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2期 ID: 355675

[ 杨妙新 文选 ]   

做一棵会思想的苇草

◇ 杨妙新

  帕斯卡尔是17世纪最卓越的法国数理科学家,他的《思想录》中有这样一段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棵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此,语文课尤其是作文课的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思维的培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语文阅读也好,创作鉴赏也好,那些文质兼美、文道并重的文章不但可以以其强大的艺术魅力感染学生,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和审美趣味,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我在语文课尤其是作文课的教学中一直比较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我认为写作来自于思想,思想的丰富、精妙、深刻与否决定着作文的成败高下。一个人的思想又来自哪里呢?在自身实践和前人引导这两个要素中,我认为诚然是以自身实践为主的,但是并不排斥前人引导为先的做法。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不再只是传道授业的导师,其作为学生的引领人、朋友乃至合作者的角色地位已更加突出,所以教师在学生作文教学尤其是学生作文心理素质培养上依然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教师的“教”——科学地“教”(导引),有效地“教”,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了这样几个环节:(1)认真研究作文教学的规律;(2)认真研究高中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3)注重作文过程的巧妙设计和有效调控;(4)学生作文的评价和二次修改,以及推荐发表。本文将以一些教学案例来说明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的问题。
  第一,科学地设计话题,使学生有思想的需求。
  话题设计的科学性,是至关重要的。它既直接影响着本次写作的成败,而且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养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作文话题的设计要有思想的要质在里面才行。
  比如,为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
  1.钱钟书著作等身,一部《围城》,更是饮誉海内外,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中国的“文化长城”。仅《管锥编》就涉及几千种书。有人问钱先生:“你怎么读了那么多书?”他轻描淡写地说:“也就是一本一本看下来罢了。”
  2.钱先生一生不愿意介入媒体。曾有一名外国记者十分景仰他,声称读钱作,必须拜会钱先生本人,以当面讨教。钱先生婉言相拒:“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非得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请以“寂寞与辉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拟题目。③自定文体。④不少于800字。
  这样设计的考虑是:
  首先,这个话题是个二元关系题,所写文章必须顾及两者关系,不可偏废,这就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其次,围绕“什么是”、“为什么”、“怎么样”进行揣摩,可以训练学生顺向、逆向、侧向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再次,这里的“寂寞”,具有概念上的区辨价值:不是平时意义上的“孤单”或“孤独”,而是指远离鲜花掌声,赞美默默地前行,如钱钟书般的“一本一本看下来”的耐得寂寞。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有效地规避误区。
  最后,在认真细致地思考两者关系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题意识,从而养成准确思维的品质。
  比如,我们可以引导:
  (1)围绕“寂寞”对“辉煌”,我们可以思考——“寂寞”对“辉煌”有没有意义?有什么意义?这样可以马上得出:寂寞是辉煌的一个条件,即辉煌必须要耐得寂寞。
  (2)围绕“辉煌”对“寂寞”,我们可以思考——“辉煌”后还要不要“寂寞”?这个命题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得出:辉煌以后要寂寞很难,但是因为人生和事业都是无止境的,所以辉煌以后更需要寂寞。
  假如再深入一步,还可以使学生思考后获得更细密周全的认识:
  (1)寂寞为什么成就了某些人的辉煌?①寂寞可以让人沉浸其中不受外界干扰从而潜心钻研醉心研究。②寂寞可以让人去掉浮躁急功近利之心从而有可能通过扎实努力而做成大事业、大学问。③寂寞可以让人始终保持冷静心态从而能不断地正确审视自己,修正自己的目标。④寂寞可以让人有时间去思考从而使思维和思想日趋成熟。……
  (2)辉煌以后为什么还需要寂寞?①人生是发展的,事业是无止境的,眼前的辉煌转眼间就可能落后,就会如过眼烟云一样,所以还得守住寂寞再创辉煌。②辉煌后往往被鲜花、掌声包围,一个人容易迷失自我,所以想守住寂寞、能守住寂寞都是一种大智慧。③辉煌后守住了寂寞,可以避免无谓地损耗时间和精力,给自己留下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才可能取得更大的辉煌。……
  第二,巧妙地训练导引,使学生有思想的方法。
  如果说,设计话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心理需求的第一步的话,那么,对学生的审题训练导引,就是培养学生思想科学性、有序性的必要的后继行为。
