复修改上下功夫。写的文章很多,没有一篇文章写得像样,或者每篇文章都有同样的问题从未得到解决,自然达不到积累的效果。高三上学期最好能坚持写千字文的周记,可以根据话题系统写贴近生活的东西。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要交上一两篇五十分以上(满分60分)的作文,特别是作文功底不足作文热情不高的学生,需要老师当面个别指导,督促学生反复修改使文章质量达标。作文质量达到高标准,才能说明技巧方法运用得当,学生才有成就感,激发他继续努力。这是慢工出细活,在这样的基础上,还需要指导学生限时训练,学会快读构思快速成文。好的作文题目可以要求不达标的学生反复写,把慢工和“快工”结合起来训练,直到考场上出现精品作文。
以上三方面遵循渐进的原则,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开启活水源头,做得扎实,一定可使考场作文得到切实的提高。
张 玲,湖北浠水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