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190

  

三点导读

◇ 张 兰

  美点赏析
  这是一篇关于擀面杖的故事。擀面杖在农村不过是个普通的物什,作者却写出了丰富的内涵。文末如冰山一角露出了主题,其意义却又渗透在叙事之中。既表达意义,又对其有所隐藏,使小说具有别样的审美滋味。这是本篇小说所具有的含蓄美。
  小说通过写父亲对擀面杖的痴迷来表现主题。父亲对擀面杖的要求是“有意思”,可它究竟有什么“意思”?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她不动声色地叙事,叙述父亲软磨硬泡,不惜高价也要“磨”到手。他的渴望偏偏与村民的意愿发生冲突,父亲越想要,村民越发不舍得卖。一根小小的擀面杖何以使父亲如此执著,使主人如此吝惜?
  这正是作者表达思想的巧妙之处。父亲和擀面杖主人的冲突表现得越充分,越能表现擀面杖凝聚着的东西的可贵。小说详写父亲在太行山一户人家“求”擀面杖的经历,其中的心理描写,很能揭示擀面杖所凝结的情愫,“用惯了的家什,确能成为家庭的一员。那么,我们不是在‘掠夺’人家家中的一员么”,这物件亲近过人的肌肤,融入了人的体温,注入了人的情感,如家庭的成员般可亲,主人敝帚自珍,也是人之常情。
  在叙事中隐微流露小说思想之后,作者画龙点睛点出精神和意义,“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恳和女人绞尽脑汁对食物的琢磨。每一根擀面杖,都有一个与生计依依相关的故事”,擀面杖留有过去岁月和劳动的印痕,沉淀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它们源于自然,被人的双手磨过,在面板上滚过,面团上碾过,形状逐渐变得圆润独特,它们铸入了女人劳作时的力量和汗水;融汇了女人维持生计改善生活的匠心和智慧。随着机器生产的侵入,它静默地退居一旁时,它身上闪耀着的沉静的光芒,让人追想,留恋和感动。
  小说的第二个美点是细节具体生动。作者表现父亲对擀面杖的痴迷时用了几个具体数据:“求”擀面杖花了5个小时,而画速写只用了20分钟;花费近200元人民币买一根擀面杖;两年间去过几次走马驿,托朋友买中意的擀面杖而不得。这些数据展示了父亲个性化的非同寻常的爱好。忍受饥渴跟人“泡蘑菇”,其顽强甚至惊动全村干部,花近200元买一根不值钱的擀面杖!这些匪夷所思甚至戏剧性的细节极易唤起读者的体验,使情景精彩再现,触发读者的好奇心。
  作者很注意动作、神态和语言细节的描写,写那家闺女讨还擀面杖时“高声叫嚷”“哼了一声冷笑”“茫然”的表情,“愣了一会儿”,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起始的来势汹汹和之后的静默离去,情绪和态度形成巨大的反差,既让人觉得滑稽好笑,又让人拟想其人内心的尴尬、悔意和歉意。“祖传的”“给根金的也不换”确是村中女子口吻,形神毕肖。
  
  难点指津
  读懂这篇小说,有两点“障碍”。一是对“擀面杖”凝聚的深刻思想,对文章最后一句话含义的解读,二是对“讨还擀面杖”的母女的看法。
  关于“一”,窃以为擀面杖体现了人们在简陋清苦生活状况下踏实,勤恳的生活态度。擀面杖和米面、炊烟有着最近的血缘,一根擀面杖,凝结着乡村多少的沧桑,包含着家庭成员间多少的温情,有谁会知道?一根短短的擀面杖,给家庭带来殷实的温暖,给乡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物欲横流的今天,人心变得浮躁虚空,珍视这些凡俗的器具,守住它们身上所凝聚的人们对待生活的精神和态度,人心才会沉静、踏实,本分从容地面对生活,付出劳动,离自然离人心,离智慧更近。
  关于“二”,为何那家闺女冷嘲热讽,大叫“祖传的”“给根金的也不换”?为抬高价钱?而最终她并没卖掉擀面杖,其母也明确表示不情愿,还有意贬损自家物件“不地道”来打消父亲念头,后来镇长许诺给换新的她还是很犹豫,可看出她们对自家擀面杖的不舍和珍爱,写她们不卖和写父亲千方百计买擀面杖,都为表现擀面杖它具有令人思索和留恋的东西。
  
  考点训练
  一.如何理解“它们能使我的精神沉着专注,也使我能够找到离人心离自然、离大智慧更近的路”这句话的含义?
  二.村民“抬价”和那家母女“讨还擀面杖”等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附:参考答案:
  一.“擀面杖”源于自然,它身上留有岁月的印痕,劳动的印记,沉淀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出在简陋清苦生活下人们踏实,勤恳的生活态度;珍视和守住这些凡俗器具所凝聚的人们对待生活的精神和态度,人心才会沉静、踏实,本分从容地对待生活,付出劳动,才会拥有生活的大智慧。
  二.表现了父亲对擀面杖的超凡的喜爱;还表现出主人对擀面杖的不舍与留恋;对突出主题,表现主旨起了暗示作用。

三点导读
目录

  •  / 杨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