  比如,要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
  “|”,可以看作是个数字,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某个图形或某种事物。
  请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注意:①所写的内容只要在这个话题内,可充分展开想像和联想,借以表达自己的独特情感或思考。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角度自选。⑤文体自定。
  这个话题是有思考的广度的。学生有思维心理需求,但是会觉得海广河深,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这时候,教师就要加以引导。我是这样引导的:
  (一)快速审题
  【理论指导】
  话题“|”,是个十分抽象的题目,唯其如此,也给习作者留下了可以自由驰骋的十分广阔的想像和联想的空间。
  关于想像。想像就是乘一只贝壳游海底,捧一颗石子看大山,钻进历史的隧道探险,飞到未来的空间观光。古今中外,天上人间,可以自由驰骋你的思想。想像作文大致可分为三类:①再造想像(根据图片、语言文字或别人对某一事物的描述,经过构思而在头脑中再造出某个对象的完整形象的心理过程,比如李白没有登过天姥山,凭想像写出了传世之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作文;②创造想像(以作者在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记忆表象为基础,又对原有的表象进行综合与分解,创造出从未有过的新形象)作文;③幻想想像(童话、寓言、科幻等)作文。在作文中运用想像的一般技法有:艺术虚构法、梦幻仙游法、移花接木法、添枝加叶法、科学推断法等。
  联想,就是由某人、某事物或某事理推想到与其相关的其他人、其他事物或其他事理的思维过程。在写作中运用的联想一般有这样几种:①相关联想,如由桌子想到椅子,抓住了二者在空间上的关联;②相似联想,如由春蚕、蜡烛想到教师,抓住了二者在奉献精神上的相似性;③相反联想,如由忧患想到安乐,抓住了二者在实质上的相反;④类推联想,如由国民党的“送去主义”想到尼采自诩太阳,再由尼采的发疯想到中国也不能一味送去;⑤因果联想;等等。
  【思维训练】
  面对话题“|”,我们可以开动自己的大脑,张开感觉的大网,由具体事物,由已有知识,多角度生发开去,调动我们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伸出思维的触角,东拓西扩,上挂下联,从古到今,由中而西,进行多元性的思考,然后从中捕捉、感悟与话题有关的人和事,有所选择地与自己熟悉的人生联系起来,力争做到:写人记事穷形尽相,描景状物神韵毕现,阐释事理入情合理。
  ——沿着“数字”这个方向展开想像和联想,可以是:一步、一生、一切、一次、一元、一句话、一瞬间……
  ——沿着“事物”这个方向展开想像和联想,可以是:脊梁骨、宝剑、银河、长江、长城、大漠孤烟、直指苍穹的火箭、连接两岸的桥梁……
  ——沿着“图形”这个方向展开想像和联想,可以是:交通警示标志、道路标线、起跑线、分界线(鸿沟)、直线、线段……
  ——沿着“数字+事物”这个方向展开想像和联想,可以是:一只面包、一粒沙子、一块砖、一滴水、一棵树……
  (为便于本文的表述,这里只分出这样的几种。)
  具体操作步骤:
  (1)分析话题规避误区。这个话题,只有一个“|”,初看虽然十分抽象,但是学生还是可以马上联想到与“|”有关的东西,比如一步、一生、一切、一次、一元、一句话、一瞬间、一只面包、一粒沙子、一块砖、一滴水、一棵树……内容似乎十分丰富;但是,那还不够,因为话题材料中,还要求做到“充分展开想像和联想,借以表达自己的独特情感或思考”。所以你如果只罗列一些含有“一”的事物,文章就走入误区了。
  (2)添加信息迅速定位。在“|”这样十分抽象的话题上我们可以这样不断地添加:比如,“一步”→“谁的”一步→谁的“怎样艰难的”一步→谁的怎样艰难的一步“怎样走出”→这一步“留给我们的思考”。参考材料: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说,对于我来说是跨出了“一小步”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是迈出了“一大步”。又比如,“银河”→“自然界”的银河、“传说中”的银河→“人类如何面对”这样的一条大河……
  (3)分析材料验证思考。话题材料对“|”的理解十分宽松,“可以看作是个数字,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某个图形或某种事物”,而且“所写的内容只要在这个话题内”,所以在这个环节上可以忽略,但是有一点必须重点注意,那就是想像和联想的展开必须“充分”。
  (4)深入思考细化认识。联系现实生活情景,作一些思考。以“银河”为例,我们可以这样细化:古老传说中的银河→几千年传说中的人们的生活和斗争→传说中的人们(尤其是王母)到了今天观念转变与否→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通讯和交通的便捷→牛郎织女的幸福和面临的新的困难……
  (二)快速立意
  (1)“|”,是数字。一般可想像或联想到人生,甚至可以联系到具体某个人。一切人生都是由许多的“一”组成:“一年”、“一月”、“一周”、“一天”、“一刻”、“一分”、“一秒”、“一瞬”;“一步”、“一语”、“一眼”;“一哭”、“一笑”、“一瞥”……我们立意侧重于对那“一”展开十分具体的想像、联想,运用生动形象或者深刻透彻的描写或者议论,借以揭示小与大的关系。
  (2)“|”,是事物。一般可想像或联想与该事物有关的人和事。比如:“|”是一支直指苍穹的火箭,可以表现人们征服宇宙的雄心壮志,科技工作者们的艰辛劳动,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的宇航经历等等,借以歌颂理想,歌颂科学,歌颂人类不懈的奋斗精神。
  (3)“|”,是图形。一般也是要想像或联想到与该图形有关的人和事。比如:“|”,是横亘在人们之间的一条鸿沟,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实实在在却把人分开。古代有“楚河汉界”,有“南北对峙”,有“咫尺天涯”;今天有“代沟”。我们可以由此立意:心灵不该设防,人们要坦诚相处,以建设和谐社会。
