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011

[ 余全利 文选 ]   

三点导读

◇ 余全利

   阅读《窗外》,仿佛品尝一杯刚冲泡的茶水,初一入口,只觉淡而无味,慢慢的,随着茶叶的舒展,茶水开始由淡变浓,逐渐散发出一股清香,品茗一口,才觉后味无穷。本文值得品味鉴赏的美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节运行之美——摇摆
  
   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摇摆是小说运行的动力所在。小说的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摇摆的过程。就《窗外》而言,摇摆让故事既简单又丰厚,摇曳而生姿。
  小说的开端可谓平庸之至。王老师的形象也只停留在一个普通老师的形象上。但是,窗外小女孩的出现,生发了故事的情节。按照读者的惯性思维,小女孩应该会受到“礼遇”,因为这不是现实版的岳飞吗?何况,师生们还刚刚沉浸在感动之中呢。
  可是王老师对这位现实中的“岳飞”并不欢迎,恰恰相反,还十分反感。这是第一次摇摆。这让读者的内心受到了冲击。女孩的不舍离开让我们若有所失。王老师作为教师的角色只牵挂于自己的课堂,平静地走进了教室。但是,教室不再平静,这也激起了王老师内心的不平静。这是第二次摇摆。面对七嘴八舌的议论,王老师如何来掌控这个局面,如何来说服孩子们呢?读者此时产生了一种阅读期待。情节开始变得紧张。恰在这时,下课铃声响起。这是第三次摇摆。最后,王老师大步走向校长室,情节运行至此戛然而止。但读者都明白了王老师已经由游移不定变得果断坚定。这不禁使读者心头一喜,一抹亮色出现了。这是又一次摇摆。最后,王老师会促成这件事情的圆满解决吗?读者自然有一种理想的期待,但是,王老师的努力一定会几经曲折,结尾其实也暗示着新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令小说陡增回味,作品因摇摆而充满了张力与美感。
  
  二、细节刻画之美——生动
  
  细节和情节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细节其实也是情节——细小的情节。它从属于情节,为情节服务。本文美点之一就是在各个场景中分布了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既推动了故事的情节,也大大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文章的主题变得更加意蕴深厚。
  课堂上王老师面带微笑的问和点头微笑的肯定,都表明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这些面部表情的描写其实都非闲笔,与下文他性格的逆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抿嘴的不悦,严厉的指责,都显示出王老师面对小女孩的强势。一个课堂上温文尔雅的人,面对可怜胆怯的小女孩会表现得这般冷漠,这令读者错愕,但却使故事奇峰突起,简单中有了曲折。故事将会有怎样的走向呢?于是悬念就产生了。
  作者对小女孩也有非常生动的细节刻画。小女孩逃离的眼神,低下的头,哆嗦的身子,摆弄衣角的双手,无不显出其无助与可怜,也正是这些可怜状,触动了王老师的同情心,因而对自己的态度“有些不忍”,“尽量使声调和缓下来”。临走时小女孩“眨着乌黑的大眼睛不舍地朝教室望了一眼”,这一眼不知揪住了多少读者的心,令人为之动容。王老师“稳了稳情绪”,“面容平静地走进教室”的细节,则告诉了我们他很快就置身事外了。但学生们针针见血的议论,终于使他受到了震动,所以他“面色凝重”,甚至“发怒”了,最后终于“大步朝校长室走去”。作者通过对王老师一系列表情的细致刻画,生动地展露了他那复杂的心路历程,也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耐人寻味。
  
  如何把握王老师这个人物形象,这是我们阅读理解的难点。在“窗内——窗外——窗内”三个场景的转换中,王老师分别有不同的表现。
  在第一个场景中,王老师完全按本色出场,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好老师。
  到了第二个场景,王老师的性格似乎转向了反面。其实那是因为他生气小女孩的出现,打断了课堂的顺利进行,还担心自己被别人误解而背上体罚学生的罪名。他着急的是课堂的进程。而且他认为自己人微言轻,无力帮助小女孩。所以,他只能以安慰了事。
  在第三个场景中,童言无忌,句句都像重锤一样敲打在王老师的心上,也敲醒了他的灵魂。他并不想给孩子们解释什么,但是他心意已决,他一定要去说服校长帮助这位农民工的子女实现读书的愿望。至此,王老师的形象已变得十分丰满鲜明。他是一位有良知的普通的知识分子。
  当然,这个故事也引发了我们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诸多思考。
  
  1.选择文中一处细节描写,说说其作用。
  2.试分析王老师的人物形象。
  
  附:参考答案
  1.参见美点赏析。
  2.参见难点指津。

三点导读
目录

  •  / 陈治伶