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吃着别人的面包,穿着别人缝的衣裳,你还能说自己与任何人无关吗?”
——纪伯伦《沙与沫》
生活在这钢铁森林中,我们都在无意间设下了心的篱墙。在高楼公寓间,还不够“寂寞”的年轻人早早“实现”了老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孩子们受到“敌视”陌生人的教育,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刺猬”。在这现代社会,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来维系人之间的关系呢?
你住在学校旁,我住在派出所旁,他住在法院旁。如若“邻”的关系是一张网,我们便是网上的蜘蛛。现在,网已铺开。我们不可改变地生活在既定的网上。那么,我们是应该各自为政,甚至于以邻为壑呢?还是应该相互关心,共取双赢呢?答案自然是后者。
近来发生的几起杀童案让各地学校提心吊胆,也让人们反思起我们的社会来。这几起案件的杀人犯都是我们社会中庞大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而且都是长期积怨在心,无人关切。当天地在他们面前倒塌时,这些弱势者便将手伸向了更为弱势的孩子。你想过没有,他们或许就是我们的邻居;弱势群体中的成员,也必然是我们的邻居。如果我们伸出援手,点燃一根烛,赶走心魔,我们的孩子也自然受到了保护。
再来看看孩子们吧!他们天真无邪的眼神怕是再难寻的了。以往一份调查表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孩子排斥、甚至鄙视农民工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最近一份调查中,大多数孩子倾向于断绝一切与陌生人的接触,甚至认为“穷人就是坏人”。我们究竟向他们传输了什么样的邻里关系、待人方法,让他们修炼成了“小治安员”?
“躲猫猫”、“喝水死”、“激动死”、“蹲厕死”、“赵作海案”、“佘祥林案”……这些公检法工作程序中的怪象,我们有没有对其负起监督的责任?当我们的邻居受到不公平待遇时,我们自身的自由、安全的法律理性正受到强烈的质疑。
当“犀利哥”在网上走红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不屑地一笑,但有些网友则默默地帮助他的弟弟与他团聚。没有错,“犀利哥”们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邻居。当我们摆出可供依靠的肩膀时,收到的将是每一个邻居的微笑。
与你为邻,与人为善,我与每一个人都相关,我与每一个人都相爱。
点评:开篇引用纪伯伦的话提出论题,确定基调,开宗明义。文中多处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提出自己对“邻”的理解,阐述“相互关心,共取双赢”的论点,文章结构清晰,观点鲜明,材料新颖。可贵的是作者把笔触深入到社会的众多方面,强调“与人为善”的重要性,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分析能力。文章个别句子表达上存在不足,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篇考场好文章。(潘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