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194

[ 刘玲侠 文选 ]   

三点导读

◇ 刘玲侠

  美点赏析
  纯美的诗化意境。迟子建,一个出生在北大荒的女子,一个细腻而敏感的女子。多年来,她用朴实无华的笔触描绘着北极村的人、事、物、景;昆虫、炊烟、暮色、白雪……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在她的笔下却那么富有诗意,那么古朴典雅,那么和谐精致。由她的《农具的眼睛》可见一斑。在这篇文章中,劳动不再是让人厌烦、痛苦的事儿,而是如此美妙而富有诗意:“我”“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偷懒时,听到的不是父亲严厉的喝斥,而是父亲“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说我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把绳子拉弯了”,一句充满智慧的幽默,把父女那亲密和谐的爱尽显,也让枯燥的劳动多了一份欢乐与诗意。有高人雅士相伴——“锄头的开头是很像道士帽的,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有环保的大温床可卧——躺在发烫的泥土中;有风花可享——清风和土豆花的抚摩搔痒;有优美舞蹈可赏——彩蝶飞舞在花间;琼浆玉液可饮——渴了,直接吮咂酸浆清凉的汁液,都省去了背水壶的劳苦呢。这真是一座世外桃源!劳作于此,怎能不怡然自乐?割猪草就更浪漫了:欣赏“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采摘黄花菜,想象着一顿丰盛美妙的晚餐——黄花菜打卤面;割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右手握的就是黄花菜了”,俨然一个满载胜利品的展示雄纠纠气昂昂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小孩子洋洋自得的样子,甚是可爱,亦让人忍俊不禁,读来真是惬意。即使让“我”讨厌的感到屈辱的犁杖,不是劳动本身,而是因为拉犁时人不成其为人,人与牲畜同列。本来,劳动并没有那么令人愉悦,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把它写得如此有诗意呢?迟子建说:“我想所有的生活,哪怕当时是苦难的、艰辛的,但回忆起来的时候全都是财富——对文学来讲是这样的。”“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磨难,我都不绝望。虽然命运可能想让我错过美的东西,但是我不愿意错过。我把美的东西放在了心里。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放在心里,就是抹不去的。”是啊,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个充满希望的心,有一颗发现美珍藏美的心,生活怎能不处处充满美?
  清晰的结构美。文章开头写道,农具的把儿上“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接下来,文章没有直接写农具的眼睛怎样,而是宕开一笔,描写三种农具及其相关的活动,父亲不是农活的行家里手,结尾再回到农具的眼睛上,点出文章主题,是它见证了一个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整篇文章由“我”看到的转为农具眼睛所看到的,很有“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的意味。另外,描写三种农具,是按照感情由疏及亲的顺序布局的,这样就使文章很有层次感。每一段开宗明义:“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我喜欢镰刀”。这种开宗明意的写法,很容易引起读者探因的阅读兴趣。
  
  难点指津
  在三种农具的叙述中,突然插入“我的父亲是个知识分子”,文气似乎被割断,让人有突兀之感,所以这一段是否可以删去,或者调整到“我最喜欢镰刀”一段之后(有的资料上就是这样处理的)。我以为不可。因为:第一,有了这段内容,使第一段不养牲畜,用人拉犁更顺理成章些;第二,农具如此邋遢——“锄头上的锈迹斑斑”,“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劳作起来会多付出多少力气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作者还能把锄头开头想象成道士帽,喜欢割猪草,丝毫看不到抱怨的意思,所以,在这种巨大对比反差中就更能突显出其诗意情怀。在结构上,这一段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了。
  
  考点训练
  一.“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二.谈谈你对农具的“眼睛”的理解。
  
  附:参考答案
  一.“木柄”与“制成”搭配不当,可改为“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的”或“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头制成的”。根据文意,后一种改法更契合。
  二.农具的眼睛,蕴藏着作者艰苦而又富有诗意的纯朴的童年生活,在那里有最朴实最真诚的人性光芒,是作者获得抵御假恶丑的动力源泉,使作者获得人间真情之光的普照与温暖。

三点导读
目录

  •  / 杨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