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摆的是吃的;语文,就是语言文字。两者能扯到一起吗?有人说“中国人两条腿的就是爸妈不吃,四条腿的就是板凳不吃”。别人敢吃,我敢联想。这一下,我就炮制出“餐桌上的语文”这道大餐了。
在餐桌上,那充满诗意的菜名不就是语文吗?
郊外采来的野菠菜被称作“红嘴绿鹦哥”,野韭菜美其名曰“秦桑低绿枝”、“燕草如碧丝”…… 虽然是野菜,但乾隆和一群大臣也甘之如饴,《还珠格格》里面的这一幕想必大家都不会忘记吧。这样的菜名也只有秀外慧中的紫薇才想得出!至于小燕子就相形见绌了:把猪血拌豆腐叫“红刀子进白刀子出”,把红烧鱼块叫做“大卸八块”……本是美味佳肴,一听这菜名,就让人大倒胃口。看来,要想吃的开心,少了语文还真不行!
在餐桌上,那妙趣横生的圆场话不就是语文吗?
记得那年年夜饭,看到满桌佳肴,我迫不及待地说“我要吃鱼”,奶奶连忙说“好的,年年有余”;我说“要吃猪舌头”,奶奶赶紧说“猪转头在这儿呢”。明明是猪舌头,怎么叫“猪转头”呢?下来后,我悄悄问刚读高一的哥哥,他说,你真傻!这不就是语文上的“谐音”吗?猪舌头鲜美,但“舌”音同“折”“赊”,多不吉利!怎么办呢?对了,舌头不是老爱转动嘛,且“转”谐音“赚”,多吉利!于是,猪舌头就摇身变成了“猪转头”。这下我才明白,平时老爱打碗而老是挨打的妹妹今天打了个碗不仅没挨打,反而赢得奶奶的呵护:“好好,岁岁(碎碎)平安,岁岁(碎碎)平安。”看来,这哪里是在吃年夜饭,明明是在“吃”语文嘛!
在餐桌上,那纵横捭阖的席间语言不就是语文吗?
中考结束后,师生聚会,我们这一桌负责“拿下”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就不一样,喝酒也要讲“专业”。他说,要我喝可以,但你们必须以桌上的菜为话题,还要用我们语文课上学到的人物,咏出一首诗。大家只好“绞尽脑汁”,不一会儿,一首诗出炉了:姜太公钓鱼,关云长刮骨,苏子卿牧羊,曾子母杀猪。这下好了,鱼肉、排骨、羊肉、猪肉都全了,语文老师被迫咽下自己酿的“苦酒”。他说,你们怎么这么聪明?前几届学生都没战胜我呢!大家都笑了,其实上届师兄早就告密了,但我们“装糊涂”好“引君入瓮”。你看,又扯到成语了。不过照此看来,餐桌上,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语文了!
写到这儿,我脑海里突然蹦出小沈阳式的智慧:餐桌上,哥吃的“不是饭,而是语文。”呵呵,这不是语文考试常考的仿例造句吗?
学校:湖北郧阳中学
导师:屈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