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摆一豆腐摊。
摊主是位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带着啤酒瓶底似的眼镜,总是捧一本厚厚的书,投入且安静。你把一元钱递过去,彼此不说话,握刀一切,块儿或大或小,也不称,递给你,笑笑,继续看他的书了。
某次我注意了一下,看到封面上写着“欧洲哲学史”。于是,我佩服得不得了。试问,如此喧哗之闹市,能得一宁静心境,岂是易事?深山老僧古庙方丈也不过如此吧!
豆腐吃得烦了,我也买排骨。肉摊主是位中年人,长相很像张飞,闲时喜下象棋,敲着剔刀,吼着对方,似要吃人。典型的市侩模样。
我有次买排骨,正好卖完。摊主说等一会儿吧,马上就到。就等一会儿。棋是不下的,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
于是谈起那位戴啤酒瓶底眼镜的年轻人。我感叹道:“不容易啊,在这种嘈杂的环境里竟还可以读书,那种宁静,那种心境,岂是一日之功?”
卖肉的笑了,笑得有些放肆。笑完了,一本正经地说,那不叫宁静。
“那叫什么宁静呢?”卖肉的继续说,“要么卖豆腐,要么读书,边卖豆腐边读书算哪门子事?你说他是卖豆腐宁静还是读书宁静了?要读书就在家里读,跑到市场上干嘛?摆姿态?”
“可能是生活所迫。”我说。
“那就好好卖豆腐!”卖肉的再一次把剔刀敲得啪啪直响,“那就大声吆喝,那就想办法早些卖完,多赚钱,然后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读他的书去!农贸市场是读书的地方吗?”
这时排骨送来了,他开始剁排骨,凶态毕露,游刃有余。他笑着说:“我就很宁静,我什么也不想,只想着卖肉。哪天我想读书了,我就只读书,我会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只读书。什么叫宁静,什么叫超脱,这才算啊!与现实生活脱轨了,不务实了,还宁静个啥!”
他把剁好的排骨扔到秤盘上,算算,一伸手——给钱。
在回去的路上,我想,也许这个卖肉的,才真正算得上古刹老僧呢。
(选自《协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