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作文是我们每个人表达喜怒哀乐的文字,作文更是映照社会生活的镜子,喜怒之微,国事之大,都可以着之纸墨。可是,很多中学生的作文,总喜欢借别人之事,说别人之理,不着边际,隔靴搔痒,没把自己的情感真真切切写出来。文章不是无情物,写作者只有饱蘸深情,读者才有可能高度认同。今天这堂课,我要强调一点,在作文的构思及行文中,不要总是第三人称“他”如何,而要让自己介入其中,尽量让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直接出现在文章里。
师:在诗文中出现“我”“你”获得成功的例子很多,我们来鉴赏一首诗。1962年1月24日,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怀着刻骨铭心的怀乡思国之情,写下了《国殇》。这是他眷恋故土家园的一首哀歌,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投影1: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师:《国殇》出自屈原楚辞《九歌》,本是追悼将士的挽歌,所谓“殇”,《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诗人借“国殇”,抒写大陆台湾不能统一、自己死后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右任先生久居台湾,回归桑梓无望,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同学们谈谈这首诗写作上的特点。
生1:直接写葬,交代身后事,沉重,庄严。天苍苍,野茫茫,突出了无穷无尽的悲伤!
生2:生前见不到祖国的统一,死后还要葬于高岗,向大陆遥望,于右任先生真是死不瞑目啊!
生3:诗中有四个“我”。“葬我”和“望我”的“我”,有点不一样。前一句是把我埋葬,后一句是眺望我的故乡我的大陆。
师:你很敏感!能否再具体点说说“我”在意义上的差异?
生3:“葬我”中的“我”很绝望,让人把我埋葬;“望我”中的“我”很执着,无论故乡多么遥远,无法阻隔我死后永远的眺望,而且这“故乡”这“大陆”是“我故乡”“我大陆”。
师:太精彩了!你很犀利啊!(全班掌声)以上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这首诗的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用“我”来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写作是非常个性化的表达,我们的确不能过多地叙别人之事,抒别人之情,说别人之理。让“我”“你”进入诗文更动人。有时,命题者阅卷者就是要对你进行“灵魂的拷问”,逼你交出自己的心。
师:我们再来回顾上周刚刚写过的作文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中国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三十多年时间我国少生了三亿多人,这对中国对世界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你们中的大部分人都隶属于这个庞大的独生子女的群体,从小就没有兄弟姐妹。
投影2:
生于“独生”年代,你可能会有很多不同于你父辈的感受,请以“生于‘独生’年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既可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又可以发表议论。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师:我们班里写得最好的文章是这六篇作文:
投影3:
一.谁真拿我们当朋友
二.你以为你是谁
三.泪水以后,微笑依旧
四.我想自由而轻松的飞翔
五.一个人的寂寞旅程
六.谁与我同行
师:请认真研究题目,你们发现其中共有的特点了没有?
生4:每个题目都暗藏着“你”“我”。例如“泪水以后,微笑依旧”“一个人的寂寞旅程”,其实主语都是“你”“我”。
师:很好!第一组同学开火车回答,分别说说这六个题目的妙处!
生5:第一个题目“谁真拿我们当朋友?”如一声叹息。因为家里都是大人,都把我们当孩子。缺少玩伴,缺少知音,所以悲哀。
生6:“你以为你是谁”,有一种失落感,平时自以为了不起,到了某些关键时刻,比如大考、升学,却以失败告终。
生7:第三个题目是说生活中有悲也有喜,我们在流泪以后,依然要“微笑”面对生活。
生8:“我想自由而轻松的飞翔”,作者似乎很懂事!突出人生的无奈和沉重!
生9:“一个人的寂寞旅程”有非常浓郁的孤独感。
生10:第六个题目“谁与我同行”和第五个有些像,但是它意在突出“行”!好像在说,人只要活着,永远都是在路上孤独前行。
师:第一组同学了不起!第二个题目中,第二人称“你”的出现,很容易营造起一种真实的对话情境。这种情境虽然是虚拟的,但却很容易激发写作者的倾诉欲。第四个题目中的第一人称“我”,是一种直接介入的表达方式。所叙述之事应是作者的经历之事,所抒之情应是作者的个人之情。这种个人色彩十分鲜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回避了空洞模糊,容易写得具体感人!
