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882

  

三点导读

◇ 张 明

  美点赏析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一反当世空泛靡弱的文风。其政论文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旨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其《禄隐》一文,十分充分地体现了上述特点。
  1.求异思辨。自先秦以来,传统隐逸观念认为隐逸就是隐居徜徉于山泉林壑,安身归栖于田园村舍。如伯夷、叔齐那样遁迹藏于深山,魏晋名士那样终日啸游于竹林,陶渊明那样怡然躬耕于垅亩皋壤,方称得上隐逸。因此,孔子有“高饿显而下禄隐”之论,王安石却在《禄隐》一文中对于传统的重隐逸而轻仕进的做法表示反对。他主张有所作为,要有兼济天下之志,而不能只是独善其身,他指出,隐与显都不过是外在的迹,并无上下高低之分,迹的不同不会影响内在的道的统一性。他对同与不同、统一性与个性、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有清楚的认识,不以一害多,亦不以多害一。王安石大胆推翻了孔子、孟子、扬雄等先代圣贤的观点,他在维护统一与稳定的同时也大胆容许个性与变化的存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他认为越是圣人,就越能通权达变,依时势而动,可见他心目中的圣贤绝非固执保守的腐儒,而是充满活力、善于应变、积极用世的思想者和改革者,因而《禄隐》一文充分体现了王安石思想的求异思辨之美。
  2.知行合一。王安石主张“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纵观王安石一生,为文为人,出世入世,无论高潮或低谷、绚烂或平淡,都体现出极高的精神境界。即使是他身居高位时亦有山林之思,他在拜相之日却写下“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与寄此生”的诗句,可见他在庙堂不忘山林,心中并无富贵腾达的喜悦,而是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卸下肩上的担子,过上完全自由自在的生活。他这种想法完全是发自内心的,真实自然的。王安石用他一生的“知行合一”为《禄隐》作出了最美的注脚。
  
  难点指津
  
  对于《禄隐》旨意的把握,难在“道”与“迹”,“同”与“不同”的理解。王安石认为,“圣贤之言行,有所同,而有所不必同,不可以一端求也。同者道也,不同者迹也”。这里的“道”指的是内在的本质,而“迹”指的是外在的行迹。圣贤道同而迹不同,“饿显”与“禄隐”都属于迹,无所谓高下,圣贤都是通乎权变、无系累于迹的。王安石在这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应为多变的“迹”所迷惑而看不到同一的“道”,即所谓“道之不可一迹也”。为了更好地论证这个观点,作者巧妙譬喻——“圣贤之宗于道,犹水之宗于海也”。圣贤言行的或“伸”或“屈”之不同,犹如水流或“曲”或“直”之不同;相同的是,“水因地而曲直,故能宗于海,圣贤因时而屈伸,故能宗于道”。这样生动的比喻,化深为浅,化抽象为形象,体现了高超的说服力和极强的雄辩色彩。
  
  考点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不可以一端求也
  ②同者道也,不同者迹也
  ③如时不同而固欲为之同
  ④至其宗于海,则同矣
  2.请你谈一谈对王安石“禄隐”思想的认识。
  
  附:参考答案
  1.①端:方面;②迹:外在的行迹;③固:固执,不肯变通;④宗:归向。
  2.略。言之成理即可。

三点导读
目录

  •  / 冉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