  这里,以“桥”这个想像物为例,说明一下想像和联想的思维的流程:
  “|”,设想那是一座桥。①我们的脑海中一下子浮现出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故乡的桥,江南的秀美小桥;赵州桥、芦沟桥、泸定桥、颐和园的17孔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立交桥;文学中的廊桥、二十四桥;康桥、徐志摩的康桥等等。②与桥有关系的人和事以及重要细节(多多益善),包括桥的起源——本身也是联想的产物(梁式桥受倒伏于溪沟上的树木的启发联想建成,悬索桥受天然生长的跨越深沟可资攀援的藤条的启发联想而建成,斗拱桥受石灰岩溶洞所形成的“天生桥”的启发联想而建成),桥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包括人类的胜利和智慧、失败和屈辱、痛苦和教训等等。③我对桥的认识和思考、革新和创造……
  “|”,是一座无形的桥。①无论人与自然,还是人与社会,无论是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文化,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都需要沟通。沟通心灵的桥也有许多:一次交谈、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次网络聊天、一段真诚的友谊等等。②事物之间隔阂的产生和消弭、作用和影响等等。③我的思考或体验……
  (三)充实内容
  (1)文章有新的思想。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文章最好具有超越他人的思想和认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经常引导学生关心时代生活,关心现实人生,用“感动中国”式的人物培养学生的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关心高科技、关心新词汇,把握时代的声音,让我们的文章中始终流淌着新鲜的血液。此外,我们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环保意识,使学生在关心时事中具有思想。
  (2)文章有新的材料。有的文章,学生不可能写出新的观点,那么,我鼓励学生用新的材料来使文章显得有思考的深度。我一般要求学生围绕话题围绕立意,从已学文章、现实生活、成语典故、自然界和动植物处寻找可以使用(哪怕本次暂时不用)的素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维度。以“寂寞与辉煌”为例,学生运用了那么多的材料:
  ①从课本中寻找的与话题类似的材料。
  A.莫泊桑师从福楼拜,在10年时间里刻苦练笔,写成了一篇一篇文章,但是全部扔了没有拿出去发表,一直到写成短篇小说《羊脂球》,作品一发表即震动法国文坛。成名后的作家还能沉寂下来刻苦写作,所以一生著作十分丰厚,被誉为19世纪法国“短篇小说之王”、一个“卓越超群、完美无缺的文学巨匠”。
  B.北宋王安石笔下有《伤仲永》一文,说仲永是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5岁时就很有诗才,但是他那喜不自禁的父亲不让他沉寂下来继续读书做学问,而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用诗换钱,求取名利。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C.越王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被赦回国后,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最后抓住时机灭了吴国,成为春秋末期最后一个霸主。
  D.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寂寞的,身受宫刑被人耻笑是寂寞的,稽考百家激浊扬清是寂寞的;但他著成《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辉煌伟大而不朽的。
  ②从生活中寻找的鲜活的事例。
  A.2005年“感动中国”的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甘当一介农夫,在寂寞中播撒智慧,在寂寞中收获富足。
  B.艺术,特别是真正的艺术,注定是孤独人的事业。寂寞中人,感情最为丰富细腻,能够体验人所不能体验的生活,感悟人所不能感悟的道理,发现人所不能发现的创想,获取人所不能获取的能量,最后成就人所不能成就的事业。为什么许多作家成名前写出传世之作,成名后却业绩平庸?是因为出名后应酬太多创作时间无法保证,还是出名了地位高了无法深入生活,抑或是因为失却了原先使他变得十分敏锐而智慧的孤寂心境?
  ③从课内外寻找的成语典故、俚俗谚语和名言警句。
  江郎才尽;十年磨一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此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我在寂寞中思索人生(雨果);古来圣贤皆寂寞。
  ④从自然界、动植物等处寻找到的材料。
  A.火山爆发的壮美。假如你赞美火山爆发的辉煌,那么你就该赞叹岩浆在地底下十年一百年一万年几百万年几千万年乃至更久远的时间在地底下运行奔突的寂寞。
  B.蝉儿鸣叫的嘹亮。假如你赞美蝉儿那嘹亮的歌喉如艺术家般美妙,那么你就该明白蝉儿为了这一刻,所忍受的寂寞。对此法国人法布尔像诗人一般地抒情:“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他觉得,“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C.梅花绽放的美艳。一枝红梅在风雪中绽放,多么辉煌,多么美丽,但是你知道吗?春天桃李满园争奇斗艳,她寂寞着;夏天荷香满塘清馨馥郁,她寂寞着;秋天菊花舒展满地铺金,她寂寞着;……呵,那是怎样的一种寂寞啊!
  D.蝴蝶飞舞的轻盈。春天,花园,蝴蝶轻盈飞舞,羡煞文人雅士,然而你知道她自困茧中那漫长的寂寞吗?
  [作者通联:江苏海门中学]

做一棵会思想的苇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