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898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 北京考生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有句名言:我贴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这句话过分强调了脚踏实地的重要,而贬损了仰望星空的价值。我认为,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应共存并重,它们之间并不矛盾。
  人类对哲学的思考、对宇宙的发问始于仰望星空。星空给予我们好奇、困惑、启迪、佐证,它让我们对世界及自己产生了无限的遐思,并启示我们脚踏实地地去寻找答案。在浩瀚天地间,每个人都渺小得如沧海一粟,正是对星空的仰望,让无数卑微的灵魂产生了伟大而高远的理想,并脚踏实地地去付诸实现而成就了伟业。
  夜幕广阔而深沉,其上镶嵌的灿烂星斗闪烁隐现,激发起人类摘星的欲望,然而,越是想接近星空的人,越不能脱离地面。正如尼采所说:人仿佛树木一样,树冠越是高大繁荫,树根就越要深扎于大地。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离开现实,所以,当我们追求精神高度的时候,也不能忘却泥土的深沉与清香。张爱玲的“平生三恨”,无非就是“海棠无香、鲥鱼多刺,红楼未完”。她这三个短语,将“雅俗共赏”一词诠释得淋漓尽致。仰望星空而追求科学、深悟哲学奥义的人不可脱离群体,否则,一旦纵向跃入天际,脚下无根,身旁寂寥,纵使再精妙的科学发现,也无处施展,再经典的哲学思考也无人倾诉。到那时,科学与哲学,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脚踏实地的人,总有摘星的一天。而一旦摘星,有些人就忘却了大地上还有万千同类遭受着苦难。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中写道:爱与知识将我带入天堂,而对人类苦难痛彻心肺的怜悯,又将我带回地面。仰望星空,让人产生了伟大的理想与深奥的哲思,但比理想、比哲思更重要的是悲悯的情怀。那些有悲悯情怀的哲人们,一面仰望星空,一面俯下身来亲吻大地,求助同胞。他们的足迹印在泥土上,而他们的人格光芒却随着夜空中的星辰一同闪耀,永不消亡。爱因斯坦为避免核垄断将核技术“泄露”给敌方,钱学森拒绝美国一流的研究条件冒险回国。也许有人不解,他们为什么要从星空坠落回泥泞的地面,但没有人能否定他们人格的光辉。
  星空的美丽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去跳跃,地面的坚实便于追梦的人脚踏实地去行走。行走在地面的人离不开对星空的仰望和向往;而摘星的人也无法离开大地的支持与灵魂的回归。仰望与行走,本就是相依而存,相辅相成,不应该被剥离。所以,不应该有“仰望或行走”,只应是“仰望与行走”。
  仰望星空,让卑微的灵魂变得高大;脚踏实地,让虚妄与浮华沉淀为永恒的美丽。
  
  点评: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不好写,因为它的主题过于聚焦,没有发散性,入题容易写好难。但这篇作文却能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其优点如下:其一,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文章由批判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入手,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应共存并重。其二,援引材料,阅读面广。文章从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尼采的名言到张爱玲的“平生三恨”、罗素的《我为何而生》,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足见考生善于思考,阅读面较为广博。其三,语言流畅,首尾呼应。文章六个自然段,从思维到语言,从篇章到结构一气呵成:首段提出观点,二至四段分析论证,第五段与首段呼应,第六段用一个对偶句,既强调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升华了主题,又增添了语言文采。(李少毅)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目录

  •  / 冉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