下面我们进行作文训练,请同学们阅读漫画,根据漫画写一篇作文,要求拟好题目,列出提纲。十分钟后,我们投影并集体讨论同学们的作业。
投影4:
(10分钟后)
师:我们把上交的七篇作业投影。同学们先研讨一下标题。
投影5:
一.走下父亲的背
二.论“啃老族”
三.父母的背是有期限的
四.长辈走了,啃老族往哪里走
五.离开温床,走向社会
六.铲除“啃老族”
七.让孩子自己走
讨论,明确:
一.父亲的背不宜用“走”,改为“请离开父母的背”;
二.“论”字大而无当,是否可以改为“将‘啃老’从你的字典里删除”;
三.“父母的背是有期限的”改为“父亲不能驮你一辈子”;
四.“长辈走了,啃老族往哪里走”语句冗长,欠精练,改成“勇敢前行”;
五.“温床”一词欠妥,改为“少年当自立”;
六.“铲除”用词不当,改为“和‘啃老’说再见”。
师:同学们应该关注漫画几个要素:标题、对话、细节、体会寓意。具体作文时还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从画入题,忌牵连其他同类材料;二是立即点题,把标题、漫画寓意和立论结合起来;三是渗入情感,说画、析因、联系实际时必须渗入作者情感;四是说清危害,把个人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连,升华主题。第七个作文题目写得准确明了,不用改动了。我们看看作文提纲。
投影6:
让孩子自己走
一.观画所想。儿子:我怕走上社会(怕走);父亲:别怕,有老爸背着(愿背)。看似鼓励,实则代替、包办、剥夺了孩子走的机会。我们的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走。
二.论证过程(父母的角度)
孩子为什么怕走,原因之一是父辈们不肯放手。父辈“背”无助于孩子“走”。
三.论据(反):大学毕业生带着母亲出差,许多孩子无法自理生活,不能面对现实,情感脆弱不堪一击,责任感的缺失(怕独立承担责任)等,很大程度是因为父母的溺爱包办助长了孩子的依赖。
四.论据(正):郑板桥教子的事例。郑板桥言: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五.小结:非走无以至千里,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爱其子,则应为之计深远。爱他,就让他自己“走”吧。
师:这一篇作文提纲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分析由浅入深。值得同学们借鉴学习!可是老师总感觉不够深刻透彻,我也拟写了两个题目。大家都来看一看,说一说?
投影7:
一.啃老,你啃掉了什么?
二.你是中国的一根脊梁
生11:这两个题目很解气!我喜欢“你啃掉了什么?”质问的语气,很尖锐。
生12:而且这个题目发人深思!
生13:我也喜欢第一个作文题目,内容比较好写。你啃掉了老人的积蓄、父母的期待、自己的前程、民族的未来等等,可以越来越深入。
生14:第二个作文题目也好的。“你是中国的一根脊梁”很有气势!
生15:“啃老”怎么和中国的脊梁联系呢?感觉比较难写。
师: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二个作文题目,因为题目中有了“你”, 立刻构成一种质问的态势,文章就有一种无法回避的直面感,“中国的一根脊梁”有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请看作文提纲。
投影8:
你是中国的一根脊梁
1.一幅漫画,内容简介。
2.提出观点。下来!好男儿应当自己行走在天地之间!记住,你是中国的一根脊梁!
3.责任:赡养老人、抚育儿女、创造财富、保家卫国。
4.原因与危害:个人自立意识欠缺,可是你无法躲避历史的使命。每个人都应该承担属于自己的历史重任。
5.结语:人类延续、民族传承。
6.每个人的硬骨支撑起中华大厦!
师:文无定法,作文方法有无数种,今天我们学习的让“我”“你”进入作文中只是其中的一种。虽说这只是形式,可是没有合适的形式,就没有内容的恰当表达。
师:同学们,要写好作文,思想和形式上都要兼顾。首先在思想上,我们应该常怀悲悯之心,关注国计民生,多看新闻,多写时评。也许我们不能彻底改变社会,不能匡正世道人心,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应该做出这样的努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其次在写作构思与行文上,不能总是借古人的事来阐发庸常之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悲喜人生,“你”“我”不能缺席。
汪啸波,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衢州市学科带头人,国家级骨干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与人合作出版论著两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性作文大赛曾多次荣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